饣的偏旁读什么

如题所述





拼音:shí
简体部首:饣
五笔:QNB
总笔画:3
笔顺:
点,横撇/横钩,竖提
解释:
同“食”。用作偏旁。

饣[飠]同"食"。用作偏旁。很多简体是从草书中演变而来。比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在草书中就有写作今天的"饣"旁这种形式,所以带"飠"字旁的字就都用简体"饣"来表示了。注:言食糸金一般只作左旁时简化,"讠、饣、纟、钅"一般只能用于左偏旁("辩"、"罚"、"辫"、"丝"、"衔"等字亦简化,但"信"、"誓"、"燮"、"飧"、"餐"、"系"、"絮"、"紫"、"淦"、"鎜"、"鏖"、"鑫"等字不简化)。

食(拼音:shí,sì,yì)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下部像盛满食物的器皿,上部像盖。一说上部像口,会张口就食之意。食的本义有动、名两用,作动词指进食,吃,作名词义是食物,主要指饭食、粮食。由吃义引申为享受,又由比喻而引申为日食、月食,并进一步引申为亏损。以上诸义都读shí。由使动义引申为对人的供养和对动物的饲养,这要读sì,后来也写作"饲"。"食"字在古人名字上还保留旧读yì,如汉人郦食其(Lì Yìjī)。
食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185 ,用作左旁的"食(飠)"简化为"饣"。用"食"作意符的字大都和食物、饮食有关,如:饭、饱、餐、飨等。

文字源流
会意字。甲骨文作图1-4,下部像一个盛有物品的食器;上面的部件成"A"字形,有两说,第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个张大的嘴,第二种说法认为这是器皿上的一个盖子。据前者,甲骨文整个字表示吃东西。金文(图5、6)的形体结构来自甲骨文,上下部件基本一致,只是少了食器左右的两点。小篆(图10)的形体承袭金文,对笔画进行了规范,食器底部构件变为"匕"。隶书(图9-13)的"食"字基本丧失了原来的形象性特征,食器的样子已经消失,而写作"良"。在秦汉隶变中,"食"字内的"皀"形上部作"曰",也习见省去内横而作"口"的写法,但东汉就难得见到这种省写了。"食"字楷书旧字形在"人"形下是横,末笔是捺;现代规范字形在"人"形下是点,末笔是长点。
"食"的本义从上述分析来看,应该是表示"吃"。《诗经》中就有记载,《魏风•硕鼠》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食"即吃的意思。"吃"这个动作所涉及的东西,称之为"饭食、食物",而作为"食物"这个概念,是意义泛化的结果,凡是可以吃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食物",在古人则称为"食",例如《尚书•益稷》中所记载的:"奏庶艰食鲜食。"艰食指谷类,鲜食指肉类(刚杀的鸟兽)。整句话是说提供各种食物。由使动义引申为对人的供养和对动物的饲养,这要读sì,后来写作"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3
饣同“食”,读作食字旁。在草书中就有写作今天的“饣”旁这种形式,所以现在带“飠”字旁的字就都用简体“饣”来表示了。注:言食糸金一般只作左旁时简化,“讠、饣、纟、钅”一般只能用于左偏旁(“辩”、“罚”、“辫”、“丝”、“衔”等字亦简化,但“信”、“誓”、“餐”、“系”、“絮”、“紫”、“淦”、“鎜”、“鏖”、“鑫”等字不简化)。饣部的字还有饥、饤、饦、饧、饮、饫、饪、饭、饩、饬、饨、饱,等等。扩展资料:汉字解析:一、饥1、拼音:jī2、释义:饿。3、笔顺:撇、横撇/横钩、竖提、撇、横折弯钩/横斜钩4、组词:饥寒、饥民、饥饿、饥荒、疗饥 二、饤1、拼音:dìng2、释义:供陈设的食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3
部首: 饣读作:食字旁
一般与吃有关。比如:饱,饺,饼,馍,饭,馒头,馄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23
这个偏旁读作是耳刀旁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