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刘备已死,周葛亮为什么不当皇帝?

如题所述

  煞费苦心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但是刘备又请诸葛亮坐在旁边,叫刘永、刘理到面前吩咐:“你们要记住,我死了以后,你们弟兄三个,都要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一样,不能怠慢。”说完,叫两个儿子拜在诸葛亮跟前,接着又对众将官说:“我已把国家大事托拜给丞相,要我儿子待他像父亲一样,诸位也不可怠。”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可以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怂恿他篡位。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而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所以,可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姑且不论刘禅是否昏庸,但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把自己凌驾在了刘禅之上。 孙权继位时年约十九,而刘禅是十七岁登基,两人的年纪大体相仿。但孙策死的时候,正值各路军阀混战、孙策势力东征西讨乘机扩张之时,其势力并未得到巩固,显然比不得早已扎稳根基的蜀汉政权,所以张昭受孙策临终嘱托后,其“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等一系列的举动,比之刘备托孤后诸葛亮的作用,要重要的多。而论地位,张昭之于东吴不逊于诸葛之于蜀汉,再论发生年代也是孙、张在前,后世人等独推昭烈、孔明而漏桓王、子布,显然并非是记性不好忘记了此事,这掠人之美的举动,其用意只怕就是要让孔明专美于前。因此认真说起来,此事并无什么值得大肆褒扬的地方,真要说也应该先说孙策和张昭才对。 另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
  势力组成
  我们知道,蜀汉政权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这一点,我们从《三国志》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蜀汉就是除去王室成员,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约只占了三分之一强,而且无一是高层官吏,均为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因此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
  政权问题
  此前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当然会想到自己身没以后,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蜀汉政权的巩固问题,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没有顾虑的。
  欲擒故纵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既然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亦或者是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
  明智决定
  而另一位重要人物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相比较而言,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众能力,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建树的机会,因此刘备很明智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14457.htm?fr=ala0_1_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03
人的理想是不一样的.各人的理想都不相同.象诸葛亮,荀域这种国士,他们的理想是拯救天下匡复汉世.
曹操开始的理想也是匡复汉世,但是当他拥有太多的权利之后,权力生腐败,他自己也动了成天下霸主的野心.因此他和荀域也决裂了,荀域以死来表示他对曹操的不满.
诸葛亮开始也是想和刘备一起努力匡复汉室江山的,开始他们目标相同.但是可喜,刘备得了荆州,特别是得了巴蜀后,他觉得守住这一亩三分地就很开心了,这就是诸葛亮和刘备产生了矛盾,特别是刘备讨伐东吴,更是让诸葛亮失望.名义上是诸葛亮坐镇后方,实际上是他的理想和刘备有出入.但是一个想光复汉室江山的人,是不会窜汉的,这是他和曹操的差别.他也没给自己后代窜汉的机会.他回刘蝉的表里就嘱托死后,只后后代几亩薄田几间屋子就够了,当然那刘蝉没有那么做.但是他没给自己后代过大的势力,这样就利于刘蝉交接权利,这是他和曹操最大的不同.曹操给曹坯留下的高官高权,直接导致了曹丕窜汉.
第2个回答  2010-08-03
不太清楚,但刘备他应该也有自己的势力。
所以诸葛亮假如敢说:“好的,主公,你儿子不行的话我会杀掉他,然后自立为皇帝的。”
你想想看,刘备混了这么多年的乱世,会不杀诸葛亮么?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聪明,但大局都在刘备的掌握之中,若诸葛亮敢反,则必死。
第3个回答  2010-08-03
我想问一句: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到诸葛亮病死在北伐途中这个时期。诸葛亮的无论从哪方面讲和当皇帝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嘛!这时候的诸葛亮和曹操挟天子一样,除了没有一个皇帝的帽子戴。其余的东西都有了。要知道当时刘禅是被诸葛亮软禁在皇宫的,所有政事、小事、大事根本没有他的份,就是个有名无实的皇帝。实话说,也就是皇帝是诸葛亮在当。
我知道,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观点。因为民间早把诸葛亮神话了,把他当神来供奉。我这不是在侮辱他吗?但我这是事实说话。爱信不信。
当然,他不取代刘禅。原因是很多的。是人都知道。
其实在思考这问题时,还不如去考虑下曹操为啥不称帝更有意义。或者再去思考慈禧为啥不称帝一样。诸葛亮不当皇帝和曹操、慈禧不当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
第4个回答  2010-08-03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历史学家都有过分析。对于他们的意见,我给你综合一下。
一,在当时的封建舆论的社会道德体系下,蜀汉是汉朝的最后一面旗帜,而且刘备一直打着兴汉的旗帜来收买人心,如果诸葛亮做皇帝,很明显这面道德旗帜将会倒下,他也将失去讨伐曹魏的道德制高点。并且原本很多封建士大夫,崇尚正统而追随刘备的人也会和蜀汉离心离德。
二。刘备确实对诸葛亮有三顾之恩,重用之情,他与刘备之间确实有很深厚的感情,他不忍心这么做。而且刘备死前的一番话,也是洞察了诸葛亮这个封建士子的心理,从另一个侧面堵死了诸葛亮称帝的道路。如果当时诸葛亮背弃自己的承诺,自然会遭到万民的唾弃,这对从小接受忠君爱国思想教育的诸葛亮是不可接受的。
三。诸葛亮没有必要称帝。大家可以看到。刘备死后,蜀汉的军政大权基本全部掌握到诸葛亮手中,他要说什么,做什么。后主全部会赞同。也就是担任丞相的职务但是享受皇帝的权利,他想要的其实已经到手了,何必非要在乎那个名分,与天下为敌呢。他估计就算有做皇帝的想法,也想的不是自己做,而是自己做曹操,让子孙做。
四。其实诸葛亮是有当皇帝的想法和打算的,但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就算后期的他如果劳心劳力,但是始终没有超过刘备的威望。因此不难理解为啥在蜀汉经济条件如此困乏的条件下,还要六出祁山,讨伐曹魏,其实也有打下江山,建立不世功勋后,让自己的威望达到顶点后再考虑这一点,不过很可惜,他一直没有做到。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