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歌茶戏

如题所述

英山采茶戏,又名“东腔”或“哦呵腔”,起源于道光癸末年(1823年前)的麻城、蕲春、罗田和英山等地。据《英山县志》记载,每逢庙会或朔望,妇女们常会通过表演戏剧来祈福消灾,这些早期的“灯戏”和“杂剧”包含了走唱或坐唱的元素,如“地花鼓”、“地故事”。其中“谢香茶”、“摘细茶”等典目展现了艺术形式,还有传授历史知识的“八仙调”、“唱古人”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采茶戏逐渐吸收了弋阳高腔、山歌、畈腔和本地小调,形成了独特的“哦呵腔”。其表演特点是不配丝弦,以“邦腔”和锣鼓伴奏,唱腔质朴粗犷,语言为本地方言。早期的演出以“单边词”和“折子戏”为主,情节简单易懂,表演细腻。采茶戏在农村广泛流传,轻便灵活,观众众多,无论是大人小孩,都可以在耕作休息时听到“村野之声”。早期男扮女装的表演方式曾备受称赞。

英山人对采茶戏的热爱源远流长,与当地的唱戏传统紧密相连,节日庆典、庙会、祭祀等活动中都有唱戏的习俗。历史上,英山的寺观众多,如南河瓦寺的活动就常伴有戏剧表演。采茶戏也随着人员流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传播至周边地区,甚至远达浙江等地,如广德等地的“采茶调”就与英山的风格相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