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如题所述

人们生儿育女,然后辛辛苦苦的把他养大成人,既是希望儿女们有出息,也是想要自己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一个没有出息、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是没有能力赡养父母的。总体而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

在现实生活中,或许父母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由于客观上的一些原因,却使得事情的发展往往不尽如人意。不但孩子没有听从自己的安排,而且还因为自己的干扰,严重的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在工作学习和婚姻爱情方面,许多的父母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本就不考虑孩子的想法。一厢情愿的规划着孩子的人生,自认为是为了孩子好。如果孩子不听从的话就大加指责,甚至站在道德的角度,认定孩子为不孝。

这无疑让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些本来就孝顺的孩子可能会屈服于父母的威势,违心的妥协。而有的叛逆的孩子很可能站在父母的对立面,不惜彻底决裂,也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是说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但除了好的初衷,父母也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和孩子取得良好的沟通,明白他们的想法,然后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干涉做出调整。

 站在客观的角度,对于正确的就一定要坚持,无论孩子怎样的倔强,都要想法设法的让他听从自己的教诲。对于自己某些不妥的做法就要及时纠正,并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唯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6
首先要确认的一点是:“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是由儒家的崇古思想衍生出来的理论。这种理论所造成的最恶劣后果之一,即是崇拜权势观念的代代相承。

就这项传承而言,估计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敢自言做得比中国更好。古代大儒们深刻理解“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因此自从儒家站上神台,中国人对儿童的教育中,始终包含着训练他们对权势崇拜的成分。

在中国社会,有两个字可以很典型的代表权势,那就是“君”和“父”。古时的中国人用一句现代人亦十分熟悉的“名言”将“君父”的地位推上颠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就是古代令人不寒而栗的“忠义至高境界”。

当有人怀疑为什么“不得不亡”,儒家遂自说自话的提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观点,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声明对孩子的最大要求便是“肖”,对那些不成材的孩子,骂得最多的就是“不肖”。肖就是像,儒家各位老大的意思是:既然老子是绝对正确的,那么儿子当然必须像老子,能把“绝对正确”的思想继承下去,才算合格的子孙后代。

这种理论简直莫名其妙白痴加三级,换作是“天下无无不是之父母”,尚可让人接受。人都会犯错,都会有做出“不是”之言行的时候,别说是人了,神仙也一样,要不是玉皇大帝先封孙悟空作弼马温,哪还会有大闹天宫?吴承恩先生还拿什么稿费?后世那么多表演艺术家还靠什么混饭吃?儒家却坚持说人一旦升格为“父母”,就像打了犯错疫苗,变得不会有错了,这样的歪理实在让人忍不住吊起一边的嘴角发出一声“哈?”

也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亲情范畴内的体贴,意为即使父母错了,做子女的也要原谅他们,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我们可以强调原谅,不可以强调老头老太没有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26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意思就是父母生下你来,这个恩情很大。所以即使他们做错了,不管他们做了什么样的错事,都不要过多的去指责,而要多包容。

但并不是说对于父母的所有的行为,都要盲从,不是一种对于父母的过错也必须去支持。

对于父母的过错,如果是一些对自己的,而不会影响到别人,可以是尽可能的包容于父母,给他们更多的宽容包容,给他们更多的忍耐。而如果是一些父母明显做错了,对其他人都有产生的一些不好的影响,这个时候,能够指正父母的错误,帮他们改正,才是真正的孝顺。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对“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父母不会错,就像过去人们说皇帝金口玉言一样。这种说法显然不能令人信服,于是就说,这是封建社会的标准,现在不适用了。另一种解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是人,也有过。“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说做子女的不能和父母计较是非,而要“即父母而善尽我孝”。这里的“即”,不可理解为“就是”,而应理解为“就”(根据),也就是说,应当根据父母的情况来很好地尽自己的孝(而不是可以根据父母的情况而让自己的孝打折扣)。《论语》里有过“其父攘羊”的极端例子,即使是父亲偸人家的羊,儿子也不必去揭发他(或许可以劝吿他)。所以说“故孝子不能先求改造父母”。
  父不慈而子孝,有舜,有闵子骞。也就是说,对于这样的孝子,他们本不会觉得父亲有什么不是,只是因为父亲就是父亲,就必得去孝,而且是情感上有此要求,而不是用理智来逼迫自己这样做。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有一段时间被广泛应用于描写阶级斗争的文字,却被忘了原来是说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希望不赞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人,不要忘了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10-22
说实话,虽然也没有认真了解过先贤名著释义,但是从现在这个时代来讲,父母子女的关系不应该约束成为封建时期的延续,为什么要在任何旧事物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然那么喜欢用旧传统,那就女人吃饭不能上桌子,这也是规矩,合适嘛?醒醒吧,大清亡了多少年了???最好的子女关系便是像朋友一般的关系,但这也需要父母极高的素养,活在什么时代就做什么时代的事情,当然是积极向上的方面,认同这句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前提条件必须且唯一是:父母品性正常,倘若与此相悖,那便是助纣为虐,拿着道德的话语压迫子女的精神,且在非正常父母的状态下子女承受着来自父母病态的心理虐待,以及传统道德的绑架,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会接受如此?而且在一个环境中长期接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子女心理也会因此变得不正常,或是变成下一个这样的父母,这样的死循环就是好?可以去参考西方的心理学著作,既然都喜欢用老东西,外国教育理念的也有精华,中国早期的教育理念都是从西方那边c借鉴来的,也有更先进的部分,不用把自己局限在论语这个井底,没有对比就没有收获。辩证的去看待论语也是有利有弊,我个认为百善孝当先,但我绝对不会对自己的生父如此,因为这样的生父便是那百分之一的存在,从小各种暴力虐待我妈妈我哥哥还有我,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是烙下了非常深的阴影,导致现在的人格缺陷,不用觉得是生父,十月怀胎不是他怀的,从小到大各种鬼混游手好闲,付出的没有我妈妈的十分之一多,对这样的生父,我觉得这句话从他口里说出来异常的突兀,自己没做到最起码的正常,怎么会有勇气,有资格拿着这样的道德制高点来指手画脚,只允许自己做尽窝囊事,不允许子女不顺其意,这样的人,简直就是社会的毒瘤。有那么一瞬间都会觉得自己身上流淌着这个渣滓的血很恶心,很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想法从有独立思想以后便有了,到现在为止未曾忘记。总的来说就是辩证的去看待 无不适的父母,且现在的时代不是封建时代,真不知道那些不去参考极端百分之一的人怎么评论的,也许是你们出生在一个家长素养正常的家庭才会这么讲吧,倘若给你换在病态的生父环境中,未见的你会像现在一样坚持这句话的绝对性,还是很单纯,看待问题不全面。你所认知的世界和我们不幸的世界是两个世界,凭什么用你们的标准来阐述所有人的标准线?最讨厌这种夸夸其谈的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