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历经两次流放的屈原,借此遍览楚国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写下著名诗篇——《离骚》、《九歌》、《天问》等。然流放时间之长、路途且远,一位热血好男儿,也巍巍老矣。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楚国国都郢都被秦武安君白起所破,楚国已亡,屈原愤懑交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世人可怜屈原一片赤诚、忧国忧民,却也有疑惑:为何屈原宁愿投江自尽,也不愿如张仪苏秦一般另投明主呢?
一、忠君爱民,死国可矣
屈原,也称芈原,是楚国老牌贵族的后代,少时博览群书,且体恤百姓,素有“高风亮节”之美名。周显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军犯楚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充分展现了高超的作战指挥能力。周慎靓王元年(前320年),屈原应楚怀王之召出山进京,为县丞,短短一年时间升任楚怀王左徒,执掌楚国邦交,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于国家有这样一位明君,屈原十分欣喜,在朝堂之上施展浑身解数,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纵使楚怀王老年受奸臣蛊惑,疏远屈原,但屈原一片赤诚却从未熄灭,尽管被流放,但心中翼希王上诏令他重任左徒。自投汨罗,乃是不愿成为遗民被秦人内化,决心以楚人之身为国而亡。
二、俞伯牙破琴绝弦,屈原以死谢恩。
张仪、苏秦与屈原,都是天下名士,张仪虽为魏人,但助秦谋国,是为答谢秦惠文王重用之情;苏秦力保弱燕,乃因燕文侯举国相报,屈原被楚王流放而无怨言,得知楚怀王要去秦国,还力劝怀王不要赴会,国都被破,宁愿投江自尽,而不愿苟活,都是为报早年楚怀王的知遇之恩。昔日屈原意气风发,左徒之位甚是威风,合纵攻秦、变法图强都有他忙忙碌碌的身影,改革深入,民心沸腾,楚之形势大变,屈原的声望也如日中天。然受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楚怀王罢黜左徒之官,经两次流放,可在他的心中,依然对怀王忠心耿耿,宁死不屈于强秦。上古时有俞伯牙破琴绝弦,楚国亦有屈原投江谢王恩!
三、士人兴起而无国家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而天下群雄并起,西周时建立的礼乐制度惨遭破坏,社会经历大动荡、各国相继为图强而变革,导致贵族没落而士人崛起,这些人借国谋位,“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君视臣如土芥,我视君如贼寇”,诸侯国君也常常许以高位,例如张仪、苏秦都是贫苦出身,为得君王重用而奔走献策,甚至是弃母国而去。然而屈原却是贵族之后,相比于随时可以离去的士人,屈原还有自己的家族,贵族出身的他,有独属于自己的骄傲,在他心里,生他养他的楚国,便是他唯一侍奉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