三国时期的蜀国的后宫制度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夏殷以前,中国后妃制度比较简略,文字记述也很模糊,大率将天子的配偶统称为妃。如皇帝有四妃;帝喾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称为次妃。
周代天子开始立后,正嫡便叫王后。
《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正一品),九嫔(正二品),二十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
五者相参,以定尊卑。与外朝六宫、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对应。六宫即前一宫,后五宫。后五宫指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燕寝。
秦王赢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后。
汉帝国后妃制度继承秦制,并明确规定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中国后妃制度的母后称号就此确定,历代相沿。
嫔御制度汉代时确立,汉代后宫制历汉初四帝,以后汉武帝、汉元帝的订立、增益。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 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这一等还包括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西汉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后,其余嫔御名号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武帝时又加婕妤、 娥、容华、充依。
元帝时加昭仪,又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
东汉的后宫人数没有什么减少,但鉴于西汉外戚权重,改革后宫,嫔御名号只设四等。东汉光武帝并省前制,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彩女。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后宫只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依旧,但奉禄不过是数十斛粟。又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却没有爵秩,只是赏赐充给而已。)
曹魏时出于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号的喜好,嫔妃分成12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除顺成。
太和时,明帝诏复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同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县令;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朝承魏晋制度,略有增损。“道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始立中宫。余皆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淑房等。后庭渐多矣。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乎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又则不得古也。”
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宫:
左右昭仪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来又置女职,以典内事:
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太监、女侍中三宫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宫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表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南朝宋在晋制上有增有删,至宋明帝时规定: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内职,良绨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南朝梁、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北周宣帝自称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又设正阳宫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后宫制度至此全乱了。
二年二月,改制诏为天制,敕为天敕。颂令:
尊天元皇后为天无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为天元圣皇太后,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正阳宫皇后称皇后。
隋文帝杨坚得天下后,鉴于前朝的积弊,一一加以革新。后宫中也一改旧制,只设皇后正位宫闱。开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礼》著内官程式,省减后宫人数,规定嫔3人,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9人,负责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
隋炀帝时,后妃、嫔没有专职,“唯端容丽饰,陪从燕游而已。”炀帝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吕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为二十七世妇;宝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为御妻。总计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代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开元时期,以皇后以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
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杂乱。大致地说,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辽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这间没有什么等级差别。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这两个称谓,后宫中再没有别的名号。金代则复杂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确规定,选后不取自庶族。金创国之初,后宫嫔妃没有名号。到金熙宗时,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称。海陵王执政时,后宫寝多,宠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
金代后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
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嫔;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
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汉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宫内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宫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有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多少皇后都行。
明代的后宫宫女很多。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皇帝嫔妃的行列。但明代后宫除了皇后的称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贵妃在妃这一级中地位最高。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3
汉献帝之所以受人同情首先缘于他的身世。后人们有言宁为鸡犬也不愿意生于帝王之家,生于帝王之家是人生的一大不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皇帝的位子只有一个,而无数的皇子皇孙中只有一个能侥幸攫得皇位,其余的大多被不断铲除。

首先是正常即位也有兄弟相争。从争太子之位开始,在朝臣助纣为虐推波助澜下互相残杀。结果是胜者为王,败者死亡。其次是即位的皇子怕别的皇子搞政变,又是一次兄弟间的清除。再次是若遇到政变,首先要把王室子孙尽数诛除以绝后患。再其次就是当了皇帝的皇子要下令其他皇子都要到外地去居住,连回京看望父母的机会都很少,而且不许与外姓大臣往来,不许兄弟间往来,不许当辅政大臣……除了这无数的不许外,还要受地方官监视、欺辱。至少魏国是这样。就连物质生活条件都不如地方的县令。而东汉末年后宫争位互相毒杀胎儿幼子,就连你皇后生的儿子都不敢叫真名真姓送到乡间隐姓埋名才得以生存。汉献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侥幸幸存于人间的。所以汉灵帝后宫三千却只有两个宝贝儿子。汉献帝的母亲王美人就因为怀了他生了他,所以就被何皇后毒死。这还得重述灵帝宫内的阴毒之事。

灵帝的一生只有两个儿子,不是他不近后宫,而是后妃们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因而互相嫉妒。谁一怀孕就成为受害的对象。不是阴谋用药让你堕胎,就是生下来也要早晚偷偷下毒弄死。汉灵帝怎么留下了两个儿子呢?留下来的长子刘辩是何皇后所生。何皇后当初不过是灵帝身边的一个侍女,因为长得身高7尺1寸(秦汉制一丈合今2�3米),人又漂亮,所以很受宠。生下小皇子后母以子贵,才被册封为贵人。正在此时宋皇后被宦官拨弄是非害死,后宫缺位,何贵人便又被立为皇后。这何皇后出身于南阳宛城的一个屠夫何喜家中,人长得漂亮,但心地却十分悍毒。不管怎么说为皇帝生了个儿子,母子便都成了宝贝。灵帝一见有了儿子又怕被别人害死,便把他偷偷送到一个姓史的喜好道术的人家养了起来。连姓名都不敢公开,只称做“史侯”。正由于宫中采取了这样的办法,所以才有了刘辩的安全成长。刘辩长到8岁时,宫中的王美人又怀了孕,何皇后不禁怒火中烧。一怕自己失宠,二怕再生皇子自己儿子的地位又多了一份威胁。所以,日日琢磨怎么把王美人的孩子搞掉。

这王美人本是官宦人家的淑女,名字叫王荣。是前五官中郎将王苞的孙女。这大家闺秀的淑女气质自然要比屠夫家的女儿胜过一筹。不但人夸颜色好,而且能书会算,政事人情处处可人,应对如流。所以尽管后宫三千,可是这王美人被征入宫后很快就得到了灵帝的宠幸,被册封为美人,不久又怀上了龙种。这王美人虽入宫不久,但早知宫中险恶,也知道何皇后的为人,所以怀孕后十分谨慎,并不想惹怒何皇后。于是每次去拜见何皇后,便用布把肚子缠得紧紧的,生怕何皇后看出她的身孕。等到胎儿大了,无法用布缠裹遮掩,这王美人一狠心便吃了堕胎药。可是该着这未出生的二皇子命大,王美人吃过几次药后只是腹痛如绞,却不见胎儿堕下。而且多次在夜间梦见自己背着一轮太阳前行。王美人自忖这孩子似乎命中该当皇帝,便不再用药,一切听天由命了。汉灵帝知道后自然也是格外多加防范保护,竟得无事发生。等到幼子降生果然是一个男孩。王美人心中既喜又忧。

再说何皇后一听又生了一个皇子,无名火起万丈,怎肯善罢甘休。但她最恨的却是王美人。这女人之间尤其是互相争权争位争宠的女人之间天生的深仇大恨般的嫉妒。这何皇后片刻不等只想立置王美人于死地。她马上派心腹伺机将剧毒投入王美人产后所服的汤药中。这王美人哪里得知?服药后马上一命呜呼。汉灵帝严令有司破案,他知道这是宫人所为。结果查出主使人正是何皇后。灵帝勃然大怒马上传令废去何皇后。何皇后见事不妙,马上花重金买通曹节、张让这帮秉政太监,为她在灵帝前求情,自己也哭哭啼啼使出浑身解数哀告求饶。灵帝无奈,悲戚戚为王美人做了两篇《伤心赋》把她厚葬了事。

虽然何皇后照旧当她的皇后,可是董太后却不放心了。忙把刘协要过来亲自扶养,生怕母亡后子又被宫中暗害。为了掩人耳目保证这个不幸的孤儿的生存安全,便隐去了真实姓名,而是对人说这个孩子是董家的子孙,让人们称他为“董侯”,因而宫中只知有“董侯”而不知有刘协这么一个皇子,因此刘协总算平安长大。到了9岁时父亲灵帝又去世,好在还有一个奶奶董太后,否则刘协就更惨了,只何皇后一个便早要了他的小命。太后毕竟是婆母,何皇后并不敢去太后宫中撒野为恶。
第2个回答  2013-10-13
刘备的后宫有穆皇后(吴懿的妹妹,刘备入川后娶的,生2子),甘皇后(就是小说里的甘夫人,生一子,也就是刘禅),上面两人都和刘备合葬了最后,孙夫人(孙权妹妹,刘备入川后返回东吴,再未见面),糜夫人(曹操南下时,死于乱军中,小说里投井自杀)。刘禅那一代,张飞(正史里是书生般的儒将,不是小说里的那么粗犷)的两个女儿很貌美,都嫁给了刘禅,长女先被封为皇后,等她死后,次女也被封为皇后,刘禅大多数孩子都是张飞的两个女儿生的,还有2个老婆地位比较低,是王贵人(生一子)和李昭仪(没有生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0-13
后宫 略像于妓院又有小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