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状星云的前身星

如题所述

发生爆炸成为超新星的那颗恒星被称作前身星(Progenitor star)。有两种类型的恒星会发生超新星爆发:白矮星和大质量恒星。在所谓的Ia型超新星中,气体不断落在白矮星上,不断增大其质量直至接近临界值——钱德拉塞卡极限,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发生爆炸。而对于Ib/c型和II型超新星,它们的前身星是一颗核聚变反应耗尽了燃料的大质量恒星,最终发生坍缩并不断升温,最终达到超新星爆发的临界温度。蟹状星云中心存在脉冲星表明它一定是由核心坍缩型超新星形成的,因为Ia型超新星不产生脉冲星。
超新星爆发的理论模型表明爆炸形成蟹状星云的超新星质量至少为太阳质量的9到11倍。质量小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因太小而不能发生超新星爆发,它们的最终宿命是行星状星云。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大于太阳的12倍,那么它产生的星云化学成分会与蟹状星云中实际检测到的不符。
研究蟹状星云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星云和脉冲星的总质量明显比推测的前身星质量小。关于那些消失的质量的谜团至今仍未解开。首先通过它发出的总光度估算星云的质量,然后计算所需质量,可以得出星云的温度和密度。质量的区间估计是太阳质量的1–5倍之间,而一般研究者认为太阳质量的2–3倍是合适的估计值。此外,中子星的质量估计为1.4至2倍太阳质量。
解释蟹状星云消失质量的主要理论是前身星的一部分物质在超新星爆发之前就由星风带走了,这种现象在沃尔夫–拉叶星中是很常见的。然而,这会在星云外形成一个壳层。尽管天文学试图使用各种不同的波长来探测壳层,但至今还没有任何发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