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影《多啦A梦:伴我同行》感动到你了吗?

如题所述

其实我不是《哆啦A梦》的铁杆粉丝,可能连粉丝都算不上。
老实说 ,最近这些年,渐渐地喜欢上蓝胖子,爱屋及乌占了很大的因素。
前不久,有个朋友评价我说:你是个不爱做梦的人。
是的,打小我就很少看动画片,从未幻想过我的抽屉里能蹦出来一个蓝胖子,帮我解决我的烦恼。
圣斗士、七龙珠、灌篮高手,没有一部漫画是看完整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哆啦A梦》被引进中国,可是从九四年开始,我就已经不上进地看武侠小说了。
基于以上原因,我觉得看《哆啦A梦:伴我同行》,我还算能够比较客观地去看待吧。没有太多的情感投射,也没有各种出于成人眼光的指责和挑剔。
情节么,自然有它经不起推敲的bug,不过作为动画片来说,存在即合理。
故事性么,当然,要把上百集的漫画浓缩在一个半小时多一点的时间里,自然少了些铺垫和积累。
可是,我还是得承认,在快要结尾的时候,我确实是被感动了的。
影院里,大部分是家长领着孩子来看这部动画片的。一进影院,看到那么多孩子,我脑袋“嗡”的一下,心说,完了,这电影看不消停了。熊孩子们不得上蹿下跳,呜嗷喊叫啊。
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整个观影过程中,孩子们真的让我刮目相看。除了极个别极个别的年龄偏低的孩子难以让注意力集中90分钟外,绝大多数孩子表现出了惊人的专注。为神奇的3D动画效果惊呼,为搞笑的情节哈哈大笑,为四年级的大熊要娶静香为妻而表现出孩子特有的害羞······当然,没有一个孩子是哭着看完电影的。散场时,哭的都是大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笑的像朵花儿似的都是孩子,不管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孩子们的表现比大人要优秀多了,他们会对感兴趣的东西报以十二分的专注。相比较而言,我觉得大人有时候要逊得多。我看《南京南京》的时候,有两个老娘们儿一直在嗑瓜子,直到影片里出现了中国女子被强奸的镜头,她们才停了下来;我看《失孤》的时候,有个男人坐在前排,不停地接电话,出出进进的;我看《念念》的时候,有俩老娘们儿(晕,为什么又是俩老娘们儿),也是坐在比较靠前的地方,竟然脱了鞋把脚放在前排椅背上,不停地玩手机。手机的屏幕那叫一个亮。是显摆你有大屏手机还是怎么着呢?更有那种爱剧透的、嘚吧嘚嘚吧嘚的话痨,真是让人难以忍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30

昨晚去看了哆啦A梦的电影,突然想起了好多关于它的事,而这些事也贯穿了我整个童年,故作此文。

  不知道是小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的一次寒暑假,住在南平的奶奶家里,表哥告诉我,过两天中央电视台就会播放《机器猫》哦。我当时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是看着表哥那副神情,顿时对这部叫做《机器猫》的动画片不明觉厉。后来央视正式播放的时候,顿时在同学们中激起热潮,每集都要看了之后到学校讨论。当时央视版本的机器猫叫做“阿蒙”,野比大雄叫做“康夫”。动画片的主题曲是日文版本的,大家谁也不会唱,但每个人却都能完整地哼出来。每一集大概分成两三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有新的道具,每个小故事的间奏到现在都还特清楚地记得,一个很有劲的声音,这个节奏音后来到了大学还曾被我当做短信铃声

  动画片很快也就播完了,但它的漫画书却不知道从哪一下子冒出来,每天教室里都在传阅。那时候能有一本机器猫的漫画书,在班级里是不得了的事,无论跟你关系远近的同学,都会厚着脸皮过来借,然后基本是要排队的,像我小时候那样脸皮薄、人缘差的,常常借不到,眼馋的要死。多说一句,那时候的漫画书里,机器猫貌似改名叫做小叮当,康夫变成了大雄。
 

  1994年吧大概,老妈跟着单位去北京旅游,回来的时候,竟然给我带了四本机器猫的大长篇,这是我漫长童年中我老妈给我的礼物中的最爱啊,之前根本不知道机器猫也有大长篇的,看的都是一个一个小故事的,第一次看到大长篇当时简直疯了,爱不释手,翻来覆去看了几十遍。然后拿到学校里去,顿时有无数的同学跑来向我借,虚荣心顿时爆棚。一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那四本书的名字,《魔界大冒险》,《铁人兵团》,《宇宙开拓史》,《宇宙小战争》。后来这四本有两本不知去向了,有两本被朱元宏拿走,他说自己要收集机器猫的书的,愿意拿其他好几本漫画书跟我换。其实呢,内心并不情愿,但是这位老朱同学家里可是大户,有着无数的漫画书和游戏机卡,我时不时要向他借书或者借游戏机卡的,那也只好同意。

  大概初中以后,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出现的漫画书里,小叮当又改名成了哆啦a梦,然后大雄又改名成了野比,每一本的大小也统一起来,不像是从前,薄薄厚厚大大小小。过了一两年又出现了好多哆啦a梦家族的其他成员,虽然性格各异,看上去十分热闹,但是总觉得很山寨,应该是他人仿作的。到了高二高三之后,家里还剩下几本哆啦a梦,一直放在书橱里,老爸好几次整理书橱要扔都被我拦着,自己时不时还会拿起来看一遍,简直百看不腻,然后老爸看见后,还常很不屑地说,你这么大了还会看动画书啊?我的标准回答是三个字,你不懂。
 

第2个回答  2017-10-31

有时候真觉得在电影院看电影像是一场赌博,赌跟你一同观影的人都是什么“段位”的。很可惜,除非我看特别偏门的电影,否则,我输多赢少。
说真的,我头一次在影院看到这么······有趣的场景,我前后都是孩子,笑的那叫一个脆生儿,我右边的右边,是一对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夫妻,男的哭得那叫一个伤感(我的右边是点点,我就不说她了,从蓝胖子一出现,她就开始哭了)。
后来,趁着在KFC避雨,我和点点对这个现象热烈地讨论了一番,最后,我抽出餐盘里的纸,翻了过去,写下了两句话:
媚俗的都是大人,而不是孩子;龌龊的也都是大人,而不是孩子。
大人们说:大雄四年级就谈恋爱,追求静香,想让静香成为他的妻子。教坏小孩子,让小孩子学的早恋。
可是请问,哪个孩子没玩过“过家家”?没扮演过爸爸或妈妈?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上的两个男孩儿,因为追一个女孩儿,码人约架。我当时趁上自习,跑到了一墙之隔的我们的对口初中,去找一个邻居家的哥哥来帮忙。
男孩儿喜欢女孩儿不好么?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那么,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小孩子,对异性有爱慕之情,有问题么?
中国人的传统就是谈性变色吧,所以大人们才会把这个话题“妖魔化”之后,强加在孩子身上。当然,电影里表现的大雄对静香无私的爱,确实过于成熟。当大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配不上静香的时候,他能想到的是为了静香的幸福,而放弃对静香的追求。这个编排,未免有了些成人的“媚俗”成分在里面了吧。四年级的孩子,恐怕还不会知道“爱是奉献,不是占有”这么高深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