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那些自负,其实没什么实力的人,又自大自恋自以为是,还看不起别人的人说些什么好呢?

我们班有个男生,他就很自恋,自负,自以为是。其实自己也没什么好的,却去说别人,他很鄙视那些长相难看或身材不好,腿粗的女生,并且会当面指出,侮辱别人,(真怀疑他是不是男生,一点也不能理解别人,难道别人喜欢自己胖吗?又不是自愿的)别人和他讲理,他还强词夺理,(比如我说:“像你这么矮,有什么资格说别人啊,你也长不高啦(他比我矮)最起码我们还能减。”他就会说:“谁说的,专家说男生能长到25岁,我还能长高的。向你们这么胖,就是减不了了,遗传的更是减不了。”说罢,会骂句SB。)又很喜欢吵架,吵不赢就说:“算了,你不懂的”。就这样走了,装出自己很懂的样子,做什么事情都看不起别人,装B类型的。(很令人气愤)只是一昧的说别人的不是。可是他自己人也不怎么样,更不用说人品了(他那样说女生,没什么人性了)说别人,跟别人吵的时候,就一直:“怎么样啊,你不爽?”或者一直说自己有什么好,说别人怎么坏。很鄙视的样子。最讨厌这种人了,很想说人渣。吵架又吵不过他。用什么话说他,才能让他意识到这些,或者100%吵赢的话,让他不能反驳的话。严重鄙视这种人。

骄傲  骄傲
  ①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自满 ㄧ虚心使人进步,~使人落后。②自豪:我们都以是炎黄子孙而感到~。③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的~。 ④西方基督教所认为的七种最严重的罪恶之一。
 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即弗洛伊德认为的“性”,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的状态。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里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里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自恋一词还有一种另外的说法: 自控.
  但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这个“自恋”的定义,而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学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自恋,他认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使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合理阐述的。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的回路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
  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会再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大脑以求得配对的成功。如果反复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或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方式来使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这一修正仍然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别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彻底放弃。这时候,不合适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无法获得自体胜感或自我价值感,因此就会产生自恋失败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大或者失败时,则个体会体验到消极的防御——抑郁。
  《DSM-IV》(《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是一本在美国与其他国家中最常使用来诊断精神疾病的指导手册。自从出版以来,DSM历经五次改版(II, III, III-R, IV, IV-TR)。下一版将是DSM V,预计大约在2011会出版。
  )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以上所显示自恋性障碍特征应该和暂时发生的自恋分清不同,例如某个人因为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而变得自大起来一段时间,我们则不能简单得视为自恋性人格障碍,尽管这两者似乎有类似。但自恋性人格障碍应该是从童年起到目前一贯的表现,而非暂时、短期的行为。自负   自负 :
  拼音:zì fù
  ①自以为了不起:他一向很自负|你看他显得多么自负。②自己负责;自己承担:自负盈亏|文责自负|后果自负。
  自负就是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人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我认知,自我意志,自我情感体验。
  人评价自己,要靠自我认知,有的人过高地评价自己,就表现为自负;有的人过低地评价自己,就表现为自卑。
  自负往往以语言、行动等方式表现出来。自负的人让人感觉很牛。有一些人表面上也让人感觉很牛,但是不一定是自负。
  自负实质是无知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不自知。俗话说:“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无知有两种表现,一是盲从,二是狂妄。自负有时表现为狂妄。
  自负与看不起人还不完全相同。自负主要是过高地估计自己,有时表现为看不起身边的人。
  如果需要形容,即是人们所谓的“自以为是”,但其实往往是“纸老虎”一般十分浅薄的过分“自恋”。
  自信是一种感觉。一个人的成长,然后成功,往往靠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引导了你的判断。一个正确的判断,不仅决定你在一件事情上的成败,更重要的,它就是你走向哪个方向的分界线。比如有两个人,有着同样的环境,其中一个突然就上去了,另一个人可能永远都上不了这个台阶。最重要的区别是他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这个东西无法用考试分数来衡量,但却具有决定意义。我从小到大,周围总是有很多人,只因一念之差,后来就一切都不同了。
  虽然说“自信”十分重要,可如果“过分”自信,那也有可能会成为“自负”。“自信”和“自负”之间存在一个度,人们需要正确的认知以便将两者区别开来。
  这样,才能完善自己,并取得提高,得到更多应有的“自信”(而非过分膨胀的自负)。
  王坚的观点:自信是你内心的标准。
  有些人一定要得到第一名,一定要读个重点中学,或者名牌大学,才能让自己更自信,其实那不是真正的自信。那些过分强调成功,极力想要证明自己的人,其实是不那么自信的。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一定非常强调自己的观点,但是也可以随时放弃自己的观点。放弃也是需要自信的。过分地想让别人认可自己,比如一定要争“第一名”,就算得了第二名都会认为自己有问题,这不叫自信,叫“底气不足”。本质的问题还是,你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是自己内在的标准,世界上没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你自己的,你用不着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学习好不好,也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你。
  张宏江的观点:自信就是摆脱束缚。
  中学以后我开始懂事,周围的人越来越多。我发现我的生活跟在家里的时候完全不一样,跟在学校里面也不一样。于是我开始表现自己,开始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有了一种往上走的愿望。当我强烈地想要超脱中学和大学里那些教育方式的时候,或者说真正悟出了一个什么东西,摆脱了自己所受教育的局限性,这时候我就觉得自己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沈向洋的观点:自信是战胜恐惧的渴望。
  自信是一个人战胜恐惧的渴望。自信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成长能力抱有信心。我们应当像自己期望的那样成长起来,但是我们又总是怕这怕那。其实最恐惧的事情不是别的,而是恐惧本身,所以自信是在战胜恐惧中获得的。你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自信需要培养。可是,人们总是梦想不付出代价就获得自信,就如同他们总是梦想不用劳动就获得财富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1
像这种人在生活中很常见的。对于这种人尽量不理会,没人理他,他还能玩什么把戏呢!若他的话打击了你,不必像他发脾气,若你生了气,他反倒会有侥幸的心情。
第2个回答  2013-11-11
保持好距离,不能过于接近和疏远.不断的拿出实力并且一地要让他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