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信息茧房?

如题所述

✨最近一段时间,“信息茧房”一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实这个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网友也纷纷对这一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今天就来谈谈我是怎么看待信息茧房的:

🔴什么是信息茧房🔴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认为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个人被禁锢在自我建构的信息环境中,只注意自己选择的领域,久而久之,就像被困在“茧房”中一样。我认为信息茧房可以用另一个词代替——就是大数据

举个例子吧,就像今天的短视频软件,当我们长时间停在或者浏览某类视频时,大数据就会记住我们的喜好,然后会推荐更多类似的视频,而当再次遇到这类视频时,我们还是会忍不住点进去,最好我们的主页出现的就都是这种视频,这也是短视频造成我们上瘾的原因。其实不仅仅是短视频,我们的生活,如购物、音乐、新闻几乎所有方面都被大数据包围着。


🔵信息茧房的危害性🔵

    容易导致观点片面化:

在“信息茧房”内,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同质的视频,同时也会接触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在一遍遍固化和强调中,这种思想和观念就扎根在心里,拒斥其他观点输入,慢慢在这种环境中就形成了“沉默的螺旋”,也就是小部分人的意见趋同。

    加剧思想的极端化:

处在信息茧房中的人接触的东西都是单一趋同的,并且缺少与外界和不同思想的交流沟通,所以长期看着内容同质化的东西就会形成固化的观点和思想,在信息茧中的人,坚信自己相信的,所看到的都是正确的,从而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思维,甚至产生偏见。如果有一群人长期接受负面的、极端的信息,那些思想尚未形成或者容易受到影响的人加以效仿,并且影响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最终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造成群体间的冷漠:

在“信息茧房”中,人们很容易沉浸在自我的思想中,脱离了社会的发展,个体间形成一个个抱团现象,互不相信理解另一方的观点,最终导致人心涣散,个人之间彼此漠不关心。


🟡如何应对信息茧房🟡

    合理运用媒介:

不同的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或者对信息进行解读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合理组合获取信息的方式,多在不同媒介上看看对同类信息解读的观点和看法,事后进行自己的反思,增加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

    求同存异,不偏激:

当你意识到自己所听到的声音越来越一致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引起警惕,多去外面听听不同的声音。当看到和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时,先别急着反对或者站队,需要有自己思辨的过程,有一句话是:读书越少的人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所以,多去想想别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观点。

    不自我设限,保持好奇心:

信息茧房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喜欢的东西太单一了,不喜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其他的东西。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其实本质上是因为承担力太弱而选择回避。所以我们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多去尝试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不给自己设限。


🙌总结:虽说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逃不过算法和大数据,但是我们不能任由自己被困在茧中,多去接受一些多元的信息,多倾听一些不同的声音,努力成为破茧而出的蝴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22

      🍊对于接受个性化推荐算法的我而言,虽然享受着它所对我带来的好处,但是我还是认为还是有些不利好的存在,就比如产生了“信息茧房”。

      🍊我认为的“信息茧房”是指用户在浏览信息时,只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不自觉地将其放入一个“封闭的房间”,然后只看到观点相似的信息。就好像回音室里只有你自己的声音有反应。通过这种反复接受,用户相信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是正确的,我们甚至相信扭曲的事实。


    🧡增加不同圈子之间对话难度


      🧡信息茧房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社会群体之间很难有对话,只能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远远地观望。同时,我认为偶尔打破圈子的对话也是一种带有价值的存在,而且对话和认同是目前网络空间最稀缺的社会资源之一。

      🧡在网络话语表达中,我认为要需要强调“参与透明”,将所有话语表达主体纳入社会对话的平台,在平等对话中进行必要的妥协和协商,就社会对话的顺序达成共识,实现结果、事实、真相的共识。


    🔶公众社会参与度的降低


      🔶随着“信息茧房”的进一步扩大,一些媒介素养较低的群体开始沉浸在茧房中,虽然使用不同的短视频等平台,能够看到很多的信息,但是却是相同类似的内容,不利于信息传播。媒介素养较高的参与者,即使在信息茧的影响下,也能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

      🔶“信息茧房”在参与者之间形成了相应的分工,拉大了群体之间的认知差距。当今各种信息的个性化推送,使用户失去了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减弱,社会公共价值逐渐降低。


    🍑阻碍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全年龄段覆盖的短视频类型看似多样化,但通过个性化算法的智能推荐,用户只会被推送自己喜欢的内容,信息视野局限在一个很小的信息圈子里,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束缚在一个蚕茧般的“茧房”里。

      🍑“信息茧房”导致他们无法全面客观地观察现实世界,逐渐成为“单行道”的人。沉迷于短视频推荐用户的心灵世界与客观世界慢慢地会产生巨大偏差。这种认知失衡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认识世界,做出符合客观逻辑的行动和选择。


    🌻结语


      🌻“信息茧房”的发展看似是社交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生存的一次尝试,但其实我认为是各种媒体在智能媒体背景下的无奈选择。用户在享受个性化信息的同时,却戴上了思维的枷锁。

      🌻总的来说,“信息茧房”削弱了用户的媒介接触能力,自我“兴趣”不断固化,社交频率下降。化茧为蝶”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将“个人推荐”与“一般推荐”相结合,同时,受众的媒介素养,需要多管齐下破茧而出,促进个性化视信息推荐的健康发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9-22

你从此,丧失了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也离世界的真相,越来越遥远。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信息茧房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如果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像蚕一样,把自己束缚在封闭的茧房里。我认为,人如果长期呆在信息茧房,会有很多负面效果。


🌈NO.1信息主动检索能力降低

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算法会给你只推你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上一秒还念叨着买一个东西,下一秒刚打开购物软件就给我们推送相关产品了 ,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大数据的强大与恐怖。

大数据可以轻易帮助我们过滤掉那些我们不感兴趣的,我们看到的,都是它想让我们看到的,也是我们想要的,久而久之,我们自己主动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就会降低,被动接受大数据所推送的信息。

🌈NO.2看待事物越来越片面

大数据算法越来越高级,它会给我们推送我们所认同的观点,我们想要听到的声音。当我们看到自己相反的观点时,会第一反应就是否定,不接受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信息。

因此在信息传播中,我们要学会包容其他观点,接受不一样的声音,容纳不同的意见,只有这样子,我们看待事物才不会过于片面,不会只局限于某个观点,看到和懂得的事物才会更多。

🌈NO.3内心越来越封闭

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人的内心也会变得越来越封闭。信息茧房里我们看到的事物无非就那几样,长久以往我们的视野日渐狭窄。因此我们要多参与社会生活,多与不同的人接触,有不一样的信息来源与类型,扩大自己的视野。


结语

我们应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对待事物抱有好奇心,多与不同事物与人接触,打破封闭的信息茧房。
第3个回答  2022-09-24

应该辩证看待信息茧房。算法机制的发展下,信息茧房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首先,“信息茧房”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首次提出,也用“个人日报”来形容互联网用户在海量信息中以个人喜好选择接触其感兴趣的信息,进而对其他内容排斥与无视,长此以往形成“信息茧房” 。

其次,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有:

1、认知窄化,信息接收失衡。

在“信息茧房”效应下,信息的传播则具有同质化、固定化、封闭化的特点。“信息茧房”让受众只能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其他异质信息被阻挡在外,导致受众的思想趋于简单,个体视野愈加狭隘,知识面萎缩,认知窄化,信息结构失衡,丧失个人判断能力和对外界的真实了解,在遇到不同意见表达时不予开放包容的心态,而是一昧地拒绝,成为“单向度的人”。

2、群体极化,思维固化。

“信息茧房”所形成的认识屏障促成群体极化,不利于群体理性思考。

喻国明教授指出:“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必然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特别是获得同 一类人认同后日益演化为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

个性化算法推送,使受众长期接触相似观点,并坚信自己所信即真理,陷入“越看越蒙昧偏激”的境地。 

但是信息茧房是一个信息接收的过程:

①在一定意义上,信息茧房是在算法和人的主观性的两者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其中受众与人为主体,所以人的兴趣变了,信息茧房也因兴趣变化而变化。

②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主导作用的是人际社交,而人际社交从实际社交圈子获得信息,这种信息并不是在算法的加持下而形成信息茧房。

最后,总的来说,信息茧房并不会完全影响人们的生活。

第4个回答  2022-09-20

“信息茧房”将会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严峻挑战

不断升级的网络信息技术与持续更迭的媒介形态,让公众在获取信息和搜索资讯更便捷的同时,也助长了其“信息偏食”行为;人们像蚕茧一样逐渐被具有强烈自身偏好性的信息所包围,从而被束缚在“信息茧房”中。“信息茧房”在网络空间中持续蔓延与扩散,将会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严峻挑战。

“信息茧房”之成因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定制化的信息传播模式催化了“信息茧房”的生成。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媒体与用户之间关系发生翻转,由以往的媒体决定用户的观看内容转变为用户决定媒体生产内容。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如何迅速争夺用户的注意力成为媒体比拼的关键。由此,网络媒体纷纷以用户喜好为基准制造和生产资讯,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精准化信息推送服务,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信息茧房”的生成。

   其次,算法过滤机制为形成“信息茧房”提供关键技术基础。在定制化信息传播模式下,人们能够基于不同的逻辑自主地构建了自身的信息获取网络,并使之趋于稳定化甚至固化。信息传播者则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网络技术,通过获取海量用户数据样本实现对用户行为习惯的深度分析,进而准确预期用户偏好,并在此基础上投其所好地持续推送同类型信息,在无形之间逐步塑造和固化用户信息获取偏好,导致个体在信息获取方面产生路径依赖,从而不断强化“信息茧房”效应。

   最后,选择性接触行为强化了“信息茧房”的封闭效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趋同心理作用下,网络空间中各类意见的碰撞与聚合使观念喜好相同的群体迅速聚合,并利用各式社交平台自主构建起各类网络圈群。在这些相对封闭的网络圈群中,人们接受的信息逐渐片面化和窄化,从而将注意力放在群体持续讨论或关注的话题中,逐渐疏离和屏蔽圈群以外的信息。

封闭信息场域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海量信息时代,资讯获取“越私人订制越封闭狭隘”的现象非常普遍。沉溺于 “信息茧房”中的人,往往只会不断重复和强化固有认知与观念,而排斥接受异质信息与观点,致使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影响力弱化、凝聚力散化和引领力边缘化,甚至会加速群体极化、蚕食社会共识,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

    由于“信息茧房”是一种高度排他和封闭的网络空间,同质化的信息与观点久而久之会在“茧房”内部形成“回音室”。每个“回音室”里聚集的都是相对固定的传播内容和话语表达,“茧房”中的人听到的只是被反复传播从而不断放大的片面化信息的回声,而不是真实、全面的信息,一切异质性信息和异己表达都被隔离在外。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一些不法媒体或个人利用信息不对称,假借“官方”“亲历者”“境外权威媒体”之名,通过道听途说和主观臆想,断章取义、添油加醋地制造出了各种“真相”,把武汉和中国描绘成“修罗场”,妄图把民众对地方政府某些具体工作的不满意或抱怨引向对政府甚至政治制度本身的不满。在全国防控的特殊时期,这些片面信息和不实谣言利用民众的恐慌情绪与悲伤心态得以迅速传播,甚至迅速聚集起一批拥趸,持续渲染负面情绪,质疑抗疫政策,消解抗疫信心。诚然,可以凭借政治手段来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空间和辐射范围,但不容忽视的是,“信息茧房”通过固化喜好、窄化视野所营造的封闭场域,确实为部分民众提供了某种逃避现实的“拟态环境”,助长了其在应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时的抗拒姿态,方便其自主“逃脱”或“退出”主流价值体系,逐渐与主流意识形态脱节,从而非常有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提升以及广大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