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描写人物行为,表达诗人情感的古诗有哪些?

如题所述

宿建德 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5
1.咏史怀古诗——关键以过去事故、过去人物、过去遗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物来感慨兴衰、寄托忧虑、托古讽今。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伤春伤别诗——随时借对春色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激情难酬的感慨,或外露对亲朋、朋友、爱人的无限恋念之情。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3.羁旅行役诗——关键是出行除非的游客浪子所作。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间接着对悠远故乡的远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4.山川田园诗——随时以山川田园为审美对象,把光溜的笔触投向强壮的山林,悠闲的田野,首创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存活,借以外露对稳固的不满,对寂静柔和存活的向往。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5.托物言志诗——随时应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本人的某种志愿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明人于谦《石灰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18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3个回答  2020-02-17
这样的古诗如: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理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另外还有以下诗句也是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第4个回答  2022-03-11
世间事从来这样便对吗?问得动心,却终究毫无作用,答案一直飘荡在风中。人生海海,世相纷纭,追求彼岸,回头却是百年客,此身非我有,一片白茫茫。

《感兴》
【唐】郑谷
禾黍不阳艳,竞栽桃李春。
翻令力耕者,半作卖花人。

感兴,大抵是触目所见,心怀想法,于是形之于文字,掇笔成诗,挥毫赋文。刹那间的思绪,仿佛夜半昙花一现,璀璨而又绚丽。有多少文人墨客,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吟哦唱响,须发皆白。能够把握的,便是心中所想,摇头顿足,意味悠长。
“禾黍不艳阳,竞栽桃李春”,写种植因由,很有意思,别有指向。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阳艳,明媚鲜艳,李白《赠韦侍御黄裳》诗:“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禾黍这些东西都是非常实用的植株,没有华而不实的外表,更不会去像桃李一样去卖弄风姿,以此吸引人观赏,诱惑人栽培,从而获得相应的利益。
在这里,无论是“禾黍”,抑或是“桃李”,都是某类群体的代替名称。禾黍指向那些老实肯干,不追求沽名钓誉,甘愿奉献的人,而桃李则指向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如李白所写:“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赠韦侍御黄裳》)那样,有时候做人还是真实一点较好。
“翻令力耕者,半作卖花人”,写生而为人,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情形。力耕,努力耕作,陶潜《移居》诗:“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此处“力耕者”当指种田的人。对于那些上位者而言,什么保护耕地,爱惜粮食,显得虚无而矫情,为了一己私利,满足自身欲望,他们不会顾忌百姓生死的,强行下令让在农田里种植花木,然后出卖以此获取利益。
或许对于农民来说,庄稼才是最好的,不仅可以得到相关收益,更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障。可是,当面对强大的当权者的时候,这一切美好的愿望也被打碎得一干二净。你可以埋怨这些“劳心者”舍本逐末,完全不知民间疾苦,但是他们是不屑一顾的,在他们的眼睛里,除了自己的享乐,其他的都是可以放弃的,包括贫贱者的生命。
在这首浅显易懂的小诗中,诗人借助“禾黍”和“桃李”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具体而又生动地传递出自己思考之后的独特见解,一是表达了对那些哗众取宠,只知靠着卖弄小聪明谋取私利之流的鄙视,二是抨击了居高堂之上而不知为了民众谋取福利,只知道专权独断鱼肉百姓,以此满足个人欲望,罔顾他人死活的不义之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