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吉是哪里人

如题所述


黄元吉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丰城人,清代道学大师。
中文名:黄元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宋元明清
逝世日期:不知所终
职业:道学大师
主要成就:承前启后,完善并且发扬光大道家内丹学
代表作品:《乐育堂语录》《道德经讲义》《道门语要》
人物介绍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平事迹近于神奇传说。他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外界已难于搜求,门内尚且珍藏有《玄宗口诀》等秘本。
道家传统丹道向来有两大主干,一是钟离权吕洞宾一脉,称为少阳派,后开全真派发扬光大,;另外一大主流是陈抟张三丰一脉,陈抟与吕洞宾互为师友,吕洞宾尊称陈抟为“先生”。这派称为隐仙派。陈抟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黄元吉和张三丰,其中黄元吉开创乐育堂法脉,将隐仙派发扬光大。
黄元吉真人于清末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奉师命应运而来,数次往来蜀中,诲人不倦,创立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丹道修炼流派——天府乐育堂。“天府”原指四川盆地,在这里是指成道的究竟境界。“天”者,乾也,道也;“府”者,家园也。我们都来自生生不息的“大道”这个母体,也终将归于不死不灭的大道家园。“乐育”寓意“以化育众生和万物为乐”之意,“堂”者,殿堂之意,有空阔无物、承载万物之含义!
黄元吉先生之传承来源于隐仙派,其丹法则带有中派的特色。黄元吉真人原是博学鸿儒,兼通佛乘,后“飘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龙真人传授,于悟道见性之后更进一步,终成无上大道!火龙真人之高徒,世人只知有张三丰真人,而不知有黄元吉祖师,在此依据师师口授而补上。
黄元吉道脉远古传承:
广成子-----黄帝-----岐伯天师-----老子——尹喜——麻衣道者——陈抟——火龙真人——黄元吉祖师
黄元吉道脉近代当代传承:
第一代(元):黄裳(元吉)开乐育堂
第二代(恒):(富顺)陶炳南(恒真)郭明赋(恒秉)朱达成(恒泰)李应元(恒阳)
第三代(真):刘客舟(真元)官德懋(真贯)龙腾剑(真清)康千里(真道)谷海涛(梅自强与之熟稔,亲切地称之为“师兄”,实际辈分是梅老的师伯)
第四代(常):赵德正(常静)传人江西张老太受法弟子梅自强(常明)学者等
第五代(贤):廖贤阳传师罗述名黄达阳等
黄元吉道脉近代传人小记(限于篇幅仅节选部分)——
之一:黄裳,字元吉。其名字取自《易经》坤卦“六五”爻辞;“六五,黄裳,元吉”。黄裳之名很早就见于道教史。在宋代就有黄裳奉宋徽宗之命镂雕《道藏》。元代复现身丰城,为著名的净明忠孝道第三代宗主;清末咸丰年间,复受命而来,设帐“乐育堂”,留传丹道正法。是以门内传说黄裳祖师“留形住世六百余年”,当有依据。
黄裳元吉祖师羽化飞升之事迹,在修行界多有流传。“清代道家大师黄元吉圆寂时,当场于八仙桌上将色身隐化。”(释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道门流传,黄元吉真人“留形住世”六百余年,最后乃是奉命化身前来大开普度,于清末光绪年间,在四川讲道十余年,开创乐育堂法脉。(《乐育堂语录》跋、《道门语要》等);“
黄元吉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尝从师勇猛学道也。”(台湾李乐俅《访道语录》);门内流传,黄元吉真人的确是在众弟子簇拥中,将肉身化为清风(清风者,视之不见搏之不得也,比喻无形无相之先天一_;“清风成就”是羽化的最高表现之一,盖因有形则有生灭,所以清风成就比起其他化虹、化光之类有声有色的表象来,水平更为高绝),而融合到生生不息之大道(先天一_)之中,真正是“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充分体现了道家之逍遥精神!
之二:黄元吉法脉第三代传人之一、谷海涛师祖。在民国时期,与龙腾剑、官德懋等其他黄元吉法脉传人,共同组成“弘道学会”,取“弘扬黄元吉祖师传承的传统丹道”之意,广传丹法。“谷海涛自幼天资聪颖,却体弱多病,常常吐血,早年入于佛教,修净土,见效甚微;中年后才入道,不到20年就小有成效”(据谷海涛之曾孙谷达圣先生口述)。
谷海涛师祖得黄元吉之全法全诀之后勤修苦炼,于1934年阴历九月初六羽化于荣县招凤山。据谷海涛之子谷醒华回忆:父亲提前数月即预先告知羽化之日期(九月初六午后六点),并通过托梦的形式提前谷醒华。是日,谷海涛师祖来到羽化亭,准时坐化,其羽化之时,含笑端坐,头冒青烟(此乃阳神化青烟而合道的方式),满空异香,身体及头顶三天之内保持温暖!谷海涛师祖羽化之后,刘客舟、官德懋等黄元吉法脉体系的前辈主持了“谷海涛先生归元纪念会”,并汇编为文集(现乐育堂传人及谷家后人手头还有文物保存),记录了这一事情。
对于这轰动一时的事件,净土学人黄书云的《谷海涛居士往生记》也有相关描述,可以证明其真实性。不过,其文残缺不全,且存在颠倒黑白的情况。里面写谷海涛“原先学道,近年听他老师刘客舟的话改学佛”,这既与谷家后人的回忆明显不符,也不符合《谷海涛先生归元文集》的记载,同时,刘客舟先生同为黄元吉法脉核心传人,建议谷海涛“改学佛”的事情更是不合常理、匪夷所思!这些卑鄙的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就不得而知了。
谷海涛师祖的遗体,就安葬在招凤山,其肉身埋与地下,60余年不腐烂。“90年代,荣县治安稍差,常有盗墓人,曾祖坟墓也被发掘了。当初挖开之时,身体如常人,没有僵硬,甚至可以坐立!因为是冬天挖的坟,第二年春天我和父亲去上坟,实体才开始腐烂,肉质还有血色,这是我亲眼见到的。”(据谷海涛曾孙谷达圣先生口述)
之三:黄元吉法脉第四代杰出传人之一——赵德正师祖,现代丹道修炼功夫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人物之一。赵德正师祖一生经历过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以其大智慧得全身于乱世,并继承了黄元吉祖师全法全诀。赵师祖的师父是康千里,康千里师承李应元,李应元、陶炳南、郭恒秉和朱恒泰四人为黄元吉祖师四大亲传弟子。康千里得李应元真传,在编辑《乐育堂语录》的时候,提供了黄祖师讲学第一手资料,于乐育堂功莫大焉。对于这段历史,道家混元派传人吴云青、武当九宫门传人李仁之都知悉。
赵德正师祖得黄元吉丹道全法后大隐于世,苦修多年,终成大道。廖贤阳老师(赵德正师祖之高徒)回忆:“赵老先生貌极愚朴,与当地普通之老农民差不多,但其修炼境界已然达到金液大还!”“我见到过丹道功夫达到金龟缩首、马阴藏相的无漏境界的高人,赵德正先生是一个。”
赵德正师祖金液大还,欲超尘世,在1999年,于江西赣州南部深山某洞穴闭关。入洞时,赵老没有刻意吩咐,只是说5天之后不见出来就进去找他。到了第五天没有出来,廖师进去察寻的时候,密封的闭关洞已经“空无一人,唯余红光袅袅,其他日用衣物一概完好”。如此,赵德正师祖以其德满功正,完成了“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丹道了手功夫。当时护关者廖贤阳恩师及另外两位近身侍者可以见证。
谨公布上述数例,以证黄元吉真人内丹法诀之高妙。
传说
黄元吉真人羽化飞升之事迹,在修行界多有流传,“清代道家大师黄元吉圆寂时,当场于八仙桌上将色身隐化。”(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道门流传,黄元吉真人“留形住世”六百余年,最后乃是奉命化身前来大开普度,于清末光绪年间,在四川讲道十余年,开创乐育堂法脉。(《乐育堂语录》跋、《道门语要》等)。
“黄元吉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尝从师勇猛学道也。”(台湾李乐俅《访道语录》)。
乐育堂门内流传,黄元吉真人的确是在众弟子簇拥中,将肉身化为清风(清风者,视之不见搏之不得也,比喻无形无相之先天一_;“清风成就”是羽化的最高表现之一,盖因有形则有生灭,所以清风成就比起其他化虹、化光之类有声有色的表象来,水平更为高绝),而融合到生生不息之大道(先天一_)之中,真正是“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充分体现了道家之逍遥精神!
黄元吉先生之贡献,绝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修证上面,他在四川乐育堂讲学十余年,留下了道家隐仙派乐育堂法脉,为后来学者提供了一条实证大道之康庄门径。其讲课记录《乐育堂语录》一书,亲切平实,大泄天机;其亲著的《道德经注释》一书,“以之为用,可以明心养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世,可以治国平天下。守藏可用,仕隐咸宜。衡情而论,确为《道德经》解本中之不朽名著,而无论道家儒家,皆可奉为无上圣经,视作修圣修仙之不二法门也。”(台湾著名学者萧天石对黄元吉先生《道德经注释》的评价)。历代注释《道德经》者不下万家,而黄元吉真人的《道德经注释》被认为是最接近老子原意的注本,是历代《道德经》注本里面最好的版本之一(另一本是吕洞宾注释的《道德经秘注》);而其另一著作《道门语要》则是传统丹法的简明提纲。
黄元吉先生开乐育堂法脉以来,依此而成道者不可计数。且不说“预知死期,无疾而终,自主掌握生死”的较低层次成就,光是有史可考的阳神成就、异香成就、金光成就者,就不下十人;而当代之大成就者、第四代赵德正先生,更是在1999年,将肉身化光而羽化,其成就与黄元吉祖师几乎一样,这就重复验证的大道之真实不虚!
学派特色
有如此超凡脱俗的成就,乐育堂法脉却不是一个避世而独善修行的门派------这更凸显了他的珍贵。乐育堂丹法注重入世修行,在尘出尘;强调明心见性,以道家为主导,融三教精华于一身;他以“中”为特色,由有形之“中”入手,最后深入无形之“中”,贯彻儒家“中庸”之道,与中华民族“中和”之精神相契合;其践行步骤:先学道,后悟道,再得道,最终成道,步步有验,真实而平常,的确是实证大道之康庄门径,中华民族之独有绝学!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十分推崇乐育堂的丹法,自称是黄元吉真人的“私淑弟子”。胡孚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导)在其名著《丹道法诀十二讲》里面收录了黄元吉祖师的著作,以示尊重;在当代,黄元吉先生的讲学记录----《乐育堂语录》引起的诸多学者的极大兴趣。
节选自序

三教之道,圣道而已。儒曰至诚,道曰金丹,释曰真空,要皆太虚一气,贯乎天地人物之中者也。惟圣人独探其原,造其极,与天地虚圆无二,是以成为圣人。能刚能柔,可圆可方,无形状可拟,无声臭可拘,所由神灵变化其妙无穷,有不可得而窥测者。若皆自然天然,本来特事,处圣不增,处凡不减。即等而下之,鸟兽草木之微,亦莫不与圣人同此一气、同此一理。试观汪洋大海,水至难测者。然而一海所涵水也,一勺所容亦无非水。太虚之气,亦犹海水一般。天地、圣贤、人物,虽纷纭错杂,万有不齐,而其受气成形之初,同此一气。除此以外,另无生气,亦别无生理,所争者,姿禀之各殊耳。孟子曰,尧舜与人同;又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诚确论也。无如世风日下,民俗益偷;大道虽属平常,而人多以诡怪离奇目之。所以儒益非儒,释益非释,道益非道矣。若不指出根源,抉破窍妙,恐大道愈晦而不彰,人心愈坏而难治——势必至与鸟兽草木同群,而圣贤直等诸弁髦,大道益危如累卵,虚悬天壤,无人能任斯文之责矣。恭逢盛世,天下平安,适遇名山道友,谈玄说妙。予窃听之,实非空谈者流,徒来口耳之用,因得与于其际。群尊予以师席,故日夜讲论“道德”一经,以为修身立德之证,不觉连篇累牍。第其瑕疵迭见,殊难质诸高明。然亦有与太上微意偶合处,不无小补于世。众友请付剞厥,公诸天下后世。予于此注,实多抱愧,不敢自欺欺人。无奈众友念切,始诺其请。兹刊刻肇始,予故弁数言于篇首,以叙此注之由来如此。
光绪十年孟冬月谷旦元吉黄裳自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