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陆游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原文及赏析

如题所述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①。
  戏招西塞山前月②,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
  乾道六年(1170),陆游游宦入蜀。经九江游庐山,曾宿庐山西北麓著名古刹东林寺。
  淳熙五年(1178)正月,陆游奉召东归。六月十四日再宿东林寺,旧地重游,月下听钟,勾起无限思绪,他借景抒情,表达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以议论入诗是宋人常用手法。此诗亦从议论开始,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心情,写得含蓄清新、自然和谐,静中有动地进入高旷、清幽、超脱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美学有两种美感、两种美的理想: “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的美; “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宗白华《美学散步》),而诗人追求的正是这种清新可爱的自然美。
  诗人游宦归来,历时九载、行程万里。他由临安(今杭州)入蜀,阅尽巴山蜀水,故有“看尽江湖千万峰”的感慨。“芥”,汉代为“蒂芥”,宋人衍变为 “芥蒂”。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云: “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苏轼《送路都曹》诗: “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原意指细小的梗塞物,引伸为心中的怨恨与不悦,故此句意为:浩瀚的云梦泽,对阅尽人间沧桑历经宦海沉浮的诗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此诗首联的“看尽”和“不嫌”两词的运用,亦有不看“山”“岳” 的意境。
  月下听钟,境界是如此清幽而美妙。按佛教说法: 钟声可以发人深省; 可以降以吉祥。故有午夜听钟的习俗,唐人张继留下“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名句。而今东林寺悠扬的钟声,则使诗人联想入蜀后中秋节途经西塞山那“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的夜景(见《入蜀记》),今天何不邀昔日之明月,共赏东林寺的钟声?! 一个“戏”字,既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又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笔墨洒脱之至。
  远客到,始料未及; 老僧逢,记忆犹新。经过九年阔别,今日重聚,对方的心情是言语难以表达的。诗人仅用 “岂知”和“能记”两字,含蓄地表达了旧地逢故人而喜出望外的心情。
  “虚窗”,窗未关也。敞窗而熟睡,表明诗人此时心情十分坦然,无忧无虑。然而诗人又从熟睡中惊起,啊! 原来是远处水碓带动的夜舂声,把诗人沉寂的心情又引人一个新境界——盼望已久的田园生活。全诗的题旨,巧妙地借这夜舂声清新而又自然地点出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