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志》的问题

正史中 赵云是否在曹军中七进七出 是否向我们想的那样忠义无双 在《三国志》中 赵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为什么要给他立“云别传”?

别听楼上这几个胡扯,以为自己懂历史就开始黑古人,拿史料来证明啊!

【遂随先主至荆州。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最大的争议点之一。【志】的描述很简单,没有七进七出,也没有斩将夺旗,但乱军之中救回刘备妻子这应该是事实。
我想争议的焦点就是完成这个营救任务的难度,不过现在我们的任何对于其过程的猜想,英勇也好,猥琐也罢,都难逃YY之嫌。
我比较关注的是当时的态势,综合我看到的诸多分析,我觉得比较客观的情况是:
首先,曹操那几十万主力大军肯定不在当时的现场。从【魏传】和其它一些材料看,也就是几千骑兵,而且这支先头部队已经追上刘备残部了。那这几千骑兵的质量应该就决定了赵云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系数,如果是鱼腩杂碎,那可能他们搜索的并不是很仔细也没什么战斗力。但是如果是曹操的“虎豹骑”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个人认为“虎豹骑”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目前是刘备溃不成军战败落跑,曹操是乘胜追击穷追不舍。换位思考的话,身为曹操,派出的先头部队肯定是紧咬刘备,并以一切可能和代价在第一时间擒杀刘备及其党羽。在今天就是所谓的“斩首”行动,那执行这种任务的部队,应该不会是随随便便凑起来的杂碎部队,而是打惯硬仗、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精锐部队。曹操军队里,快速机动且长途奔袭而依然能保持极强战斗力的骑兵部队,恐怕只有“虎豹骑”了。
这支“虎豹骑”的任务应该是保证快速行军的同时极力搜索刘备及其党羽的行踪。以比较为大家所接受的五千虎豹骑的兵力,也许不能做到“地毯式”搜索,但也起码是“拉网式”或者虎豹骑专门的搜索战术进行沿路搜索。
这时对赵云来说,我觉得有三种可能:
1、 非战斗状态,无遭遇。赵云和甘夫人乔装成平民,然后徒步穿越火线赶上刘备。
2、 战斗状态,无遭遇。赵云和甘夫人骑马穿越火线,运气好没遇上敌军。
3、 战斗状态,有遭遇。这种情况下一旦遭遇的话,那对方至少是一个搜索小分队或者小组,而赵云就要同时面对至少4~5个虎豹骑成员,可能更多。
应该说单从【志】的记载看,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前两种情况没什么好说的,我想再展开说一下第三种可能,因为我觉得【演义】就是在这第三种可能上艺术加工而来的。
在第三种情况下,赵云可能连续遭到虎豹骑的阻击,尽管不至于七进七出那么夸张,但他也需要杀出小包围圈才行。这样算来,一路上可能也要杀个十几二十个虎豹骑吧。虎豹骑的人都至少是“百人将”,在普通军队里也算是大大小小的将领了,所以这样回看【演义】所说的斩杀曹营将领50余名也有点依据,毕竟虎豹骑是个人就能算“将领”了。
虽然之前就说了【演义】不作考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
刘备战败逃亡,至长坂时眼看就要被曹操5000虎豹骑追上,所以他不得已丢妻弃子,而赵云正好跟甘夫人和阿斗在一起,然后保护他们杀掉了前来阻击的虎豹骑冲出一条血路回到刘备身边。
然后经过民间流传夸张之后就变成了【演义】的版本。

【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从【云别传】这段分析,结合上面提到的三种说法,似乎更有可能是第二种情况。也许刘备只是由于慌乱中,短暂失散了妻子,然后赵云把他们找到了并迅速的以轻骑穿越火线之后很快就与刘备又汇合了,过程时间很短,可能只是几个小时或者半天,而且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阻击。
但另一方面,从“有人言云已北去”可以看出,确实赵云是回头去找的,而不是正好跟甘夫人在一起,护送他回到刘备身边的“顺水人情”。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情况下,追兵已近,回头就意味着随时可能跟曹操最精锐的特种部队遭遇。但赵云还是这么做了,而且成功的救出了甘夫人和阿斗。
客观而论,如果说【演义】里七进七出血染征袍的赵云是“神”的话,我更愿意承认在【志】里这个回马搜救后主的赵云是“英雄”。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地震小英雄林浩的事迹我们都知道,他冒着教室随时倒塌的危险救出了2个小同学。事后我们可以看到,教室其实并没有坍塌,那抛开这个特殊的形势背景,林浩做的事情其实跟我们上体育课时扶同学去医务室没什么区别。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从狭义上讲就是在危机的时刻有人成为英雄,而有人退缩了,区别在哪里?我觉得很多情况下,就是我们常议论的:下坯吕布与长坂赵云的区别——“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从这里判断说赵云不近女色是以国事为重,倒也没有那么高的高度。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赵云是个理智重于情感的人。或通俗的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做事情脑子的思路很清楚”。他时刻都清楚事情之间的联系和轻重,也就是之前说的处事十分缜密。

【先是,与夏侯敦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於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又是一个证明赵云处事缜密谨慎的例子。我们常说“举贤避亲”,其实“举贤不用避亲”,贤者就应该给他空间施展才能,关键是如何保持这层关系。赵云可以说是一个典范。

【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这里首先再次证明刘备对赵云的信任。“留营司马”似乎不是什么正式的职位,有的话应该也不是很高的职位,可看赵云的职责权力似乎又很有实权。我个人总结下来,刘备在很多时候给人安排工作似乎并不注重“名”,而比较“实”。他给的是“权力”而不是“职位”。因为从字面理解,赵云为益州地区“留营司马”且掌内事,所以我觉得实际权力“督军”很像,按东汉官制看“督军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跨江截阿斗,这个似乎争议不太大。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
这段看不出赵云有什么攻城拔寨的战功,带兵行军而已。只知道赵云跟孔明是兵分两路的,也就是赵云起码也是自带一路军队,但是沿途打没打仗就不知道了。

【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这里又是一个争议点了。翊军将军是一个杂号将军,刘备拍脑袋想的。所以从职称上看,不能武断的说是高还是低,只能说是无法判断。但是之前说到,刘备这个时候封职位很乱,不重“名”重“实”。就拿法正与孔明来看,法正是尚书令,孔明是军师将军。前者是当时蜀国最高的文职了,后者是个杂号。但是事实上,孔明职务是“署左将军府事”,其实就是丞相了,只是刘备称帝前,他还只不过是汉朝的左将军,所以刘备一称帝孔明就直接升丞相了。所以我觉得定成都后,官职只是刘备用来笼络人心的筹码,其实他重的还是“实权”。再反看赵云的翊军将军,也是杂牌,但是从他实际的职务看,似乎又应该相当于魏的中军将军。

【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应该说这是赵云有一次展示自己的政治远见和匡世之心。但是客观的说,在这样大功告成的时候,本来想论功行赏的刘备听到这样的直言劝诫,虽然是纳谏了,但是心里总会有些扫兴的感觉。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无论是【演义】还是【志】里都是赵云的经典战例,这里的虎威将军应该是一种称号,就像吕布被称为“飞将军”一样。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这段应该没有什么好说的,政治远见及对当前局势清晰的思路都是值得称道的。
不过,赵云能够这样直言进谏,在这种关头,可以说是冒死进谏了。赵云能这样做,可能从侧面也反映出他在蜀国,虽然职位很尴尬,但至少在刘备面前地位是很高的,毕竟诸葛亮也只是在兵败后感叹,也没敢在这个时候进谏。

【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仗打输了,最后还是赵云救驾。虽然【演义】里说陆逊听说是赵云马上下令撤兵有点夸张了,但是危急时刻救刘备的还是赵云。刘备兵败,赵云进兵永安接应刘备退居白帝城,应该是第一时间救驾的。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这时应该是后主即位了,终于升职了。但是这个“迟到”的升职是可以推敲的。
其实这次升职我看来是例行公事,因为自古新帝继位大赦天下、加官进爵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但为什么说他“迟到”,是因为其实在刘备称帝的时候,他也大规模的加官进爵了,马超升骠骑,张飞升车骑,孔明升丞相等等,赵云没有动。
其实我认为这次升迁鼓舞士气的目的,多过论功行赏。关羽死,对于蜀国是一个沉重打击;刘备称帝,应该说很大作用是振作士气。所以,我觉得赵云没有获得升迁是因为没什么功绩解释不过去。长板救阿斗,迁牙门将军;那跨江截阿斗,似乎也应该算是功劳一件。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在东征的问题上,孔明对这个事情没有明确表态就可以看出,赵云与刘备是有明显分歧而被雪藏也是可以解释的。当然我只是分析升迁这个事情,并不表示如果升迁赵云得到的职位就一定跟当时的张飞、马超平级了。
而刘禅封的“中护军、征南将军”在当时来说应该是蜀国最高将领之一了。
“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从这里看四镇高于四征,这里又要提一下官阶问题了,引用之前一个帖子里的讨论:
汉制: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征四镇。
后期四征四镇在前线掌兵,有实权,逐渐地位上升。
所以要分时期看.一般可以这么认为:
190-220年,也就是三国前期,四征四镇低于前后左右,但在逐渐提高;
220年开始,四征四镇高于前后左右.
而在魏国和吴国,是四征高于四镇;但在蜀国,四征和四镇基本上平级,哪个高就要看实权来定了。
所以,单从职位上很难判断赵云的高低,但是应该说无论什么时候赵云的地位都不低,至少都处于皇权中心的。

【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云别传曰: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箕谷之战,已经讨论的太多了,对于这段应该争议不是很大。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云别传载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46873118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24
  《三国志》只说赵云保护阿斗与甘夫人,使其母子“皆得免难”。
  但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有说是三进三出。。。

  历史上刘备阵营武将的座次,是在刘备称汉中王时明确的,关羽被封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这四位获得的是常设的“正牌”将军头衔,且皆封侯。其余为增设的杂号将军,魏延为镇远将军,同时“击败”呼声很高的张飞出任汉中太守。赵云只得了个翊军将军,地位还在魏延之下。
  赵云是在刘备创业早期入伙的,深得刘备信任,但地位显然不及关羽 张飞。刘备开始有一定实力时,军事多交于关 张,赵云主要负责护卫刘备及其家眷,并不是战场上的“主力”。诸葛亮主政北伐时期,大概因“蜀中无大将”,赵云“上场”的机会才多了起来。
  赵云入伙早,又长期护卫刘备及其家眷,与刘备的“私人关系”应该说是不错的(至少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这样),在此前提下赵云的地位不及其他主要武将,我想主要与他自身的能力有关。除了上述四位“正牌将军”,就说与魏延比,魏延自从被刘备“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果然屡建奇功,特别是后来与诸葛亮一起北伐时,曾提出要与诸葛亮分兵北进,“如韩信故事”,史家至今仍在热议魏延分兵设想的可行性,估计赵云不会有这么大的能力和魄力。
  历史上赵云沉稳 耿直的性格倒是一大亮点。如刘备入川后,有人提议将成都的大户房产与土地分给诸将,赵云主张先让百姓安居乐业,反对这种提议,刘备采纳了赵云的意见;刘备要讨伐孙权,为关羽报仇,赵云也是直言不讳的反对。但赵云的这种性格与文艺作品中的比也有些许差别,历史上赵云的沉稳 耿直是一个武将的性格,有点儿“粗人”的意思,文艺作品中的赵云沉稳中似乎带有几分儒雅,戴上了美好的光环。
  总之,从武艺 地位 人品性格等方面, 以《三国演义》为主的文艺作品,都对赵云进行了艺术夸大和粉饰。
  我想,如果是一般的名人 教授谈这个问题,能说到这儿就不错了,可一个菜鸟要谈,就要来点儿深度的,下面我要说说,《三国演义》为什么要抬高和美化赵云。
  赵云是在刘备创业早期加入刘备阵营的,那时刘备阵营人才稀少,赵云就显的重要了,特别是赵云长期负责护卫刘备家眷,曾两次保护幼主(另一次是孙权之妹欲将阿斗带到东吴时被赵云拦截),这种关乎事业继承人的事件是很重要的,所以赵云虽然军事上地位不及关 张,却亦与刘备事业关系密切,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更关键得是,《三国演义》对刘备集团的描写,以赤壁之战前后的墨彩最浓重,所以小说中武将“戏份”的座次,在赤壁之战前后就确定了。这时赵云势必要被作为仅有的几个主要人物来塑造,但如果只突出赵云护卫家眷之类,明说军事上地位远低于关 张,不仅会使这个形象显得单薄,而且与关 张的描写掺在一起也显得不协调,所以小说有必要将赵云适度抬高,达到与关 张并驾齐驱的效果。
  除了在武艺上要“赶超”关 张(以至于抱着孩子还能“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外,小说对赵云人品形象地塑造也与关 张搭配和谐,别具匠心;关羽有儒将风度,重节义同时狂傲,张飞则突出了一个“粗”字,且“粗”的可爱,这种形象往往能为文艺作品增加许多彩头,赵云与刘备的关系不及关 张,玩“傲”“粗”似乎还没资格,所以就向沉稳,儒雅的方向发展了,如此不仅与关 张的“傲”“粗”形成互补之势,也成就了赵云动/静结合,神勇而儒雅的美好形象。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370797633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8-25
七进七出,是小说家的华丽描写。正史上赵云保护刘禅在长坂坡免于灾难,这其实是赵云在蜀汉最大的资本。
忠义无双……汗……赵云貌似从来没有过这个形象吧……
我不是云迷,也不是云黑,自我感觉评价还比较公正……
赵云这个人物,很早就跟随刘备,算是刘备集团元老之一。然而跟随时期随早,刘备的信任程度却远不如关羽、张飞那样亲信。赵云在前期一直统领刘备军团的骑兵,而后期刘备入蜀,就基本不再使用骑兵,蜀汉也是以步兵作为最大资本,因此赵云很有点生不逢时的感觉。刘备集团弃用骑兵后,赵云就开始作为刘备集团的中军统领。
赵云的实际作战能力比不得关张,名声更是没法比关、马,赵云在蜀汉被不断的边缘化,在蜀汉至关重要的《汉中王劝进表》、《称帝劝进表》中,甚至连列名的资格都没有,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然而救下了刘禅,就给了赵云一飞冲天的根本。刘禅还是很知恩图报的,诸葛亮也对赵云比较赏识,因此赵云后期其实地位还是比较不错的。赵云也成为蜀汉仅有的几位得到追諡的将领之一。
总体上说,赵云当然不像演义里那么神,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赵云在刘备时期是边缘化的人物,但是后期的地位还是很可观。而赵云的品德,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要论作战能力,这个……虽然很多云迷不爱听,但是恐怕真的不怎么样……

立《别传》,基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人名声很大,后世有人为他作传;一种是他的后代子孙为他作传。赵云虽然不算蜀汉核心人物,但也不是小人物了……

关于云别传的可信度,是很多人都讨论过的。一般认为,其内容真实度还可以,但有夸大专美赵云之嫌……
第3个回答  2010-08-24
赵云,字子龙,燕山人士。自追随刘皇叔后,一向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最主要的还是他求过幼主阿斗,这才为他另立别传。
第4个回答  2010-08-24
正史中是没有七进七出,但他救过幼主,并得诸葛亮赏识。和蜀将魏延不同,属于那这守成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