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谁说的,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是孔子说的。原文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个人品质和才能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关系,如果个人品质优于才能,那么只能在野外从事普通的工作;如果才能优于个人品质,那么只能成为史书上的注脚。只有品质和才能兼备,并且彬彬有礼,才能被称为君子。

这句话强调了品质和才能的平衡与协调的重要性。单纯的才能而缺乏良好的品质可能导致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行为;而单纯的品质而缺乏才能可能导致无法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只有品质与才能相得益彰,且表现得文雅、有修养,才能被认为是君子。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注重修养品质,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才能,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02

答:是孔子说的

原文句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孔子说: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本质(质朴)胜过修饰他的文采,就会显得非常粗野,:一个人的表现,文采胜于本质(质朴),就会显得非常虚浮(空),只有文采和质朴相匹配,是真正的君子

更加通俗地理解:

一个人天生就是空白的,没有学到任何知识的情况下表现得相对鲁莽,无理;如果长大后,还没有通过学习来改变这种空白,那么就表现得非常鲁莽,打个不恰当的比分,就是街边那些游手好闲的混混,行事鲁莽无理;如果过分改变了那种空白,那么就会显得很虚浮,就是很不靠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作,德不配位,让人觉得非常不可信;只有质朴与修饰想匹配,才是真正的君子

以上就是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谢谢!

第2个回答  2021-11-02
理论上这是孔子所说的话,原文见于《论语•雍也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大致意思是: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会显得粗鲁;文采过多,不够朴实,就会显得浮夸。质朴与文采达到完美的结合,才符合君子的标准。
总之这是孔子的一种主张:一个人应该在文采与质朴之间达到一个和谐平衡的境界。
第3个回答  2021-11-03
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该言出自孔子的《论语•雍也》第十八章。
质:指人的内在思想品质。文:指表现在外面的礼节,学问。
野:粗鄙。史:虚华无实。彬彬:文与质搭配得很适当的样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11-02
这是孔子说的。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才是一个君子应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