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溺爱孩子?这其实是个误区,小孩3岁以前恰恰需要“溺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溺爱"可以说是很多家长在教育道路上很怕碰见的一个词,也是许多 育儿 文章里经常出现的父母错误之一。

对儿子的教育,我一开始是采取比较自由的方式,只要孩子的要求不过分,我就都会满足他。但孩子的爷爷奶奶却埋怨我过于溺爱孩子。

孩子每次哭闹发脾气,老人就会说:"都是你从小给孩子惯的。"我一度以为自己过于宠溺孩子,所以慢慢把控好自己的爱,生怕孩子因宠溺变坏。

儿子哭的时候,我选择让他等待,不像之前一哭就马上过去抱起他;儿子3岁的时候经常想要妈妈抱抱,我也选择残忍拒绝他。

当看到孩子眼泪汪汪却不得不把手中的玩具放回商场的原位时,我心里不由得产生怀疑:因为担心溺爱孩子,这样做会不会太冷血了?

直到前段时间看到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圆桌派》的分享,我才知道溺爱孩子包含着多少的误区。他在节目中坚定地说道:"溺爱是中国父母发明的最大的谎言,完全没有溺爱这回事,孩子更是不可能会因为父母的爱而堕落。"

中国家长总是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逻辑: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如果做错了,都是因为我太爱孩子了。但其实这是一种懒惰且极其不负责的行为。

父母的爱是浇灌孩子成长的"肥料",对孩子来说是多多益善。而一直以来认为溺爱会毁掉孩子,则是因为家长对溺爱孩子陷入了误区。

首先,"溺爱"并不等于"爱得太多"

从字面意思看,"溺爱"似乎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太多,以至于孩子喘不过气,所以不溺爱孩子就是要少爱孩子一些。但其实这样的说明是毫无逻辑的。设想,你会因为担心伴侣太过爱你,就让他少爱你一些吗?

这便是人们对"溺爱"的第一个误区:"溺爱"伤害孩子是因为"溺爱"根本就不是爱。 那么,溺爱和爱的区别是什么呢?

1、爱的本质是给予孩子自由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只要是我所爱之人,我都应该去接受他的原本面目,并非去将他变成我希望的样子。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就是是将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给孩子足够自由的空间。 一旦失去自由,孩子就像被关在笼子里,即使家长给予他多昂贵的礼物还是衣服,他都不会感到快乐。

爱同样是无条件,且不求回报的。 不管孩子成绩是好是坏,听不听话,家长都会一以贯之地爱自己的孩子。儿童教育家尹建莉表示:真正的自由绝不等于放任,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选择、尝试以及犯错的权利,让孩子能够收获到足够的成长经验。

2、而溺爱的本质则是控制

溺爱指的是不公平的物质感情带来的满足和保护。家长过于包庇孩子,同时妨碍孩子尝试独立成长的努力。意思便是父母过分地爱护孩子,也就演变成了控制。

溺爱是孩子的自由被剥夺后,家长给予的没有原则的爱。 通过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特别是物质上的需求,而缺乏与孩子进行 情感 的沟通和交流。"溺爱孩子"就像是将孩子当作一条宠物来养,以此满足家长自身的 情感 寄托。

心理学家袁荣亲说:溺爱有"包办型"和"纵容型"两种。其中包含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多,比如: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舍不得让孩子吃一丁点苦,包办孩子的一切等等。

2018年7月27日,内蒙古发生了一起震惊当地的命案。一名老人在家中被砍杀,经调查,嫌疑人正是老人的养子朱某。老人对朱某的爱甚至比对亲生闺女的还要多。只要朱某想要的,老人都会尽量满足他。

而老人无原则的满足让朱某变得越来越无法无天,稍微不顺心的,他就会哭闹撒泼,甚至对养母拳打脚踢。

在去了大城市打拼之后,朱某找了许多工作,但什么都干不长。频繁的辞职让他没有存款,钱很快就花完,他便回了家。

养母对他的归家非常开心,还为他烧了一桌的好菜。出于思子心切,便唠叨了朱某几句,不知道说了什么刺激到了朱某,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就这样,为养子操劳一辈子的养母,被自己的养子活生生地捅死。而当警察问起原因,朱某却回答不上来,还说养母对自己非常好。只要能做的,她都会帮自己做,就连作业也是养母写的。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曾经分析过溺爱的心理:溺爱孩子的父母无视孩子正真的成长需求,反倒是将孩子看成另一个自己,给予他们过度的满足。父母将自己内心的孩子的需要投射在现实的孩子身上。他们无原则地给予孩子,也是在无原则地满足另一个自己。

很多家长会因为自己小时候吃太多苦,如今有了能力,就不想再委屈了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多少父母变成直升机式家长,给孩子包办好一切。

真正的爱是满足孩子所需,而溺爱却更多是满足父母自身的期许和愿望,因而

父母"溺爱"爱的并非是孩子,而是自己。

在了解了爱和溺爱的区别之后,家长们也可以发现:如今的孩子不是太被爱,反而是太缺爱了。

作家艾小羊说:中国父母存在最大的问题便是 情感 倒挂:当孩子年幼,需要父母给予无节制的爱时,父母却早早树立起权威和规矩,与孩子产生距离感。到了中年,父母就会发现自己和孩子是疏远且非常陌生的,这时候父母就会变得慈爱亲切起来,以此补偿孩子。等到老了,会更加重视亲情,对孩子爱这时候就会像泉涌,甚至蔓延到下一代身上。

父母的爱,应该是由一开始的泛滥再到后来的节制才对 。家长应该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给予符合规律的爱。在三岁之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在十岁之前则鼓励和支持孩子自主去爱,十岁之后,给予孩子尊重和空间去爱等等。

为什么说三岁以前的孩童需要被"溺爱"呢?

因为刚出生的孩子总是需要妈妈无微不至的爱。除了哭闹发脾气等生理需求需要妈妈的陪伴和爱之外, 孩子可以通过被娇惯、被宠爱感知到来自父母的爱,他们会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反之,若妈妈总是选择无视孩子的请求,孩子就会变得易怒暴躁。

而从小在足够的爱里长大的孩子,大多性格温暖,且更富有爱心,脸上也时常挂着幸福的微笑。那么 等他长大之后就会更加具备爱人的能力

所以,家长请在管教之前先给予孩子足够的爱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岳母刺字等等强调管教孩子的作用, 家长也因而容易忽视对孩子爱的作用,但爱才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只有处理好亲子之间的关系,才会有教育的发生。

而如果只有管教却没有爱,就会将亲子转变为管教与被管教的表面关系。孩子也会因而变得疏离和冷漠。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往往不会从心底里认同父母。

世界上本就没有"溺爱"这回事。只要是真心对孩子的爱,那便永远都不会嫌多。这样的爱家长更应该无限供应才是。

我是小A妈妈 育儿 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