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大师如何在失败中成功?

如题所述

拿破仑·希尔也是在每一次失败后又鼓起勇气向新的目标前进,最终取得成功的。

拿破仑·希尔自一所商业学校毕业之后,找到了一个速记员兼簿记员的工作,并且一连干了5年之久。由于一直奉行那种“任劳任怨,不计酬劳”的原则,因此,他晋升得很快,所获得的薪水和所担负的责任,都超过了他当时年龄的标准,很多人竞相聘请他。为了对抗这些竞争者的争相聘请,拿破仑·希尔的老板把他提升为该矿业公司的总经理。他很快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峰”。

但这却是他命运中的悲伤部分。他的老板宣告破产,拿破仑·希尔则失去了工作。这是他第一次遭遇的真正挫折。

拿破仑·希尔的第二项工作是在南部的一家大木材公司担任销售经理。他对木材一无所知,对于销售管理亦知之不多。但拿破仑·希尔已经懂得“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的道理,而且他也知道,应该主动去发现工作,不等待别人来指挥自己做什么。银行中的丰富存款,加上他在以前工作中不断晋升的优良纪录,令拿破仑·希尔产生了所需要的一切自信心。

拿破仑·希尔在新公司晋升很快,在第一年内,他的薪水已经增加了两次,他在管理销售方面的表现优异,因此,老板邀请拿破仑·希尔和他合伙,之后又赚到大量的钱,拿破仑·希尔又再度觉得自己是处在“世界最高峰”了。

站在“世界最高峰”能够使人得到一种十分美好的感觉。但是,那却是一个很危险的站立地点,除非你站得稳。因为如果你站得不稳,你将会摔得十分惨痛。在那时候,拿破仑·希尔却一直未曾想到,成功是应该以金钱和权势以外的事物来衡量的。也许这是因为事实上他当时拥有了太多的金钱,也拥有了超过了当时安全使用能力的太多的权力。

命运之神却在前面等着,它拿了一根结实的棍子,正准备重重地惩罚拿破仑·希尔一顿。

如同晴天霹雳一般,1907年的大恐慌降临在他身上,在一夜之间,它替拿破仑·希尔提供了一项令他毕生难忘的服务:它毁掉了拿破仑·希尔的事业,夺走了拿破仑·希尔所拥有的每一块钱。

1907年的大恐慌,以及它所带来的挫折,使拿破仑·希尔从木材业转到中国台湾省研究法律。在这个世界上,除去挫折之外,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造成这种结果,因此,拿破仑·希尔生命中的第三个转折点是如此地乘着大多数人所谓“失败”的翅膀,飞进他的生命中。

拿破仑·希尔上了法律学校的夜间部,白天则去当一名汽车推销员。他在木材业的销售经验在这时候帮了大忙,他很快就发展起来,销售成绩很好,使他获得了进入汽车制造业的良好机会。他注意到,汽车厂十分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汽车技术工人,因此,拿破仑·希尔在汽车厂内开办了一个训练部门,开始把一般的工人训练成为汽车装配及修理技工。这所训练班成效极为良好,每个月给拿破仑·希尔带来1千多元的纯收益。

于是,拿破仑·希尔再度觉得自己又“功成名就”了,当时他依旧认为,所谓的成就就是金钱和权势而已。

他存款的那家银行的经理知道他的情况良好,因此就借钱给他扩展业务。这位银行经理不断借钱给他,使他债台高筑,到最后再也还不起。然后很镇静地把拿破仑·希尔的事业接收过去,仿佛它本来就是属于他的,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拿破仑·希尔从一个每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的人,突然间又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人。一切美好的景象突然消失了,金钱与权势也随之烟消云散。一直到许多年之后,拿破仑·希尔才发现,这种暂时性的挫折可能就是他一生中所遭遇的最大幸运了,因为它强迫拿破仑·希尔退出这样一个既不会增加自己的知识,也不会协助增加他人知识的行业,而把他的努力方向转变到另一种行业,使他获得他所需要的丰富经验。

在一生当中,拿破仑·希尔第一次问自己,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是否能够找到金钱与权势之外的其他有价值的事物。但这种疑问只是偶尔出现在他的脑海中,而且他也未一路追踪下去获取答案。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最艰苦的挣扎之后,拿破仑·希尔终于接受了这次暂时挫折,并错误地认为它是“失败”。然后就进入他一生当中的下一个——也就是第四个转折点。

由于妻子娘家的帮忙,拿破仑·希尔立刻又得到了一项工作,担任一家世界上最大的煤矿公司的首席法律顾问的助手。

拿破仑·希尔的薪水比一般新手多得太多了,和他对该公司的价值真是不成比例。但由于有人推荐,拿破仑·希尔还是安坐在公司中。同时,拿破仑·希尔展开努力,对于自己缺乏法律知识这个缺点,尽力弥补。

对于这项工作,拿破仑·希尔足可愉快胜任,而且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享用终身的铁饭碗了。但拿破仑·希尔并未和朋友做过任何商量,也未事先提出警告,就辞职了。

这是由拿破仑·希尔自己选择的第一个转折点。它并不是强加在拿破仑·拿尔身上的。他看到命运之神那个老家伙向他走过来,他立刻赶上去,在门口将它打倒了。

他之所以辞掉那项工作,是因为那项工作太容易了。他轻松愉快就足以胜任。拿破仑·希尔发现自己即将养成懒惰的习惯,他知道,自己就要退步了。拿破仑·希尔在公司里面的朋友太多了,因此,他没有必要努力工作,以求表现。四周都是他的朋友和亲戚,而且自己还拥有一项终身保障工作。他心想:“我想需要什么呢?”

“什么也不需要!”拿破仑·希尔开始这样告诉自己。

就是这种态度,使拿破仑·希尔觉得自己开始在逐渐退步了。为了某种他至今仍然不知道的原因,拿破仑·希尔采取了在许多人看来疯狂的举动——辞职。尽管他在当时可能对其他事务极其无知,但拿破仑·希尔却很感激他竟然有足够的判断力去体会只有经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产生的力量与成长,这种力量与成长如果停止了,就会造成虚脱与腐败。

他选择芝加哥作为开创新事业的地点。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在芝加哥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备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生存所必要的条件。拿破仑·希尔下定决心,如果自己在芝加哥从事的任何行业中,能够获得一些成就,那就证明自己具有可以发展成为真正能力的潜能,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过程。

在芝加哥,他的第一个职位是一所函授学校的广告经理。他对广告所知不多,但他以前有过担任推销员的经验,再加上他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因此拿破仑·希尔得以作出杰出的表现。

第一年,他赚了5200美元。

拿破仑·希尔很快就“东山再起”了。慢慢地,成功的美景又开始在拿破仑·希尔四周盘旋。他工作得相当不错,因此得意洋洋,对自己极为欣赏。他再度看到了成堆的钞票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但往往是盛宴之后就是饥荒,历史上有很多这种证据。拿破仑·希尔很高兴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却未预料饥饿将接着来到。

在这家函授学校担任广告经理时,拿破仑·希尔的表现极为良好,因此,这家学校的校长说服拿破仑·希尔辞去了这项工作,和他合伙从事糖果制造业。他们成立了“贝丝·洛丝糖果公司”。拿破仑·希尔出任该公司的第一任总裁。

他们的事业扩展极为迅速,不久,就在18个城市中成立了连锁店。糖果事业的利润极高,于是拿破仑·希尔又认为自己已经接近成功了。

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拿破仑·希尔的合伙人和他们邀请的另外一位合伙人,却暗中策划,阴谋吃掉拿破仑·希尔在公司中的股份。

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们的计划成功了,但他们低估了拿破仑·希尔的反抗能力。所以,他们利用伪造的罪名,使拿破仑·希尔被捕,然后提议撤销这些控告,条件是拿破仑·希尔必须把股份让给他们。到这时候拿破仑·希尔才初次明白,原来,人心竟然是如此残酷、虚伪、不讲道义。

第一次调查会即将召开之前,拿破仑·希尔的证人竟然消失不见。拿破仑·希尔还是想法子找到他们,强迫他们站到证人席上,发表他们的证词,结果拿破仑·希尔获得胜诉,并向法院提出反诉,要求诬告者赔偿损失。

这件官司使得拿破仑·希尔和他的合伙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最后并使拿破仑·希尔赔光了自己在这家公司所有的股份。

因受诬陷要求赔偿,在伊利诺州——也就是这项行为发生地的法律规定,如果赔偿判决成立,要求赔偿者可要求将被告关在牢里,直到他们付清赔款后,再予释放。

不久,拿破仑·希尔就获得胜诉,法院命令他的合作人须付出赔偿。拿破仑·希尔可以要求把他们两人关入牢中。

这是拿破仑·希尔生命中第一次有机会对敌人进行重复反击。因为已经拥有了一种厉害的武器——而且,这种武器是由敌人亲自交给他的。

当时的感觉是十分奇怪的。

最后拿破仑·希尔终于决定宽恕他们。

但在他尚未作出决定时,命运之神已开始严厉惩罚这些企图毁灭他的坏人,其中一位被判了长刑,因为由于他对另外一个人犯的罪行,而使得那位合伙人沦为穷光蛋。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逃避人类写在法律书上的法律条文,但我们永远也逃脱不了自然法则的制裁。

在当时,被警方逮捕是相当不光彩的,即使是被人诬告而坐牢。拿破仑·希尔并不喜欢这种经验。但他不得不承认,这种经验为他带来的一切悲伤是值得的。它提醒拿破仑·希尔,自己可以原谅那些企图毁灭他的敌人,因此,敌人不但未能毁灭拿破仑·希尔,反而增强了他的力量。

此后,希尔又经过几次失败的打击,最终在报纸编辑这一早已向往、最后实现的事业中取得了成功。

1920年初,拿破仑·希尔应邀到各地从事一项全国性的旅行演说。在旅行期间,他有幸会晤到当代最为进步的一些思想家,和他们进行讨论。而与这些人士的接触,给了拿破仑·希尔莫大的勇气,使他能够继续进行这项已经起步的美好工作。

在演说旅行中,有一次拿破仑·希尔坐在得州达拉斯市的一家餐馆里,窗外正下着他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一场倾盆大雨。雨水以两股大水流打在厚玻璃窗上,在这两股大水流之间则有其他小一水流前后流动,形成了看来很像是大水梯的奇景。

拿破仑·希尔望着这种罕见的景象,突然有个念头闪现在脑海中:7个转折点所受到的那些教训,以及从研究成功人士的生平所学到的那些东西,全部组织起来,然后,加上“神奇的成功之梯”的题目,必然能成为一篇极受欢迎的演说。

于是他在一个信封的背面,列出了这篇演说稿的15个要点。后来,就根据这15点组成了一篇演讲稿。

拿破仑·希尔所获得的有价值的知识,都可由这15个要点加以代表,而这种知识的资料来源,就是许多人称之为“失败”的生活经验所积累起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