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知道关于哲学到底如何定义

对于哲学,我只是自己认为它本身是个矛盾体,到底是怎么一个物质,总也没有一个好的定义.

关于哲学定义的探讨

  一谈到哲学,很多人会感到那太高深了,“我不懂,让哲学家去研究吧!”生活中人们对那些喜欢论理谈道者戏之谓“讲哲子”,“某某同志又在讲哲子了。”摇摇头,笑了,大有不屑之意。也难怪,传统哲学中的研究和教育确有脱离实际之嫌,“就哲学谈哲学,就理论谈理论”的情况比比皆是;而且又往往不注重联系实际,讨论的主题又往往离现实生活较远,既便有联系实际的地方,也往往一带而过。所以说了大半天,很多人还是费解。实质上,传统哲学还是不完善的,有很多问题认识没有根本解决,有些观点还需进一步论证,很多方面还要不断地补充。
  

  传统的哲学定义为:哲学即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即人们对世界方方面面事物的看法和认识。而“系统化”值得推敲。怎样才算是系统化?片面、零碎的认识都不算,单纯的整体认识不能算。系统是必须能够循环的活的东西。比如人的呼吸、消化系统,一幢楼房的水电系统,一个国家系统等等。它必须解决“生——死——生”、“出——入——出”的“再生功能”,而且有“抗拒外来打击”和“自我修复功能”。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的认识,它必须回答一系列问题,解决一系列问题,指导一系列问题,而不是一个两个问题。它研究的还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根本性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解决,从而达到它自身的“活的循环”。从这方面认识,哲学需要后来者不断地补充、修正、完善。这也是人类光荣而神圣的任务。
  
  庄子曰:“生之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怠也!”从严格意义上讲,人类的认识是非常局限的的东西,那么也就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正确的哲学”,正所谓只有相对的真理,而无绝对的真理。那么“系统化的世界观”这系统化的程度就很难界定。所以传统的哲学定义不很科学。就其定义下的传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来看,最起码它让哲学在无形中疏远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觉得哲学的定义有必要变通一下,为了哲学更容易让人们理解,更容易联系实际,更容易被人们运用。

  

  如果这样定义:哲学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及社会运动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和认识。这样则避免了传统哲学定义的某些缺陷。

  

  避免了传统定义的“泛化和抽象”。世界观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太泛化,太泛化的东西就抽象了,不太被人们一下子领会。而“理论化、系统化”也是一个泛化的抽象意义。我们分析一下,哲学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带有根本上、源头上、方向上的问题。但都离不开探寻“客观规律”这一目的。哲学总是试图揭开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就是客观规律。把哲学方向定义为对运动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使得我们的认识更具体、更准确,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把哲学的研究范围定义为“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及社会”,包括了世界中的“自然、社会和思维”所有范畴,较为准确。

  

  避免了传统哲学定义上的“偏向和狭隘性”。“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全面系统的研究是研究,那么局部深入的研究就不是研究了吗?应该也是,只要它研究的对象是哲学范畴。事实上,历史上研究哲学的人,都是有所侧重地研究,有的侧重于人文,有的侧重于历史,有的侧重于自然界的事物。没有哪一个研究哲学的人能够一人将世界上所有的哲学范畴内的事物都研究一番。把哲学定义为一种研究和认识行为,就很好地解决了这种兼容性问题。把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哲学理论,无论是对的或是错的,都纳入哲学范围。这样不仅更准确,而且坚持了哲学的辩证法则:本来正和误就是相对的,变化的;已往的“正确认识”可能成为今天的“错误认识”,已往的“错误认识”可能成为今天的“正确认识”。

  

  好啦,“哲学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及社会运动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哲学一下子变得具体起来,也和我们的生活亲近起来!“世界上物质的数量和种类是不断变化的还是恒定的?”“人类历史有没有发展的极端,是什么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不受人类自身意愿控制的吗?”“人的性格为什么不一样呢?”“地球真的会变暖吗?”“人类是会变得越来越高呢?还是越来越矮?”“怎样才能使大众的幸福感增强呢?”“越来越舒适的人类社会会使人类退化呢?”等等,原来哲学是这么有趣,这么无处不在啊?

  

  研究哲学应当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社会现象,它也应当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既然哲学这么有趣,这么有用,让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哲学,研究哲学,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哲学的定义问题

“哲学”一词,汉语中本来没有,日本近代学者西周首先采用它来译西语philosophia一词。此语源自希腊语,是philein(爱)加上sophia(智慧)构成的,意即“爱智慧”。照此意,哲学就是求智慧的学问。智慧何意?智慧何为?智慧如何求得?这三个问题是哲学研究本身试图回答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区分智慧与具体的经验知识把“智慧”的意思稍稍透漏出来。

知识这个概念,含义原初极为广泛。后辈从前辈那里获得活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切经验、技艺、典章、礼仪、观念、信仰都可算作知识。照此,初民社会所用的巫术亦可算人类最初知识的一种。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知识才通过取得巨大成功的自然科学而确立了自己的涵义、标准和典型形态。如今,知识已经通过科学的样式把巫术、宗教、工艺、艺术乃至哲学都从它那里排除了出去。

哲学与科学的分野,在西方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的,但到今天已经确定下来了,我们现在已经不把哲学理论等同于科学知识了。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关乎特定的、具体的经验领域,并且常能以数学的精确性来描述和预测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现象。在这一点上,哲学显然不是科学。哲学并不去精确地刻画经验,也不去预测某种具体的现象,因此也就不能具体地指导人们改造、控制自然或干预某些社会过程的实践。所以,哲学并不提供有效的实际知识。

但哲学研究的成果毕竟是理论。既是理论,就必定属于理性之作品。于是,理性就有另一种产品,一种不同于科学知识的产品。

科学和哲学,同属于理性之运用,其产品却不一样,这是因为运用的方式不同。

科学总是必须把理性运用于具体的经验对象上,以便将日常经验提升为有普遍效用的知识,这也就是说,科学必须在它的分门别类的科学中针对一定范围的经验领域。

如果理性不是把它的目光对准经验对象,而是对人性的活动、或者说对人类文明自身作反思。相对于科学而言,我们可以说,理性在这时候是对科学本身奠立其上的人类生活基础作反思。

在人类生活基础中活动着的是人的文化创造力,在这种创造力中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非理性的成分。反思这样的基础,也就包括对理性和非理性的反思。理性的与非理性的文化创造力,合起来,可概而言之为人的“精神”。所以,反思文化创造力,也就是反思“精神”。对精神的反思,本身也是精神,故而可以说,这种反思就是让本已活动在人的文化创造中的精神去认识它自己,也即去达到自觉。这就是哲学的活动。

哲学作为这样的活动,其产品不会是关于具体的经验对象的知识,而是关于精神自身、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的文化创造之源动力的“知识”。我们称这种知识为“智慧”。智慧就是精神之达到自觉。

精神之达到自觉,未必只在哲学的反思形式中。在某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或在某些伟大的宗教观念中,精神也曾达到了自觉,就是说在伟大的艺术和深邃的宗教思想中也包含智慧。智慧并非只能采取理性反思的形式(哲学)来表达。它可以表达在艺术的情感形象中,也可以表达在宗教的超验境界中。艺术、宗教也如哲学一样,不产生具体的实用知识,而是表达人心对人类生活的体会,在这种体会中传达出文明赖以作基础的人的自我形象。这形象统一了一定时期中人类文明的诸方面,展示出文化创造在该时期中的基本动力。

那么,哲学同艺术、宗教的区别何在呢?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方式不同。艺术以感性直观的方式观照文明体系之内在的人性质素,宗教则将这种人性的质素表象为一种超验的神性,这些则把文明中的人性质素作为文明的意义基础,将其阐发为“纯粹的思”。

“纯粹的思”是相对于经验中的思而言的。对具体事物的感情和认识活动,是“在经验中的思”;实际地改变或制作具体事物的实践活动,若单就其本质的方面而言,其实也就是“在经验中的思”。而哲学的认识则是对经验中的思再作思,即拿思想本身来做一番“思” ,用古希腊哲学家亚历士多德的话说,就是“思想思想”。因为所谓“经验中的思”正是文明活动中的人的质素,所以,“思想思想”就是对人性质素本身作理性的考察。考察所得,即是“纯粹的思”。哲学是因为“思想思想”,所以确实能赋予精神的自觉以最高的纯粹性。

精神的自觉,在哲学反思的形式中,就是人性质素本身被理性地思过了。在艺术和宗教中,人性质素确实已从实际展开的杂多的文明活动中被提取出来了,也可以说这就是被思过了。故而在艺术和宗教的核心深处必定已有哲学的要素。但是人性质素在这些形式中尚未用一种理论体系来被彻底地思,而哲学所做的工作,就是这样彻底的思。

对人性质素本身作彻底的思,就是要达成人的自我认识。古希腊神庙中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在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思想中第一次成为哲学上的自觉要求,并且被他规定为哲学的最高使命。从此,这项使命一直为西方哲学往后的一切伟大体系和学派所承袭,不管这些体系或学派在趋近这一使命时所循的路途是多么大相径庭。若把目光转向东方,看看那些为东方民族的精神生活确定方向的古代先贤们的学说,我们同样发现,“认识你自己”也是佛学、儒家和道家学说的根本主题。

参考资料:http://msn.hongxiu.com/a/a/00570/569748.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28
哲学
(philosophy)
1.探求有关世界和人的智慧·原理的学问。包括: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感性论等部门。
2.个人基于自身经验等得出的基本认识,人生观。
----------------
哲学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它所关心的是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哲学这门学科的内涵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争议。
不少的哲学家认为别人的哲学不是哲学。事实上,我们可以概括的说,这些哲学家的批评,是批评对方对于真理的认识有所偏差。不过,即便是错误的理论,也常常被后来的学者所讨论,并且增进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
哲学的历史
哲学在欧洲语言里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ος”(拉丁化希腊字母/拉丁语philosophia),即“philo-”(喜爱)和“sophia”(智慧)(爱智慧)。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后来的希腊三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研究终极真理的学科),知识论(我们是否有知识,知识是什么)与伦理学(我们应该如何做)的哲学问题,至今依然被热烈地讨论。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这些哲学家做注脚而已,那也就是说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同时也表明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与古希腊同时,在古老的中国,也产生了哲学的萌芽。西周以降,传统的社会制度发生巨变,周室衰微,列国纷争。这时候,一些具有社会抱负的士人走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著书立说,设坛施教,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说人和自然。后世称其为“诸子百家”,这就是中国的哲学的开端。其中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大家,对后来整个的东亚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与其同时,西方哲学也正式的传入中国,由此,中国哲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学术意义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些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形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yti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领域里它们互相交叉,而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知识论也就是在架构主体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伦理学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方面都有良好的说服力。(伦理学就先不谈了,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多数的哲学家往往只专精一个领域,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理论。他们的理论通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
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从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它们不仅仅解释了科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了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里有效?它们的权威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可见: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借。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哲学史 的主要分支:
-东方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印度哲学史
--伊斯兰哲学史
--日本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罗马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史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史
--英美哲学史
--欧洲大陆哲学史
学哲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入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及其解释性的二手参考书;
3.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史。
4.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中国哲学史。
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哲学学科是一个系统的学科,要想真正入门,一些相关的课程也是一定要学的,如:伦理学;(西方、中国)政治思想史等;
2.对于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史的学习,不建议初学者直接去阅读原著,而只需学习有关的大学教材即可;
3.哲学学科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尤其是对初学者更是如此,这尤其体现在对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史的学习上,这时不能有畏难情绪,但也不能急于求成。实际上,看多了自然就能有所收获了。
4.有时间的话,多翻一下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杂志,不要求一下子就懂,多翻即可,可适当做些笔记。
5.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哲学也有它的具体分类,也就是研究方向。搞哲学的人也并不是在以上所有方面都很精通,但也一定要有基本的把握。每个哲学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方向可以具体到一个学派,甚至具体到研究某个人。因此,你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攻某方面,而不要迫使自己精通一切。当然,如果是纯粹作为一种兴趣的话,当然是多了解为好。
教材方面,西方哲学史以南开大学冒从虎等人编的《欧洲哲学通史》为好,其余的只要是相关的书即可。
哲学的学习方法,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祝你早入哲学门!
马列主义解释: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中理解运动,既承认运动具有绝对性又承认事物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人类对于运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大都承认事物的运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把运动理解为机械运动,近代唯心主义者则认为运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生活中的解释:体育运动是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的活动规律,通过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物理学解释:跳出人的思维看,运动可以被解释为频率的变化,而在人仅表现为对于光频率感应。

参考资料:baiduba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