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

全诗的字面意思: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全诗如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全诗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进一步借助感觉写月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14
《十五夜望月》的诗意是月光洒在院子里,地上雪白,院子里树上栖息着喜鹊,冰冷的露水静静地打湿了桂花的花瓣。 今晚的夜晚,每个人都仰望着这个月亮,不知道这个秋夜令人怀念的思念落在了谁的家里。这首诗以中秋月夜为内容,诗性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思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主题:诗人与家人失散,表达了从月宫的难过到入骨的感情。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诗人用意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到月明人遥远、深邃的意境,表达出一种非常委婉动人的情意。

  观赏: 这首诗有两层含义,分别写着中秋月色和望月令人怀念的心情,表现出一个个的寂寥、寂寥、宁静秋夜的画。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诗人用意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突出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氛围,将读者带到月明人遥远而深思的境界。 作者最后用委婉的译文语气,把诗人对月亮的深厚感情,蕴藉深深地表达出来。十五夜望月的诗意: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扣前一句,一步步渲染中秋之夜。如果你一步步去揣摩,你甚至会认为这桂花可能指的是月中的桂树。这就是偷偷写月亮的诗人,是整个题目的下笔。宁静的夜晚,诗人仰望明月,陷入沉思,感到微微的寒意。他不自觉地想象着,在广寒宫里,寒露一定也打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更悠远,更发人深省。诗人选择了“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了冷露的轻盈无迹,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仅仅是桂花,树下的玉兔,挥舞着斧头的吴刚也是如此。古人认为霜露类似天上落下的雨雪,表现了夜的深邃与静谧。好像桂香和寒气来了,带给我们美好的联想。

这是写中秋之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的月光和对月亮的渴望之情,展现了一幅孤独、冷清、宁静的中秋之夜的画。这首诗以景物描写开始,以抒情结束。充满了想象力和魅力。

诗人用形象的语言和优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节特定的环境氛围,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人在远方望月思情的意境,并加入了一个唱罢叹息的无尽结局,婉转动人地表现了离别与共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