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3-16
谁不曾渴望扬帆远航
近日,大片《巨齿鲨》正在热映
深海探秘、史前巨兽、美女硬汉
充满火爆燃点,号称“暑期第一爽片”
在神秘而宽广的海洋下面
会有怎样的奇遇?
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
雷尼·哈林的《深海狂鲨》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关于海洋的各种惊险故事
够掰起手指数一阵子
而探秘海洋的科幻故事鼻祖
有人不知道吗?
就让初小二今天来安利一发呗
高能剧透
一位法国博物学家赴美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后,正准备返回法国时,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驱逐盛传的海上“怪物”。然而,博物学家等人非但未能驱逐掉“怪物”,反而被“怪物”俘获。原来这“怪物”,竟是一艘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潜水艇。他们虽身为俘虏,却受到艇长尼摩的善待,只不过,为了保密的缘故,艇长不许他们离开潜水艇。博物学家一行被迫随潜水艇游历各个海洋……聪明如你,猜到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动中之动
——鹦鹉螺号上的海洋之旅
作者丨孙文君
亿万年的潮汐运动,亿万年的风起浪涌,海洋这生命的摇篮不曾停息他的脚步,一次次拍打着我们居住的陆地。面对这样神秘而宽广的海洋,哪个孩子不曾渴望扬帆远航?
1828年2月8日,法国的海港城市南特,一个对海洋充满好奇的男孩出生了——他,就是日后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
儒勒·凡尔纳
“海洋通”桑班太太的学堂、偶然冲上海岸的海战日记、科拉利亚号上的探险,这一切都深深地烙在了凡尔纳的灵魂深处。海洋让这个出生于律师家庭的孩子爱幻想、爱冒险,最终放弃了继承父业的想法,跟随自己的本心,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凡尔纳从剧院的秘书做起,利用十年的时间在国立图书馆阅览了大量科学资料,为他的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凡尔纳成功创作了一批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学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让他的作品魅力非凡,但是坚毅、严谨的品格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待科学与人生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一切,在代表作《海底两万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海底两万里》英文版图书
1865年,女作家乔治·桑读了《气球上的五星期》和《地心游记》后给凡尔纳写信,希望他能创作一部带领大家遨游大海的作品。凡尔纳将这封信奉为至宝,不但久久珍藏,而且立刻投入创作,历时三年,终于写成了这部传世名作。
无怪乎文学史家们认为,乔治·桑的信是促成《海底两万里》这部“海洋小说”诞生的直接动因。相信这也是当时社会需求的一种体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面对波澜壮阔的海洋,人们渴望扬帆远航,去探索、去感受这蓝色王国的魅力。
乔治·桑(1804—1876)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浪漫主义女性文学和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驱,著有长篇小说《安蒂亚娜》、回忆录《我的一生》等。
《海底两万里》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在鹦鹉螺号上历时近十个月、行程两万法里(1法里约合4公里)的海底探险。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当频频引发海难的“怪兽”让人们人心惶惶时,当林肯号被不明物体击毁时,读者的心被作者成功地吊起来了。直到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被鹦鹉螺号救起,一个又一个疑问接连产生:谁建造了鹦鹉螺号?海底探险的目的是什么?教授能否返回大陆?……
作者带领我们乘坐着鹦鹉螺号,不断进行着匪夷所思的探险。
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一个又一个绚丽奇幻的场景让我们应接不暇:在海底森林的探险,与鲨鱼、章鱼等海底动物的搏斗,在南极冰层中的生死挣扎,无一不让我们心跳加速;而海底的各类鱼群、奇幻的植物、亚特兰蒂斯遗址、沉船残骸,又无一不让我们啧啧称奇。
《海底两万里》插画
鹦鹉螺号不仅带领我们领略了全球各个海域的迷人风光,同时就鹦鹉螺号本身来说也是一个奇幻的存在。
在那个时代,这样一艘潜水艇是如何制造的,它靠什么来驱动,艇上的人靠什么生活……一系列问题作者都给予了合理而大胆的解释,作者将这些知识灵活地穿插在人物的对话、离奇的情节中,毫不突兀,让科学知识变得有趣的同时也引导着我们不断地思索。
可以说,鹦鹉螺号既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实验室,又是一个海底生物的博物馆,还是一个移动的海洋动物园。而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更是将整个旅程变成了一个航海历史的展示厅,将有趣而又传奇的航海故事穿插其中,让我们对人类征服海洋的历程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海底两万里》插画
鹦鹉螺号是一艘智慧的潜艇。然而,我们更好奇的是,到底是什么人能够建造鹦鹉螺号这样神奇的潜水器呢?
小说的主人公尼摩艇长是鹦鹉螺号的真正创造者,也是小说的灵魂。神秘,成为他的代名词。作者始终没有为我们揭开他的身世之谜,也很少正面描述他,而是将他放在暗处,侧面地交代,保持了尼摩艇长的神秘性。
他就像神灵一样,决定着潜艇上每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说,尼摩艇长就是海洋的化身:他严肃深沉,胸中熊熊燃烧的仇恨准备将一切吞噬;他胸怀博大,同情每一个受压迫的人,向往公平与正义。
《海底两万里》剧照:尼摩船长
除了尼摩艇长,作品中其他人物也各有特点。睿智博学的教授阿罗纳克斯、忠诚而又博学的仆人孔塞伊、勇敢鲁莽又渴望自由的捕鲸人内德·兰德,三个性格迥异的人将鹦鹉螺号的魅力全景式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又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最终在内德·兰德那颗自由之心的鼓动下,三人成功地从大旋涡中逃离。与此同时,作者也将鹦鹉螺号和尼摩艇长的结局设置成疑案,令人意犹未尽。
《海底两万里》剧照
《海底两万里》的许多设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然而它塑造的美丽的海底世界、惊心动魄的经历、神秘莫测的人物形象却带着我们的灵魂不断飞驰,让我们对海洋充满无限的敬畏与向往。
我们生活在不断运动的地球之上,人类也在不断地运动探索和前进,地球、海洋环境和人类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正如鹦鹉螺号的格言“动中之动”,这也许才是《海底两万里》真正的魅力所在。
美丽的海底世界
《海底两万里》不但有精彩的冒险故事
更有妙笔生花的文字
将神秘瑰丽的海洋描写得栩栩如生
今日摘得几段与大家分享
1
大海就是一切!它占了地球的十分之七的面积。它呼出的气息清新纯净。在这浩瀚的大海中,人并不是孤立的,因为他能感觉到自己周围涌动着生命。大海只是一种超自然的神奇的生命载体;它只是在动,在爱;它正如你们的一位诗人所说,是无限的生命。
2
整整两个小时,鹦鹉螺号一直由这支水族部队护卫着。它们在争奇斗艳,你追我赶,相互嬉戏。我辨认出的有:绿隆头鱼;有双道黑条纹的海绯鲷;通体发白、背部满是紫黑点、尾巴圆乎乎的白虾虎;日本海里的银头蓝身的日本鳍鱼,其名称即给人以美感;身上满是道道、鳍有蓝有黄的鲷鱼;身体带有不同颜色横纹、尾鳍上拖着一条黑带子的真鲷;身上有六条带子、宛如穿着漂亮紧身衣的鲷鱼;嘴似笛子或小号的管口鱼,其中有的身长达一米;日本蝾螈;海鳝;小眼活泛、嘴有大牙、长约七尺的海蛇;等等。
3
光线如同通过三棱镜似的折射变形,海底的花草、礁石、胚芽、贝壳、珊瑚虫等,经这种折射光一照,颜色发生轻微变化,呈现出七彩光来。各种色调组合交错,一幅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的美丽图像,犹如善用色彩的画家的调色板,真乃海中奇景,让人大开眼界!
4
我在此又看到了在鹦鹉螺号上所看到的物种,但并非风干了的标本,而是如扇子般张开着的、似乎在迎风展翅的孔雀团扇藻,朱红色的瓷贝,拖着它那可食用的嫩芽的片形贝,高达十五米的纤细柔软的古铜藻,茎在其顶端处变大的一丛丛瓶状水草,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深海植物,它们全都不会开花。一位博物学家曾经风趣地说过:“海洋真是一个奇特异常的场所,在那里,动物类开花,而植物类都不开花!”
5
灯光照在色彩艳丽的这些珊瑚树上,景象万千,煞是迷人。我仿佛看见这些圆柱形薄膜细管在水波下颤动着。我真想动手采摘几片带有纤细娇嫩触须的新鲜花冠。这些花冠有的已经盛开,有的则含苞欲放。正在这时,一些身子轻捷、鳍在迅速摆动的鱼儿,像飞鱼似的在珊瑚枝间游来游去。而在我的手稍稍靠近点这些有着生命活力的花朵,这些有着生命活力的“含羞草”的时候,整个花丛便立即发出警报,白色花冠便缩进红色的花套中去,花朵在我眼前消失,珊瑚丛因而变成了一堆圆形石头。
选自初岸文学策划出品“纯美阅读”名著系列之《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冒险与光怪陆离的海洋世界,都与我们“孩子”时期的幻想不谋而合。这本书送给所有的“孩子”,相信不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能在这幻想的海洋里痛快畅游。欢迎留言,来分享你的读后感~
第2个回答 2022-03-16
谁不曾渴望扬帆远航
近日,大片《巨齿鲨》正在热映
深海探秘、史前巨兽、美女硬汉
充满火爆燃点,号称“暑期第一爽片”
在神秘而宽广的海洋下面
会有怎样的奇遇?
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
雷尼·哈林的《深海狂鲨》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关于海洋的各种惊险故事
够掰起手指数一阵子
而探秘海洋的科幻故事鼻祖
有人不知道吗?
就让初小二今天来安利一发呗
高能剧透
一位法国博物学家赴美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后,正准备返回法国时,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驱逐盛传的海上“怪物”。然而,博物学家等人非但未能驱逐掉“怪物”,反而被“怪物”俘获。原来这“怪物”,竟是一艘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潜水艇。他们虽身为俘虏,却受到艇长尼摩的善待,只不过,为了保密的缘故,艇长不许他们离开潜水艇。博物学家一行被迫随潜水艇游历各个海洋……聪明如你,猜到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动中之动
——鹦鹉螺号上的海洋之旅
作者丨孙文君
亿万年的潮汐运动,亿万年的风起浪涌,海洋这生命的摇篮不曾停息他的脚步,一次次拍打着我们居住的陆地。面对这样神秘而宽广的海洋,哪个孩子不曾渴望扬帆远航?
1828年2月8日,法国的海港城市南特,一个对海洋充满好奇的男孩出生了——他,就是日后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
儒勒·凡尔纳
“海洋通”桑班太太的学堂、偶然冲上海岸的海战日记、科拉利亚号上的探险,这一切都深深地烙在了凡尔纳的灵魂深处。海洋让这个出生于律师家庭的孩子爱幻想、爱冒险,最终放弃了继承父业的想法,跟随自己的本心,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凡尔纳从剧院的秘书做起,利用十年的时间在国立图书馆阅览了大量科学资料,为他的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凡尔纳成功创作了一批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学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让他的作品魅力非凡,但是坚毅、严谨的品格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待科学与人生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一切,在代表作《海底两万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海底两万里》英文版图书
1865年,女作家乔治·桑读了《气球上的五星期》和《地心游记》后给凡尔纳写信,希望他能创作一部带领大家遨游大海的作品。凡尔纳将这封信奉为至宝,不但久久珍藏,而且立刻投入创作,历时三年,终于写成了这部传世名作。
无怪乎文学史家们认为,乔治·桑的信是促成《海底两万里》这部“海洋小说”诞生的直接动因。相信这也是当时社会需求的一种体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面对波澜壮阔的海洋,人们渴望扬帆远航,去探索、去感受这蓝色王国的魅力。
乔治·桑(1804—1876)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浪漫主义女性文学和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驱,著有长篇小说《安蒂亚娜》、回忆录《我的一生》等。
《海底两万里》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在鹦鹉螺号上历时近十个月、行程两万法里(1法里约合4公里)的海底探险。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当频频引发海难的“怪兽”让人们人心惶惶时,当林肯号被不明物体击毁时,读者的心被作者成功地吊起来了。直到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被鹦鹉螺号救起,一个又一个疑问接连产生:谁建造了鹦鹉螺号?海底探险的目的是什么?教授能否返回大陆?……
作者带领我们乘坐着鹦鹉螺号,不断进行着匪夷所思的探险。
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一个又一个绚丽奇幻的场景让我们应接不暇:在海底森林的探险,与鲨鱼、章鱼等海底动物的搏斗,在南极冰层中的生死挣扎,无一不让我们心跳加速;而海底的各类鱼群、奇幻的植物、亚特兰蒂斯遗址、沉船残骸,又无一不让我们啧啧称奇。
《海底两万里》插画
鹦鹉螺号不仅带领我们领略了全球各个海域的迷人风光,同时就鹦鹉螺号本身来说也是一个奇幻的存在。
在那个时代,这样一艘潜水艇是如何制造的,它靠什么来驱动,艇上的人靠什么生活……一系列问题作者都给予了合理而大胆的解释,作者将这些知识灵活地穿插在人物的对话、离奇的情节中,毫不突兀,让科学知识变得有趣的同时也引导着我们不断地思索。
可以说,鹦鹉螺号既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实验室,又是一个海底生物的博物馆,还是一个移动的海洋动物园。而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更是将整个旅程变成了一个航海历史的展示厅,将有趣而又传奇的航海故事穿插其中,让我们对人类征服海洋的历程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海底两万里》插画
鹦鹉螺号是一艘智慧的潜艇。然而,我们更好奇的是,到底是什么人能够建造鹦鹉螺号这样神奇的潜水器呢?
小说的主人公尼摩艇长是鹦鹉螺号的真正创造者,也是小说的灵魂。神秘,成为他的代名词。作者始终没有为我们揭开他的身世之谜,也很少正面描述他,而是将他放在暗处,侧面地交代,保持了尼摩艇长的神秘性。
他就像神灵一样,决定着潜艇上每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说,尼摩艇长就是海洋的化身:他严肃深沉,胸中熊熊燃烧的仇恨准备将一切吞噬;他胸怀博大,同情每一个受压迫的人,向往公平与正义。
《海底两万里》剧照:尼摩船长
除了尼摩艇长,作品中其他人物也各有特点。睿智博学的教授阿罗纳克斯、忠诚而又博学的仆人孔塞伊、勇敢鲁莽又渴望自由的捕鲸人内德·兰德,三个性格迥异的人将鹦鹉螺号的魅力全景式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又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最终在内德·兰德那颗自由之心的鼓动下,三人成功地从大旋涡中逃离。与此同时,作者也将鹦鹉螺号和尼摩艇长的结局设置成疑案,令人意犹未尽。
《海底两万里》剧照
《海底两万里》的许多设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然而它塑造的美丽的海底世界、惊心动魄的经历、神秘莫测的人物形象却带着我们的灵魂不断飞驰,让我们对海洋充满无限的敬畏与向往。
我们生活在不断运动的地球之上,人类也在不断地运动探索和前进,地球、海洋环境和人类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正如鹦鹉螺号的格言“动中之动”,这也许才是《海底两万里》真正的魅力所在。
美丽的海底世界
《海底两万里》不但有精彩的冒险故事
更有妙笔生花的文字
将神秘瑰丽的海洋描写得栩栩如生
今日摘得几段与大家分享
1
大海就是一切!它占了地球的十分之七的面积。它呼出的气息清新纯净。在这浩瀚的大海中,人并不是孤立的,因为他能感觉到自己周围涌动着生命。大海只是一种超自然的神奇的生命载体;它只是在动,在爱;它正如你们的一位诗人所说,是无限的生命。
2
整整两个小时,鹦鹉螺号一直由这支水族部队护卫着。它们在争奇斗艳,你追我赶,相互嬉戏。我辨认出的有:绿隆头鱼;有双道黑条纹的海绯鲷;通体发白、背部满是紫黑点、尾巴圆乎乎的白虾虎;日本海里的银头蓝身的日本鳍鱼,其名称即给人以美感;身上满是道道、鳍有蓝有黄的鲷鱼;身体带有不同颜色横纹、尾鳍上拖着一条黑带子的真鲷;身上有六条带子、宛如穿着漂亮紧身衣的鲷鱼;嘴似笛子或小号的管口鱼,其中有的身长达一米;日本蝾螈;海鳝;小眼活泛、嘴有大牙、长约七尺的海蛇;等等。
3
光线如同通过三棱镜似的折射变形,海底的花草、礁石、胚芽、贝壳、珊瑚虫等,经这种折射光一照,颜色发生轻微变化,呈现出七彩光来。各种色调组合交错,一幅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的美丽图像,犹如善用色彩的画家的调色板,真乃海中奇景,让人大开眼界!
4
我在此又看到了在鹦鹉螺号上所看到的物种,但并非风干了的标本,而是如扇子般张开着的、似乎在迎风展翅的孔雀团扇藻,朱红色的瓷贝,拖着它那可食用的嫩芽的片形贝,高达十五米的纤细柔软的古铜藻,茎在其顶端处变大的一丛丛瓶状水草,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深海植物,它们全都不会开花。一位博物学家曾经风趣地说过:“海洋真是一个奇特异常的场所,在那里,动物类开花,而植物类都不开花!”
5
灯光照在色彩艳丽的这些珊瑚树上,景象万千,煞是迷人。我仿佛看见这些圆柱形薄膜细管在水波下颤动着。我真想动手采摘几片带有纤细娇嫩触须的新鲜花冠。这些花冠有的已经盛开,有的则含苞欲放。正在这时,一些身子轻捷、鳍在迅速摆动的鱼儿,像飞鱼似的在珊瑚枝间游来游去。而在我的手稍稍靠近点这些有着生命活力的花朵,这些有着生命活力的“含羞草”的时候,整个花丛便立即发出警报,白色花冠便缩进红色的花套中去,花朵在我眼前消失,珊瑚丛因而变成了一堆圆形石头。
选自初岸文学策划出品“纯美阅读”名著系列之《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冒险与光怪陆离的海洋世界,都与我们“孩子”时期的幻想不谋而合。这本书送给所有的“孩子”,相信不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能在这幻想的海洋里痛快畅游。欢迎留言,来分享你的读后感~
第3个回答 2022-03-16
谁不曾渴望扬帆远航
近日,大片《巨齿鲨》正在热映
深海探秘、史前巨兽、美女硬汉
充满火爆燃点,号称“暑期第一爽片”
在神秘而宽广的海洋下面
会有怎样的奇遇?
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
雷尼·哈林的《深海狂鲨》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关于海洋的各种惊险故事
够掰起手指数一阵子
而探秘海洋的科幻故事鼻祖
有人不知道吗?
就让初小二今天来安利一发呗
高能剧透
一位法国博物学家赴美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后,正准备返回法国时,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驱逐盛传的海上“怪物”。然而,博物学家等人非但未能驱逐掉“怪物”,反而被“怪物”俘获。原来这“怪物”,竟是一艘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潜水艇。他们虽身为俘虏,却受到艇长尼摩的善待,只不过,为了保密的缘故,艇长不许他们离开潜水艇。博物学家一行被迫随潜水艇游历各个海洋……聪明如你,猜到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动中之动
——鹦鹉螺号上的海洋之旅
作者丨孙文君
亿万年的潮汐运动,亿万年的风起浪涌,海洋这生命的摇篮不曾停息他的脚步,一次次拍打着我们居住的陆地。面对这样神秘而宽广的海洋,哪个孩子不曾渴望扬帆远航?
1828年2月8日,法国的海港城市南特,一个对海洋充满好奇的男孩出生了——他,就是日后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
儒勒·凡尔纳
“海洋通”桑班太太的学堂、偶然冲上海岸的海战日记、科拉利亚号上的探险,这一切都深深地烙在了凡尔纳的灵魂深处。海洋让这个出生于律师家庭的孩子爱幻想、爱冒险,最终放弃了继承父业的想法,跟随自己的本心,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凡尔纳从剧院的秘书做起,利用十年的时间在国立图书馆阅览了大量科学资料,为他的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凡尔纳成功创作了一批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学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让他的作品魅力非凡,但是坚毅、严谨的品格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待科学与人生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一切,在代表作《海底两万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海底两万里》英文版图书
1865年,女作家乔治·桑读了《气球上的五星期》和《地心游记》后给凡尔纳写信,希望他能创作一部带领大家遨游大海的作品。凡尔纳将这封信奉为至宝,不但久久珍藏,而且立刻投入创作,历时三年,终于写成了这部传世名作。
无怪乎文学史家们认为,乔治·桑的信是促成《海底两万里》这部“海洋小说”诞生的直接动因。相信这也是当时社会需求的一种体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面对波澜壮阔的海洋,人们渴望扬帆远航,去探索、去感受这蓝色王国的魅力。
乔治·桑(1804—1876)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浪漫主义女性文学和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驱,著有长篇小说《安蒂亚娜》、回忆录《我的一生》等。
《海底两万里》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在鹦鹉螺号上历时近十个月、行程两万法里(1法里约合4公里)的海底探险。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当频频引发海难的“怪兽”让人们人心惶惶时,当林肯号被不明物体击毁时,读者的心被作者成功地吊起来了。直到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被鹦鹉螺号救起,一个又一个疑问接连产生:谁建造了鹦鹉螺号?海底探险的目的是什么?教授能否返回大陆?……
作者带领我们乘坐着鹦鹉螺号,不断进行着匪夷所思的探险。
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一个又一个绚丽奇幻的场景让我们应接不暇:在海底森林的探险,与鲨鱼、章鱼等海底动物的搏斗,在南极冰层中的生死挣扎,无一不让我们心跳加速;而海底的各类鱼群、奇幻的植物、亚特兰蒂斯遗址、沉船残骸,又无一不让我们啧啧称奇。
《海底两万里》插画
鹦鹉螺号不仅带领我们领略了全球各个海域的迷人风光,同时就鹦鹉螺号本身来说也是一个奇幻的存在。
在那个时代,这样一艘潜水艇是如何制造的,它靠什么来驱动,艇上的人靠什么生活……一系列问题作者都给予了合理而大胆的解释,作者将这些知识灵活地穿插在人物的对话、离奇的情节中,毫不突兀,让科学知识变得有趣的同时也引导着我们不断地思索。
可以说,鹦鹉螺号既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实验室,又是一个海底生物的博物馆,还是一个移动的海洋动物园。而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更是将整个旅程变成了一个航海历史的展示厅,将有趣而又传奇的航海故事穿插其中,让我们对人类征服海洋的历程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海底两万里》插画
鹦鹉螺号是一艘智慧的潜艇。然而,我们更好奇的是,到底是什么人能够建造鹦鹉螺号这样神奇的潜水器呢?
小说的主人公尼摩艇长是鹦鹉螺号的真正创造者,也是小说的灵魂。神秘,成为他的代名词。作者始终没有为我们揭开他的身世之谜,也很少正面描述他,而是将他放在暗处,侧面地交代,保持了尼摩艇长的神秘性。
他就像神灵一样,决定着潜艇上每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说,尼摩艇长就是海洋的化身:他严肃深沉,胸中熊熊燃烧的仇恨准备将一切吞噬;他胸怀博大,同情每一个受压迫的人,向往公平与正义。
《海底两万里》剧照:尼摩船长
除了尼摩艇长,作品中其他人物也各有特点。睿智博学的教授阿罗纳克斯、忠诚而又博学的仆人孔塞伊、勇敢鲁莽又渴望自由的捕鲸人内德·兰德,三个性格迥异的人将鹦鹉螺号的魅力全景式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又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最终在内德·兰德那颗自由之心的鼓动下,三人成功地从大旋涡中逃离。与此同时,作者也将鹦鹉螺号和尼摩艇长的结局设置成疑案,令人意犹未尽。
《海底两万里》剧照
《海底两万里》的许多设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然而它塑造的美丽的海底世界、惊心动魄的经历、神秘莫测的人物形象却带着我们的灵魂不断飞驰,让我们对海洋充满无限的敬畏与向往。
我们生活在不断运动的地球之上,人类也在不断地运动探索和前进,地球、海洋环境和人类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正如鹦鹉螺号的格言“动中之动”,这也许才是《海底两万里》真正的魅力所在。
美丽的海底世界
《海底两万里》不但有精彩的冒险故事
更有妙笔生花的文字
将神秘瑰丽的海洋描写得栩栩如生
今日摘得几段与大家分享
1
大海就是一切!它占了地球的十分之七的面积。它呼出的气息清新纯净。在这浩瀚的大海中,人并不是孤立的,因为他能感觉到自己周围涌动着生命。大海只是一种超自然的神奇的生命载体;它只是在动,在爱;它正如你们的一位诗人所说,是无限的生命。
2
整整两个小时,鹦鹉螺号一直由这支水族部队护卫着。它们在争奇斗艳,你追我赶,相互嬉戏。我辨认出的有:绿隆头鱼;有双道黑条纹的海绯鲷;通体发白、背部满是紫黑点、尾巴圆乎乎的白虾虎;日本海里的银头蓝身的日本鳍鱼,其名称即给人以美感;身上满是道道、鳍有蓝有黄的鲷鱼;身体带有不同颜色横纹、尾鳍上拖着一条黑带子的真鲷;身上有六条带子、宛如穿着漂亮紧身衣的鲷鱼;嘴似笛子或小号的管口鱼,其中有的身长达一米;日本蝾螈;海鳝;小眼活泛、嘴有大牙、长约七尺的海蛇;等等。
3
光线如同通过三棱镜似的折射变形,海底的花草、礁石、胚芽、贝壳、珊瑚虫等,经这种折射光一照,颜色发生轻微变化,呈现出七彩光来。各种色调组合交错,一幅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的美丽图像,犹如善用色彩的画家的调色板,真乃海中奇景,让人大开眼界!
4
我在此又看到了在鹦鹉螺号上所看到的物种,但并非风干了的标本,而是如扇子般张开着的、似乎在迎风展翅的孔雀团扇藻,朱红色的瓷贝,拖着它那可食用的嫩芽的片形贝,高达十五米的纤细柔软的古铜藻,茎在其顶端处变大的一丛丛瓶状水草,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深海植物,它们全都不会开花。一位博物学家曾经风趣地说过:“海洋真是一个奇特异常的场所,在那里,动物类开花,而植物类都不开花!”
5
灯光照在色彩艳丽的这些珊瑚树上,景象万千,煞是迷人。我仿佛看见这些圆柱形薄膜细管在水波下颤动着。我真想动手采摘几片带有纤细娇嫩触须的新鲜花冠。这些花冠有的已经盛开,有的则含苞欲放。正在这时,一些身子轻捷、鳍在迅速摆动的鱼儿,像飞鱼似的在珊瑚枝间游来游去。而在我的手稍稍靠近点这些有着生命活力的花朵,这些有着生命活力的“含羞草”的时候,整个花丛便立即发出警报,白色花冠便缩进红色的花套中去,花朵在我眼前消失,珊瑚丛因而变成了一堆圆形石头。
选自初岸文学策划出品“纯美阅读”名著系列之《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冒险与光怪陆离的海洋世界,都与我们“孩子”时期的幻想不谋而合。这本书送给所有的“孩子”,相信不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能在这幻想的海洋里痛快畅游。欢迎留言,来分享你的读后感~
第4个回答 2022-03-16
谁不曾渴望扬帆远航
近日,大片《巨齿鲨》正在热映
深海探秘、史前巨兽、美女硬汉
充满火爆燃点,号称“暑期第一爽片”
在神秘而宽广的海洋下面
会有怎样的奇遇?
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
雷尼·哈林的《深海狂鲨》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关于海洋的各种惊险故事
够掰起手指数一阵子
而探秘海洋的科幻故事鼻祖
有人不知道吗?
就让初小二今天来安利一发呗
高能剧透
一位法国博物学家赴美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后,正准备返回法国时,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驱逐盛传的海上“怪物”。然而,博物学家等人非但未能驱逐掉“怪物”,反而被“怪物”俘获。原来这“怪物”,竟是一艘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潜水艇。他们虽身为俘虏,却受到艇长尼摩的善待,只不过,为了保密的缘故,艇长不许他们离开潜水艇。博物学家一行被迫随潜水艇游历各个海洋……聪明如你,猜到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动中之动
——鹦鹉螺号上的海洋之旅
作者丨孙文君
亿万年的潮汐运动,亿万年的风起浪涌,海洋这生命的摇篮不曾停息他的脚步,一次次拍打着我们居住的陆地。面对这样神秘而宽广的海洋,哪个孩子不曾渴望扬帆远航?
1828年2月8日,法国的海港城市南特,一个对海洋充满好奇的男孩出生了——他,就是日后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
儒勒·凡尔纳
“海洋通”桑班太太的学堂、偶然冲上海岸的海战日记、科拉利亚号上的探险,这一切都深深地烙在了凡尔纳的灵魂深处。海洋让这个出生于律师家庭的孩子爱幻想、爱冒险,最终放弃了继承父业的想法,跟随自己的本心,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凡尔纳从剧院的秘书做起,利用十年的时间在国立图书馆阅览了大量科学资料,为他的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凡尔纳成功创作了一批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学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让他的作品魅力非凡,但是坚毅、严谨的品格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待科学与人生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一切,在代表作《海底两万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海底两万里》英文版图书
1865年,女作家乔治·桑读了《气球上的五星期》和《地心游记》后给凡尔纳写信,希望他能创作一部带领大家遨游大海的作品。凡尔纳将这封信奉为至宝,不但久久珍藏,而且立刻投入创作,历时三年,终于写成了这部传世名作。
无怪乎文学史家们认为,乔治·桑的信是促成《海底两万里》这部“海洋小说”诞生的直接动因。相信这也是当时社会需求的一种体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面对波澜壮阔的海洋,人们渴望扬帆远航,去探索、去感受这蓝色王国的魅力。
乔治·桑(1804—1876)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浪漫主义女性文学和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驱,著有长篇小说《安蒂亚娜》、回忆录《我的一生》等。
《海底两万里》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在鹦鹉螺号上历时近十个月、行程两万法里(1法里约合4公里)的海底探险。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当频频引发海难的“怪兽”让人们人心惶惶时,当林肯号被不明物体击毁时,读者的心被作者成功地吊起来了。直到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被鹦鹉螺号救起,一个又一个疑问接连产生:谁建造了鹦鹉螺号?海底探险的目的是什么?教授能否返回大陆?……
作者带领我们乘坐着鹦鹉螺号,不断进行着匪夷所思的探险。
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一个又一个绚丽奇幻的场景让我们应接不暇:在海底森林的探险,与鲨鱼、章鱼等海底动物的搏斗,在南极冰层中的生死挣扎,无一不让我们心跳加速;而海底的各类鱼群、奇幻的植物、亚特兰蒂斯遗址、沉船残骸,又无一不让我们啧啧称奇。
《海底两万里》插画
鹦鹉螺号不仅带领我们领略了全球各个海域的迷人风光,同时就鹦鹉螺号本身来说也是一个奇幻的存在。
在那个时代,这样一艘潜水艇是如何制造的,它靠什么来驱动,艇上的人靠什么生活……一系列问题作者都给予了合理而大胆的解释,作者将这些知识灵活地穿插在人物的对话、离奇的情节中,毫不突兀,让科学知识变得有趣的同时也引导着我们不断地思索。
可以说,鹦鹉螺号既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实验室,又是一个海底生物的博物馆,还是一个移动的海洋动物园。而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更是将整个旅程变成了一个航海历史的展示厅,将有趣而又传奇的航海故事穿插其中,让我们对人类征服海洋的历程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海底两万里》插画
鹦鹉螺号是一艘智慧的潜艇。然而,我们更好奇的是,到底是什么人能够建造鹦鹉螺号这样神奇的潜水器呢?
小说的主人公尼摩艇长是鹦鹉螺号的真正创造者,也是小说的灵魂。神秘,成为他的代名词。作者始终没有为我们揭开他的身世之谜,也很少正面描述他,而是将他放在暗处,侧面地交代,保持了尼摩艇长的神秘性。
他就像神灵一样,决定着潜艇上每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说,尼摩艇长就是海洋的化身:他严肃深沉,胸中熊熊燃烧的仇恨准备将一切吞噬;他胸怀博大,同情每一个受压迫的人,向往公平与正义。
《海底两万里》剧照:尼摩船长
除了尼摩艇长,作品中其他人物也各有特点。睿智博学的教授阿罗纳克斯、忠诚而又博学的仆人孔塞伊、勇敢鲁莽又渴望自由的捕鲸人内德·兰德,三个性格迥异的人将鹦鹉螺号的魅力全景式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又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最终在内德·兰德那颗自由之心的鼓动下,三人成功地从大旋涡中逃离。与此同时,作者也将鹦鹉螺号和尼摩艇长的结局设置成疑案,令人意犹未尽。
《海底两万里》剧照
《海底两万里》的许多设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然而它塑造的美丽的海底世界、惊心动魄的经历、神秘莫测的人物形象却带着我们的灵魂不断飞驰,让我们对海洋充满无限的敬畏与向往。
我们生活在不断运动的地球之上,人类也在不断地运动探索和前进,地球、海洋环境和人类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正如鹦鹉螺号的格言“动中之动”,这也许才是《海底两万里》真正的魅力所在。
美丽的海底世界
《海底两万里》不但有精彩的冒险故事
更有妙笔生花的文字
将神秘瑰丽的海洋描写得栩栩如生
今日摘得几段与大家分享
1
大海就是一切!它占了地球的十分之七的面积。它呼出的气息清新纯净。在这浩瀚的大海中,人并不是孤立的,因为他能感觉到自己周围涌动着生命。大海只是一种超自然的神奇的生命载体;它只是在动,在爱;它正如你们的一位诗人所说,是无限的生命。
2
整整两个小时,鹦鹉螺号一直由这支水族部队护卫着。它们在争奇斗艳,你追我赶,相互嬉戏。我辨认出的有:绿隆头鱼;有双道黑条纹的海绯鲷;通体发白、背部满是紫黑点、尾巴圆乎乎的白虾虎;日本海里的银头蓝身的日本鳍鱼,其名称即给人以美感;身上满是道道、鳍有蓝有黄的鲷鱼;身体带有不同颜色横纹、尾鳍上拖着一条黑带子的真鲷;身上有六条带子、宛如穿着漂亮紧身衣的鲷鱼;嘴似笛子或小号的管口鱼,其中有的身长达一米;日本蝾螈;海鳝;小眼活泛、嘴有大牙、长约七尺的海蛇;等等。
3
光线如同通过三棱镜似的折射变形,海底的花草、礁石、胚芽、贝壳、珊瑚虫等,经这种折射光一照,颜色发生轻微变化,呈现出七彩光来。各种色调组合交错,一幅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的美丽图像,犹如善用色彩的画家的调色板,真乃海中奇景,让人大开眼界!
4
我在此又看到了在鹦鹉螺号上所看到的物种,但并非风干了的标本,而是如扇子般张开着的、似乎在迎风展翅的孔雀团扇藻,朱红色的瓷贝,拖着它那可食用的嫩芽的片形贝,高达十五米的纤细柔软的古铜藻,茎在其顶端处变大的一丛丛瓶状水草,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深海植物,它们全都不会开花。一位博物学家曾经风趣地说过:“海洋真是一个奇特异常的场所,在那里,动物类开花,而植物类都不开花!”
5
灯光照在色彩艳丽的这些珊瑚树上,景象万千,煞是迷人。我仿佛看见这些圆柱形薄膜细管在水波下颤动着。我真想动手采摘几片带有纤细娇嫩触须的新鲜花冠。这些花冠有的已经盛开,有的则含苞欲放。正在这时,一些身子轻捷、鳍在迅速摆动的鱼儿,像飞鱼似的在珊瑚枝间游来游去。而在我的手稍稍靠近点这些有着生命活力的花朵,这些有着生命活力的“含羞草”的时候,整个花丛便立即发出警报,白色花冠便缩进红色的花套中去,花朵在我眼前消失,珊瑚丛因而变成了一堆圆形石头。
选自初岸文学策划出品“纯美阅读”名著系列之《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冒险与光怪陆离的海洋世界,都与我们“孩子”时期的幻想不谋而合。这本书送给所有的“孩子”,相信不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能在这幻想的海洋里痛快畅游。欢迎留言,来分享你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