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表征方法,助力“氧空位”成为氧化物领域的“好控卫”

如题所述

探索"氧空位"的奥秘:表征方法如何成为氧化物领域的催化剂


自1960年起,氧空位(OVs)在金属氧化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高温下的氧脱嵌赋予它们正电荷,而这个看似简单的缺陷结构,实则在表面活性和众多应用领域中展现出了非凡的能量。光催化、储能和电催化等领域纷纷找到了氧空位的身影,它们的特性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DFT计算如同精密的指挥棒,如Zhang等人通过水热法制备的δ-MnO2纳米片,通过计算揭示了空位结构如何影响电子电导性和催化性能。这种理论预测为实验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接着,STEM显微镜则让我们得以直接观察,如Hou等人的研究揭示了TiO2表面的桥键缺陷,作为CO吸附的有效位置,进一步揭示了氧空位的实际作用机制。


拉曼光谱分析EXAFS技术,则为我们揭示了如Eu掺杂CeO2中的氧空位动态,以及CaMnO3中硫化处理如何影响氧空位的形成,提供了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


电子顺磁共振(EPR)则通过检测PLR-NCM中的氧空位与未成对电子的关系,证明了这种缺陷与材料性能的提升紧密相连,如图8所示,CO2处理后的EPR结果清晰地展示了这一关联。


这些表征方法的巧妙应用,不仅使我们能深入理解材料中的氧空位行为,还为设计和调控这些“好控卫”提供了精确的工具。例如,Bi等人通过浸渍法制备的含氧空位BiVO4光阳极,显著提升了光电流性能,展示了氧空位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综上所述,从Li富集层状氧化物的锂存储优化,到超薄Bi2MoO6纳米片的光催化增强,氧空位的表征研究正在不断推动氧化物材料的性能边界。通过这些方法,我们不仅能够揭示材料的内在特性,还能据此进行精准调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和工业需求。


如果你对这些前沿技术或有更多关于氧空位工程和催化材料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材料人的讨论,分享你的发现和见解。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或者添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一起探索更多可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