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谈话怎么评价领导

如题所述

考察谈话评价领导:

1、领导班子整体政治素质高。领导小组的成员带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其他理论,特别是在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教育,坚持树立榜样,带头树立榜样,因此建立一个大多数干部和工人之间的良好形象。

2、领导小组团队合作精神强,分工明确,沟通协调能力强,团结意识强。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部门的工作,规则和程序审议和决策在领导班子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所有类型的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重大问题决策中,严格实行集体讨论制度,充分体现集体力量,领导班子团结一致,无噪音。

3、领导们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清晰的战略规划,具体而有效地推动了广平开发区的腾飞和崛起。工作责任心强,在星期六、日及其他休息日加班已成为常态。我不顾个人得失,为广平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领导小组具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思路。全力支持开发区企业发展壮大,积极配合企业解决债务纠纷、劳动冲突等各种问题,是开发区企业的好保姆、好管家、好后盾。

5、领导班子要廉洁自律,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落实廉洁党建责任制,有效防止腐败的发生,树立良好的信誉。

扩展资料:

评价领导注意:

1、指出自己个人单位领导的优缺点和个人意见。

2、年终考评找个人谈谈问你对领导的考评说,如何对员工的考评说得更到位。

3、在人力资源组织的个人谈话中,如何评价上级的缺点。

4、在年终总结和总结中,领导向大家提出的希望和建议最多。

5、当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主动改变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4

要从谈话对象的个人素质、心态和重视程度来分析。

要掌握谈话艺术,引导谈话人讲真情、说实话。要注意启发引导谈话对象而不诱导,控制谈话进程而不阻止。要见微知著,善于从细节中发掘深层次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正确考察结论。

要具体分析谈话情况,看谈话内容是否准确。

应主要从谈话对象的个人素质、心态和重视程度来分析。看谈话对象的个人素质,谈话对象的个人素质比较高,平时处事公道、作风正派,则谈话的内容、反映的情况就相对更为客观真实;看谈话对象的心态,多留心谈话人体态、语言变化所反映的信息,善听“弦外之音”。此外,还要重视分析少数人的意见。

扩展资料:

干部考察谈话的相关要求规定:

1、检查中要全面了解和识别干部,包括基本情况、主要经历、价值取向、兴趣爱好、作风作风、成绩、领导评价和口碑评价等。尤其需要掌握一些新鲜的、个性化的情况。

2、在交谈中,一方面要及时回应谈话对象的会话倾向;另一方面,要肯定对说话对象的正确、积极的认识。我们应该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机会,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开启对话的“破冰之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如何提高干部考察准确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4

评价领导缺点是一件需要动脑筋的事情,说得不好会留下不好的印象,对将来不利。

以下为具体评价:


1、领导思路清晰,职责到人,部署到位,驾驭全局的能力较强。


2、领导个人素质高,理性思考和工作能力相匹配,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3、领导为人随和,团结同事,关心同志,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4、在领导的带领下,大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了合力,体现了较强的战斗力。


5、领导经常吃住在基层,公而忘私,其家庭作出了很大的牺牲。


6、领导的不足在处,领导工作的平台过于狭窄,难以体现其才能。


7、下属的心愿:希望给领导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充分发挥领导更大的潜能。


下面是评价语言的范文,供你参考:


1、×××同志政治上成熟、政策理论水平高、领导经验丰富,组织协调和驾驭全局能力强、作风民主务实、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在干部群众中威信高。


2、×××同志政治上成熟,党性原则、大局观念强,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政策理论水平高,注意从政治上、全局上思考和把握问题,善于抓大事、谋长远。领导经验丰富,熟悉××和××工作。担任过××××和××××的一把手,组织协调和驾驭全局能力强,决策果断。


推动工作力度大。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有开拓创新精神。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强,作风深入扎实,重视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生活。公道正派,敢于坚持原则,自我要求严格,在干部群众中威信高。


3、×××同志政治上强,有较高的思想政策水平;熟悉××和××工作,宏观决策能力比较强,领导经验丰富,组织领导和驾驭全局能力强;注重抓班子、带队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讲究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作风深入务实,关心群众;处事稳重,公道正派,善于团结人,要求自己严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1-22
这种谈话,应该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其中,成绩是主流,不足是次要的。
另外……关于领导的不足之处,不能乱说!没把握的话,就别说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1-14

百度文库。

考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ǎo chá,一指对官吏政绩的考核,二指观察研究;审察,三指现常指实地观察调查,四指考试。出自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一》:“及拜刺史、郡守、辅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其行。”

明代考核文官的方法。又名大计。包括京察、外察两种形式。

洪武四年(1371)命工部尚书朱守仁廉察山东莱州诸郡官吏;六年命御史台御史及各道按察司察举有司官有无过犯,奏报黜陟,此为考察之始。弘治年间考察制度臻于完备。

万历中叶渐趋败坏。京察,亦称内计,考察对象为京朝官。洪武十四年定京察之法:五品以下听本衙门正官考验行能勤怠,五品以上及近侍、御史等则由皇帝自裁。十六年又对此制稍加裁酌,改由吏部核考。

外察,亦称外计、朝觐考察,考察对象为地方官,始于洪武十一年。洪武初,地方官每年一朝。二十九年规定三年一次,即丑、辰、未、戌年为朝觐之期。朝毕,随以察典,方法如京察之制。京察和外察皆由吏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考功司郎中主持,并密托吏科都给事中、河南道掌道御史咨访。被察官吏分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八类,称之“八法”。

处分有致仕、降调、冠带闲住、为民四等。洪武至万历初年的考察,虽有弊端,但不失为考核文官的一项较为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整饬吏治,稳定封建统治,如弘治六年考察被罢官的官员达一千三百余人。万历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互相攻讦,结党营私,考察成为党争的工具。东林党人居官多清廉,主持察典也较公正,而反东林者多赃私狼藉,党同伐异,考察因之益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