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如题所述

谢邀:

开篇明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一诗。杜甫在这首诗中描写的是三月初三日春游踏青的情景。这一天,天气清新,春风和煦,很多长安人聚集到曲江河畔欢度上巳节

为什么杜甫在诗中要写明三月三日这个具体时间呢?三月三日这一天春游有什么特别的仪式感吗?这还得从头说起。

原来,三月三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三月三也叫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祓禊,就是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同时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的意义。

《后汉书》:“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文中说的即是以流水洁净身体、让灾厄与疾病随水同去的一种风俗。

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西晋《夏仲御别传》形容上巳时的洛阳“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

在魏晋南北朝时,以祓除消灾为主题的上巳节,渐渐演化为曲水流畅等官方宴会和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即禊饮。魏晋时,曲水流觞已成为上巳节文人雅宴的主要活动。盛酒的杯子放置在弯曲的流水上,杯随水动,如同羽觞,杯定君前即赋诗一首,如诗不成则罚酒。

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描写的就是三月三在会稽山兰亭举行祓禊饮宴的情景。王羲之于永和九年上巳节在会稽山阴举行的以诗会友的兰亭雅集。王羲之因这次雅集而写就的《兰亭序》不仅是书法瑰宝,也是文学佳作,兰亭雅集更是成为上巳曲水流觞的佳话。

到了唐朝,上巳成为当时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唐朝赐宴曲水,倾都禊饮踏青,便是上巳节的一种体现形式。每年三月三日,朝廷在曲江欢庆上巳节,这可以说是大型的文人士大夫诗赋雅宴。

这一天,人们纷纷于江头禊饮踏青,富豪之家甚至在曲江边搭棚,可以一直连到杏园,参加曲江宴的官员根据级别大小有序就座,这是一次盛大的宴会,亦是文人之间难得的一次文化交流。

唐代曲水流觞的兴盛程度可以通过诸多文人唱和诗展现出来,开篇提到的杜甫《丽人行》一诗,真实实录了当时杨贵妃姐妹于上巳节盛装出行的奢华景象,她们身着节日盛装,和百花竞艳,形成了上巳节曲江池边一道难得的亮丽风景线。

文人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不仅增强上巳节的娱乐性,亦提高了上巳节的文化品位。宋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二》中写道:“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说的正是上巳节当日,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饮郊游的景象。

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上巳节祓禊的具体做法是“执兰”,即利用兰草的特殊香味沐浴,以此达到祛灾祈福的目的,连屈原在《楚辞》九歌中都说:“沐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可见这一活动在先秦时期都多么地流行。

兰花在先秦时期就被视为具有驱邪消灾功能的草药,这是因为兰花有特殊香气,还有除污去邪作用,所以古人在沐浴时还会给水中加入兰花,并将兰花广泛应用于沐浴和祭祀等礼仪活动中。

所以,在上巳节的祓禊习俗中,流水所天然具备的净化功能和兰草所具有的辟邪祛灾功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宋代,上巳节逐渐走向衰落。南宋词人刘克庄《忆秦娥·上巳》中写道:“修禊节,晋人风味终然别。”在刘克庄眼中,王羲之上巳节兰亭雅集的盛况已然无法复制,当年的盛会已经成了如今闲说的谈资,当时的热闹景象如今显然已清绝,昔日的上巳狂欢至此已成冷清的节日。

在刘克庄生活的南宋时代,人们更热衷于祭拜祖先的清明节,上巳节在功能和价值方面的衰退,则导致其逐渐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并最终被清明节取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07
他的这两句诗写出了早春三月长安城里边美丽的景象。通过这两句诗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了景色的美丽。
第2个回答  2022-11-07
描绘的景象就是一副春季好风光,意思就是在3月3日有很多士女到城南曲江去踏青游玩。
第3个回答  2022-11-07
杜甫这首诗以非常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了一群体态娴雅 ,而且姿色非常优美的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