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中的“选举制度指什么制度?

它的完善、兴废是在什么时期?

科举制度。

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起源的历史背景: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适应了庶族地主兴起、门阀士族衰落的社会大变革。

魏晋以来,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门阀士族垄断了清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士族维护其政治特权的工具。南北朝时,庶族地主勃兴,门阀士族在各种打击下日趋衰落。

隋朝建立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庶族地主的势力更为加强。

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为了维护和扩大其经济利益,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科举制度就是适应这一社会变动而产生的。

二、科举制度的创立也是中国古代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在察举制度下,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选拔官员的范围比较小,人数也比较有限,因而王朝的统治基础比较薄弱,也难以选拔出大批的真正有用人才。

在科举制度下,广大士人都可以投牒自进,被举送到朝廷的人数也大为增加,这样就扩大了王朝统治的基础,同时也便于从中选拔治国安民的优秀人才。另外,在察举制度下,州郡长官及朝廷的某些官员握有选官的大权,举主与被举荐者之间往往结成座主与门生、故吏的关系,不利于中央集权。

但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不再是举主的门生、故吏,而是“天子门生”了;不再是“恩归私室”,而是“恩由主上”了。隋统一中国之后,正是为了扩大王朝的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在废除九品中正制之后,创立了科举制度。

三、科举制度的创立又是察举制度长期发展的结果。

科举制度与察举制度有许多共通之处。其一,二者都是按科举士,隋朝科举中的某些科目如明经、秀才等,甚至就是直接从察举中转化而来的。

其二,科举制度主要是根据考试成绩决定取舍,而察举制度从汉文帝时的贤良对策,到汉顺帝时的“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再到两晋、南北朝时的秀才、孝廉对策等,也都包含考试的因素。

官员选拔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贯彻“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这些原则要求不断扩大报考的自由度和提高考试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从察举制度的母体中孕育出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中国政协新闻网-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13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27
是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