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名家小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国立广东大学。学校初设之初,即设有文科、理科、法科、农科四个科,及预科(设文、法、理、工、农5科组)。原国立广东师范高等学校分设为文科和理科。文科共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史学、哲学四学系。史学系(1935年5月史学系改称历史系)是国立广东大学最早设立的系之一。
傅斯年(1896——1950),史学界著名的学术大师。1926年受聘于中山大学,1928年1月,傅斯年教授创办的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成立,此为全国的首创,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是以该所为班底筹备而成立的。1928年11月,傅斯年教授离开中山大学。
顾颉刚(1893——1980),史学界名家。1927年4 月来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1月顾颉刚教授发起成立民俗学会,此为中国第一个成立的民俗学会。在中山大学期间,顾颉刚教授完成了他有名的民俗学丛书《孟姜女故事研究集》。1929年顾颉刚教授迁返北平。
陈功甫(1890—1942),中国历史学家。1920年夏始,先后在中山大学前身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大学主教中国史学史,1926年始,任中山大学文史教授兼史学系主任,1931年,继续任中山大学史学系教授,着力研究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教研先驱。
杨成志(1902——1991),1928年起到中大史学系任教,1935年任研究院秘书长文研所和人类学部主任。1946年取消学校研究院后,1947年成立了历史学研究所,设历史学部和人类学部,杨成志教授以历史系兼人类学部主任,并于1948年8月以人类学部为基础,创办了人类学系并兼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由杨教授带队,人类学系调往北京并入中央民族学院。
朱谦之(1899——1972),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东方学家。1932年8月,正式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1952年调任北大哲学系教授。
岑仲勉(1886——1961),以隋唐史和西北史地最具影响。1935年6月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名誉导师,1948年7月被聘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是50年代全校为数不多的二级教授之一。此后岑仲勉先生一直在中大任教直至逝世。
刘节(1901——1977),我国古史研究的著名学者。1946年入中山大学任历史学教授终其身。1956年在全国教授评级时,被定为二级教授。任教中大时,一度担任史学系主任和古物馆主任。
戴裔煊(1908——1988),主要学术领域集中在民族学和历史学,并为中葡关系和澳门史研究的著名先驱。1946年至1949年任中山大学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继续担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锡祺(1912——2007),1946年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工作。1979年春,参与组建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1986年升格为研究所),并任主任。陈教授为孙中山先生研究专家。
蒋相泽(1916——2006),1951年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78年任教授终其身。蒋教授长期从事世界史特别是国际关系史和中美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1982年蒋教授被美国达特玛斯学院授予蒙哥马里研究员称号,1955年被美国传记学会授予国际文化荣誉证书。
陈寅恪(1890——1969),一代史学宗师,对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语言学、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典文学、史学方法等方向作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被聘为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名誉导师,1949年到岭南大学历史政治系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中大合并,陈寅恪成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
梁方仲(1908——1970)为中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中山大学历史系二级教授,直至逝世。
杨荣国(1907——1978),著名的中国思想史专家和历史学家,1953年院系调整时,杨荣国教授随湖南大学历史系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任历史系中国史教研组主任。1956年度任历史学系主任。1960年复办的哲学系开始招生,杨荣国被任命为系主任,把原历史系中国思想史教研组原班人马转归哲学系。
陈胜粦(1937——2003),1958年留校中山大学,1985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至1995年为历史系主任,1991年至2003年为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陈胜粦教授联合多方重要学术力量,主持创办了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并成功争取爱国华侨姚美良先生捐资1200万元人民币建起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大楼“永芳堂”。1991年起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