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答案50分悬赏,懂三国的进来!!!

悬赏50分那!!!
1新野是诸葛亮火烧的吗?说明证据!
2诸葛亮是蜀国最大的功臣吗?说明证据!
3是诸葛亮收复姜维的吗?
3易中天说的你们赞同吗?为什么?

  1新野是诸葛亮火烧的吗?说明证据!
  2诸葛亮是蜀国最大的功臣吗?说明证据!
  3是诸葛亮收复姜维的吗?
  3易中天说的你们赞同吗?为什么?

  1.不是。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中说是诸葛亮计烧新野城,大败曹仁等。从史料中考察,事实却好像并非如此。
  <1>《三国志•先主传》载:“十二年,……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这段史料说明,曹操亲自南征荆州的时候,刘备屯扎在樊城,而非新野,也就无从由新野逃至樊城。而且这则史料也说明,此时刘备对于曹军的动向是不清楚的,甚至“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同时,刘备此时应该没有和曹军交战,而是“遂将其众去”,仓皇撤退。
  <2>《三国志•武帝(曹操)纪》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亦佐证,刘备当时没有屯驻在新野,而是在樊城。同时,当曹操进驻新野之后,刘琮这才投降的;而并非如演义中所说,刘琮先投降曹操,曹军才和刘备在新野打了一仗。
  <3>《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这则史料同样印证刘备驻扎樊城,而且没有诸葛亮用兵的痕迹。作为胜利者,如果战争属实,在其纪传中应该会记录下来。顺便一说,此亦载徐庶并非那么早就离开了刘备,其与诸葛亮还是共事过一段时间的。
  <4>《三国志•曹仁传》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没有记录平荆州时,曹仁有过什么战斗。
  <5>《三国志•许褚传》中没有一个字提及他参与过平定荆州的战役。
  综上所述,新野之火,子虚乌有耳。

  2.是。
  其实力是问题仁者见仁,即使我坚定地说“是”,别人提出不同意见,也不可以盲目地否定,我只讲我个人的评价依据罗列出来,希望能够说服大家。
  <1>参看《三国志》之中,列传的排序与是否单独立传。
  封建史官修著正史,常常以开国元勋为先(当然除去亲族王族、后宫嫔妃),又以地位尤重者居尊。来看看《三国志•蜀书》的排序,就知道陈寿本人如何给诸葛亮定位。《蜀书》“先主传”后为“后主传”,后为“二主妃子传”,后为“诸葛亮传”。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排序,仅次帝王和妃子,说他是首要功臣,应该无疑。《蜀书》资料缺乏,然而纵观《三国志》中除去帝王,单人立传的只有他和陆逊,可见其二人都是国之砥柱,邦之栋梁!
  <2>参看功绩。
  其一,隆中对策的提出,是刘备事业由粗放化朝集约化发展的转折点。且不议论“隆中对”的具体规划是否完全符合实际或者是否完全出自于其本人的首创,单就其对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影响和预测来看,就不可忽视。从刘备这一方面来讲,一改原来的无序化经营,而非常有条有理地开始经营自己的霸业,有了近景、中景、远景规划,光凭这一点,就是一件非常大的功劳。可以说,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总设计师。
  其二,精于内政。诸葛亮精于内政,毋需多言。但值得一说的是,稳定内政、巩固后方的功绩时常不被人看重。汉高祖刘邦认为其开国丞相萧何是其第一功臣,他当时的一段“狩猎”比喻是非常经典的,用在诸葛亮身上也十分恰当。“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指怀疑萧何功绩的武将们)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也就是说,军政大事的谋划决定,更加需要高瞻远瞩,故比那些具体实现的人来说,其功更高。诸葛亮稳定后方,常有善议,保证蜀汉集团军需兵员,乃是头等大功,如萧何故事。
  其三,长于治军。这里说的是“治军”,而非“统军”。诸葛亮是否善于统军打仗,争议颇大,鄙人不便妄言,大体观点:其统军之才,超乎常人,但决非三国之冠。但是转眼看看其“治军”之才,可谓冠者矣。蜀国地狭人乏,人口基数较之曹魏甚少,甚至少与孙吴。所以诸葛亮实行精兵政策,对军队的治理十分重视。他注重军队的质量和军队的补给系统建设;实行更战制以节省人力;排演阵发,至唐尚有流传;发明运输工具(木流牛马)和改进武器(诸葛连弩);注重少数民族军队建设;注重军队思想建设,保持军队高昂斗志和和谐关系(诸葛在世,蜀军叛乱者不见于史)等。由于他的治军,使区区蜀国数万军队(最多时至十万)能够以攻为守,多次侵扰成倍强大的曹魏,并且使其处于被动防守的境地,不能不说其“治军”才能之高,对于蜀汉政权的维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四,澄清“过错说”。有些人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就尽力网罗其过错,不凡有三:“压制人才”、“大权独揽”、“穷兵黩武”。我承认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并非是最优秀的,但也不能说成是“蜀汉无人”根源。“蜀汉无大将”一语出自小说,是否属实不能确定,一也。由于蜀国人口少,文化水平低于中原,教育水平不高,接近少数民族(并非鄙视,而是当时现状如此)等,即是说蜀汉人才少与、劣于曹魏,那么也不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人才政策根本错了,二也。这葛亮确实在对待人才问题上有失误,用人不当过,但不至于过分夸大,以成重罪,三也。人才问题牵扯到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均衡问题,任用谁,不任用谁并非都依据才能,其人的家世背景,所属利益集团,都必须考虑。四也。由此四点,可知“压制人才”一说,夸大其辞。“大权独揽”一说,似有争议,鄙人只引晋人袁淮谓诸葛亮语来说明这个问题。“(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这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如果说他专权,那么在古往今来的专权者中,做到“国人不疑”的,实在很难找出第二个。所以我们很难知道当时的历史人物内心是否真有专权的动机,但是事实上却说明,其“专权”并没有欺凌主上、造成社会动荡和不安,凡而维系了一个王朝的生死,这种“专权”,我看即为实事,也没有什么不妥,因为毕竟“事凡庸之君”嘛!“穷兵黩武”说,争论更加激烈,我还是只谈历史事实,就是在诸葛亮在世时,并没有蜀国衰亡的大的征兆。诸葛亮死于234年,蜀亡于263年。他死后近30年,蜀汉才走到终结,诸葛亮毕竟无法预料身后事,把蜀汉的灭亡推到他的“黩武”身上,多少事对他的苛责……
  <3>参看评价。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又於杨洪传,谓“西土咸服亮之能尽时人之器能也。”
  这些都说明了诸葛亮的才能绝世,居功甚伟,所以说“蜀国最大的功臣”,诸葛亮当之无愧。这得再补充一下的是,古代史官,喜欢突出历史人物而忽略人民的力量,喜欢彰显个人的历史功绩,而不愿看到集体的力量。蜀汉政权的萌芽、发展、壮大、维系,无不受到蜀汉要人的影响,这葛亮虽居首功,但也不至于到反手为云,覆手为雨,仙掐神算,预知千年的地步,所以还是要理性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

  3.不是,姜维是不得重用、遭人怀疑、自投蜀营的。
  《三国志•姜维传》载:“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於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这册史料记录了姜维归蜀的经过,大概如下: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军出祁山,天水太守刚好出行,姜维随行。当时,蜀军势大,各郡县纷纷叛魏降蜀,太守怀疑姜维也有异心,于是连夜逃往上邽。姜维稍后才发觉太守逃走了,没有追上,到了上邽,不接纳他;回到冀城,也不让他进城,于是,姜维等人(看来还有随行)主动拜访诸葛亮,投降了。这说明,诸葛亮没有用计,而是姜维自己遭到了“太守” 的怀疑,难以容身,才投奔蜀营的。
  《三国志》引注《魏略》载: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冀县界在西偏,又恐吏民乐乱,遂亦随淮去。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复信,皆贼也。”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修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会亮前锋为张郃、费繇等所破,遂将维等却缩。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此语与本传不同。 这则史料的经过与正史稍有出入,但还是不见诸葛亮用计的痕迹,而且,姜维的老母亲也并非在诸葛亮的算计之中,可见,姜维投蜀,诸葛亮没有用什么计谋。《诸葛亮传》对此更是只字未提。
  恐怕,诸葛亮用计赚得姜维,纯属小说家之言吧!

  4.基本赞同。
  易中天对于三国的品评,基本上还是中肯的。但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从下定论。
  一个人,对历史作品评,往往有诸多人会与他争辩,这是可以的;但不要变成对其人的攻击,这是我想说的。易中天品评三国,深入浅出,史料详尽,这点是值得肯定的,对于解开《演义》中给人们造成的历史误解,有一定的帮助。至于有人说他语言不严谨;只重细节,不重大义;混淆《演义》和历史等等,都值得商榷。可以讨论,但不要构成攻击。
  我本人尚算是读过《演义》及《志》,稍有心得,不敢造次,献丑在前,贻笑大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27
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后`火烧博望坡`打败10万曹军.
2.个人认为诸葛亮是蜀国最大的功臣```
3.蜀军伐魏,久攻天水不下,诸葛亮施反间计,后收姜维为徒.
4.基本赞同.
基本赞同`而不是全部赞同.原因:
1.读死书不如不读书
2.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即使是权威,也是可能说错的.或者在讲解过程中,带入了自己的想法.
或许你自己看正史的时候,想法并不全部相同.
回答者:【夏日】の雨 - 千总 四级 12-27 18:13

同意楼上.
回答者:dyzxdsl - 初学弟子 一级 12-27 18:36

1.不是,根据<三国志>记载,火烧新野是刘备所做的.当时诸葛亮还没有出现.
2.从他的生平大事记及后人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他是属国最大功臣: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227年:上出师表,初出祈山。
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
232年:发明木牛流马。
234年: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在历代武庙中的地位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
1,《新唐书-礼乐五》记栽:“开元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武庙十哲是:
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齐国的司马穰苴,战国时代魏国的吴起、燕国的乐毅、秦国的白起,西汉的张良、韩信,蜀汉的诸葛亮,唐的李靖、李世绩,而以太公望为武庙主祀。”
2,唐德宗建中三年,朝廷下诏叫史馆考定,列古今名将64人配享,并都画有图像,分列武成王左右。左边32人是:越范蠡,齐孙膑,赵廉颇,秦王翦,卫青,隋韩擒虎、郭子仪等。
3,唐昭宗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御赐庙堂于隆中。

宋代:
宋代既把诸葛作为忠臣来祭祀,(赐英惠庙加“仁济”)同时仍然把诸葛作为名将来祭祀,其地位仅次于独居首位的张良,还是和孙武、韩信、李靖等平起平坐。
《宋史》卷105《礼志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凡七十二将”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档
一档:张良
二档: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
三档:东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
四档: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飃、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但、郭元振、李晟,并东向。
金人遵唐旧制,但降低管仲和韩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诸葛亮的名将地位仍巍然不动。而且在《金史》的观念里面,谁要是说出“诸葛亮不知兵”这句话,那就证明此人“好为大言”。

元代:这个朝代武庙从祀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但是仍然有诸葛亮,他的地位还是和孙武等平起平坐。
1.《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
2.元英宗封诸葛亮为戌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3.是.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春,蜀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佯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攻郧,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诸葛亮却亲率大军攻祁山。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姜维和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视察。马遵闻蜀军至祁山后,诸县响应,郭淮闻后,决定东行,回上邽守备。马遵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也乘夜随郭淮至上邽。姜维发现马遵已走,忙追随其后,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维等人至上邽,城门已闭,不肯放其入城。姜维等人又返回冀县,冀县也不放姜维等人等进城。姜维等害怕,只好去投诸葛亮。时蜀军先锋马稷因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结果被魏左将军张郃击败,失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城镇,一说今天水东南)。马稷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诸葛亮只好攻克西县,率千余户和姜维等人班师。姜维于是同其母失散。诸葛亮喜姜维有胆智,命其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姜维时年二十七岁。

4.基本上赞同,但是觉得易中天不管讲得多动听与真实,他说的始终会有自己的个人主观意识在里面,如他曾经说,他对曹操是有点偏爱的.所以,还是要读者自己去衡量判断.
第2个回答  2006-12-27
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后`火烧博望坡`打败10万曹军.
2.个人认为诸葛亮是蜀国最大的功臣```
3.蜀军伐魏,久攻天水不下,诸葛亮施反间计,后收姜维为徒.
4.基本赞同.
基本赞同`而不是全部赞同.原因:
1.读死书不如不读书
2.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即使是权威,也是可能说错的.或者在讲解过程中,带入了自己的想法.
或许你自己看正史的时候,想法并不全部相同.
第3个回答  2006-12-27
1不是。易中天说:“什么火烧新野,那是罗贯中帮他烧的”
2是。从《出事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是。因为诸葛亮出祁山使用反间计,终于招降了姜维。此后,姜维就一直追随诸葛亮北伐,在征战中不断得到诸葛亮的指点。诸葛亮临终之际,将自己以毕生所学撰述的兵书传给姜维,同时也将“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的宏愿交给了他。在诸葛亮死后,姜维遵奉丞相遗志,十四年中,九伐中原(实际上只写了八次),威震华夏。在邓艾偷袭成都,后主刘禅率众投降的情况下,姜维仍做了最后的努力,赚了个钟会,最终以身殉国。
4.赞同。他是厦门大学教授。
第4个回答  2006-12-27
1、火烧博望的是刘备
2、蔬果的最大功臣应该是庞统,是他进谏刘备夺取西川,是他真正为夺取西川出谋划策,最后还死在西川战场上,诸葛亮无论夺西川还是打汉中都只负责后勤
3、是诸葛亮收服姜维的,但不像小说里面那样玄乎,只是姜维外出公干,回来时发现天水陷落,就赶回老家,结果被全乡的父老百姓赶鸭子上架与诸葛亮谈判,就投降蜀国了
4、觉得易中天品三国还是与自己的三国官有很大出入的,很多观点不认同
第5个回答  2006-12-27
1.不是,根据<三国志>记载,火烧新野是刘备所做的.当时诸葛亮还没有出现.
2.从他的生平大事记及后人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他是属国最大功臣: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227年:上出师表,初出祈山。
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
232年:发明木牛流马。
234年: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在历代武庙中的地位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
1,《新唐书-礼乐五》记栽:“开元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武庙十哲是:
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齐国的司马穰苴,战国时代魏国的吴起、燕国的乐毅、秦国的白起,西汉的张良、韩信,蜀汉的诸葛亮,唐的李靖、李世绩,而以太公望为武庙主祀。”
2,唐德宗建中三年,朝廷下诏叫史馆考定,列古今名将64人配享,并都画有图像,分列武成王左右。左边32人是:越范蠡,齐孙膑,赵廉颇,秦王翦,卫青,隋韩擒虎、郭子仪等。
3,唐昭宗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御赐庙堂于隆中。

宋代:
宋代既把诸葛作为忠臣来祭祀,(赐英惠庙加“仁济”)同时仍然把诸葛作为名将来祭祀,其地位仅次于独居首位的张良,还是和孙武、韩信、李靖等平起平坐。
《宋史》卷105《礼志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凡七十二将”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档
一档:张良
二档: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
三档:东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
四档: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飃、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但、郭元振、李晟,并东向。
金人遵唐旧制,但降低管仲和韩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诸葛亮的名将地位仍巍然不动。而且在《金史》的观念里面,谁要是说出“诸葛亮不知兵”这句话,那就证明此人“好为大言”。

元代:这个朝代武庙从祀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但是仍然有诸葛亮,他的地位还是和孙武等平起平坐。
1.《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
2.元英宗封诸葛亮为戌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3.是.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春,蜀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佯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攻郧,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诸葛亮却亲率大军攻祁山。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姜维和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视察。马遵闻蜀军至祁山后,诸县响应,郭淮闻后,决定东行,回上邽守备。马遵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也乘夜随郭淮至上邽。姜维发现马遵已走,忙追随其后,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维等人至上邽,城门已闭,不肯放其入城。姜维等人又返回冀县,冀县也不放姜维等人等进城。姜维等害怕,只好去投诸葛亮。时蜀军先锋马稷因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结果被魏左将军张郃击败,失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城镇,一说今天水东南)。马稷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诸葛亮只好攻克西县,率千余户和姜维等人班师。姜维于是同其母失散。诸葛亮喜姜维有胆智,命其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姜维时年二十七岁。

4.基本上赞同,但是觉得易中天不管讲得多动听与真实,他说的始终会有自己的个人主观意识在里面,如他曾经说,他对曹操是有点偏爱的.所以,还是要读者自己去衡量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