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如题所述

小盆友的拖延习惯和父母分不开拖延习惯有传染性,当家长自身有拖延的习惯时候,小盆友就很容易被传染了。所以,家长在戒掉小盆友拖延习惯时,也要也要自问一下自己有没有拖延习惯。如果有,那就要先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在小盆友面前要表现得更加勤快,做事情要干净利索,做小盆友的榜样。以身作则,永远是家长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拖延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就是孩子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另一个就是从规则方面,看看如何去建构。首先,我们找到拖延的原因,拖延是一种被动表达自己的方式,一件事情本身给孩子所形成的身体体验,孩子一时还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晰自己的需求。要知道,做某件自己并不想做但别人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时,拖延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而孩子就更不用说了。

还有,拖延也可能是寻求关注、逃避、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我们需要找到原因,并且倾听孩子来帮助孩子解决心理的困惑。主要是看看之前家长对孩子的催促,孩子究竟是被发号施令性地完成?还是身体无法真正的去体验反射性地完成?又或是关注度不够造成的被动性完成。具体而言,这之前,家长催促孩子的时候,采取了哪一种方式导致孩子在行为上表现出哪一种状况。他是想寻求关注了、无法面对而逃避、还是觉得这件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而形成的拖延?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吃饭这件事情,我们要看看是孩子内在需求,他感觉到饿了,觉得要吃饭,还是家长认为此刻到了吃饭的时间,孩子就该吃饭了?

或者是,睡觉是孩子身体的需要,他觉得很困了,需要休息,还是家长觉得孩子需要休息了?

起床的时候,孩子的情绪究竟是怎样的?他是没有休息好还有点闹觉?还是前一天他的情绪并没有去完完整整地调整好而入睡了,导致早晨的起床还有点闹情绪?

这样的一个状况,我们都要去清晰。所以说,找到拖延背后的原因,才是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核心。

现在我们再来家庭日常规则的建构。让孩子体验因为拖延而造成的后果的感受,以及执行了规则后的感受,让孩子慢慢清晰规则可以保证更大的自由。慢慢的孩子就能够学会给自己规划一个最后的期限,也不必把拖延作为逃避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的方式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家庭育儿亲子顾问。17年专注教育,助力家庭幸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24

听过不少爸妈抱怨:孩子每天上幼儿园都踩着点进教室,从起床、吃饭,到练琴、睡觉,孩子总说“一会儿再……”面对孩子的拖延,真是让家长伤透了脑筋啊!

曾经一位妈妈幽怨的说:“看到孩子每次拖拖拉拉的,我真的很难心平气和,无法做到淡定,最后只能催促加吼叫,事后又后悔,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其实孩子身上看似拖延的行动,只是孩子不会合理的安排利用自己的时间,他们总觉还有时间,还能再做一会儿自己想做的事。

其实不仅孩子有“拖延症”,我们很多大人也有“拖延症”。

没有哪个孩子不磨蹭,因为那就是孩子的节奏,带孩子就仿佛牵着蜗牛去散步,你能做得只有等待,因为你永远改变不了蜗牛的节奏。

但是现实生活中,孩子不是蜗牛,所以家长们总想打破他们的节奏,因为蜗牛只有跑得更快才能追上乌龟,乌龟只有跑得更快才能追上兔子……

美国家长在面对孩子磨蹭、“拖延症”时,有时也是很崩溃的。

在斯坦福大学读书的时候,曾经和学校里一个教育学院的教授探讨过这个问题。

教授这样对我说:

其实我们成年人按照我们的节奏去要求孩子显然是不公平的,但是放任不管显然也是不对的。

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和他们一起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是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的最好办法!  

并且她向我强调,这个计划一定是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而不是家长一厢情愿的自己去制定。

要的确“可行”,还不是一味的“好高骛远”。

比如说,家长希望孩子每天早上5点起床开始背单词。这样的计划明显就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睡眠需要。

如果孩子头一天晚上做作业做到很晚,第二天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势必会影响他一整天的学习效率。

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磨蹭,拖沓的“拖延症”呢?我总结归纳了一些好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第一步

我们可以借助Circle Map(圆图)和孩子一起列举出他们一天当中所要做的事情。

孩子的思维通常是比较发散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 “想到一出儿,是一出儿”,而很难有全局观。

和孩子一起把他们一天所要做的事情都用“圆图”的形式列举出来,孩子会发现“哇,原来我每天需要做这么多事情啊!”他们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整体的概念。

第二步

可以用Brace Map(括号图)把这些一天当中都要做的事情列举出来。

第三步

用 Flow Map(流程图)把每天的事情用流程的形式画出来。

和孩子一起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需要家长和孩子耐心地沟通,帮助他们整理思路。计划的执行可以灵活处理,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做出调整。

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时间不足的情况,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可以做出取舍。

比如说当天作业太多,可以把看动画片或是玩游戏暂时放弃。

周末也不必完全按照平时上学的计划来执行,家长可以和孩子另外制定一张周末的表格,或是在平时的基础上略有调整。

做计划的目的在于执行,孩子在执行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实现自我管理。

除了和孩子一起运用“思维导图”来制定每天的日常计划之外,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还有一些其他的诀窍。

1拆分任务

好多人不愿意执行任务,就是觉得整个工程量太大,或者太麻烦了,而将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大任务”拆成小任务,就可以有效克服心理障碍。

当孩子们完成一个小任务时,家长们就让孩子将这一任务在清单上狠狠地划掉(这可是个很有成就感的过程!)。

走一步,再走一步,不知不觉中,任务就完成了。

2任务的细分,不断设立deadline(最后期限)

一开学,家长和孩子们都会树立一些新目标,比如这学期看多少本书啊等等。

但往往到学期结束时,却发现,一个学期除了老师硬性要求的书外,一本也没看,或只是翻了翻就放在一边,没有下文了。

这是因为看书这件事,不像每日家庭作业,有个明确的deadline。

像家庭作业,拖也就拖几个小时最多几天,但像看书这样的事一不小心可能会拖一辈子!

所以这就需要家长们和孩子一起为自己设立deadline,根据任务的量,把期限设立在几小时之后,几天之后等等。

3给自己留一个缓冲

哈哈,也许这是拖延症患者们最想听到的建议了,不过这确实很重要。

如果时间计划制定地太紧,一旦错过就难以继续执行,很可能一拖到底!

曾经看到过一个小朋友的时间表,非常诧异!他计划很早起床,然后去跑步,再去背单词,紧接着看多少页书……

期间,没有什么缓冲,对自己十分“克扣”,但这样的计划往往最后变得无法实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最终回到“拖”的状态。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系列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比如说,连续三天都按计划完成,可以多看10分钟动画片或是吃几颗巧克力。

连续三天没有按计划完成,则暂时剥夺看动画片的时间,等等。

最后,还要唠叨几句,所有的工具都是为人服务的,最终目的都是解决问题,家长和孩子的问题最终还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

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从而激发他爱的能力,和孩子一起做计划的过程家长们要给孩子传达对他的理解和爱。

如果脱离了这个前提,用冷冰冰的工具去程序化的管理,即使你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具,也培养不出自信优秀的孩子!

作者:兰兰妈。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双料硕士,一个生活在美国硅谷的两娃妈。

微信公众号 【娟子妈妈讲故事】

第2个回答  2017-10-27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拖延呢?如果说,这都是孩子为了爱、自由、成长,那么这还是一个问题吗?让我们来看看精神分析对孩子“拖延”的三种解释。

1、通过“拖延”拉回父母

应该完成的事情在限定的时间内拖着不做,没有完成,就会得到父母的关注,相对于那些看似重要的事情被搁置一旁,孩子潜意识中更愿意享受这样一种关系,即获得父母在照料婴儿时候的自己那样,给予自己充分的关注、陪伴、支持等爱的感觉。

2、学习动机被置换

学习动机被置换,同时孩子正在长大。如果孩子明白学习成绩好,受益的的是他自己,那么孩子自然会做好所有有关学习的事。遗憾的是,就在他被家长或学校强迫着学习的那一刻,(理智上他还是会觉得学习是为自己)潜意识已经将学习交给了家长或学校,并认为学习好了就是服从于家长或学校,完不成学习任务也算是一种反抗。

3、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

举个例子,考试中你将最难的一道加分题做出来了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如果是最后一刻做出来的呢?成就感会不会翻倍?这是获得了一个近乎控制局面的感觉,与“成功经验”一样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