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制度以及制度治党两个概念?

如题所述

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的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反映了我们党管治党的根本方针,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从严治党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规律性认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制度建设是制度治党的前提条件,没有健全的制度就不可能有力地治党。但是,构建制度本身不是目的,制度的“建”应突出“治”,离开“治党”的制度建设就会流于形式主义。如果制度构建与管党治党相脱节,党的建设中有的制度就会被虚置、成摆设。

出现重“建”而忽“治”,形“建”而虚“治”的现象。把党的制度建设与制度化的政党治理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制度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价值。从制度建设到制度治党,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扩展资料:

党规党纪严于国法是制度治党的一条重要原则。党是政治组织,党规党纪保证着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底线;法律体现国家意志,是全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底线。只有党规党纪严于国法。

以更严的标准要求和约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才能永葆党的先锋队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全体党员要对党规党纪有充分的敬畏。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

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党规党纪的执行意识。党规党纪在政党治理中的价值不仅体现为规范工具,更体现为效能实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制度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创新实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5
1、制度治党的应有之义。所谓制度治党,就是将党内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更加规范化、固定化,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制度治党作为从严治党的有力支撑,好比是高楼的框架,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时期都起到了巩固政权,增强凝聚力的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制度是党的笼子,有了制度,国家权力不再是滥用的指挥棒,公民权利也不会成为形同虚设的空中楼阁。在新形势下制度治党的提出,取决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考验和存在的严重问题。
2、制度治党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建立了严格执政的原则和方针。延安整风运动中,制订了包括党章、民主集中制、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等在内制度体系,在革命建设时期,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和规范中国共产党的行为,使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取得了胜利。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事业。在长期的革命和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制度体系,以党章为核心,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党的领导体制、组织体系、监督体制、民主制度、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为主干,它具有强大的政治优越性与制度适应性,保证了组织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运作。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制度建设的认识是一直在发展的。
3、制度治党的文化内涵。“国无常强,法无常弱。”这是韩非子对法治的认识,它不仅深刻揭示了全面推进法治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党全面推进党的严格治理的方向,要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
制度一词有广义的解释与狭义的解释。就广义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就是制度(或叫体制),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等。就狭义来讲,是指一个系统或单位制定的要求下属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财务制度、作息制度、教学制度等等。

  制度可使某个团体或单位的所有成员共同遵守某些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从而为完成任务或目标提供保证。制度的种类很多,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工作性质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制度也不一样。
第2个回答  2020-11-05
本文的目的:比较制度分析

本文旨在建立一套理论分析框架,用以研究一系列与经济制度相关的问题。诸如,经济制

度是如何演化的?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整体性制度安排如此经久不衰和特色各异?它们对各国

经济绩效的影响又是如何呢?随着环境的变化(如技术进步、全球市场一体化或人口变化),它

们会不会相应地发生变迁?

传统上,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分析市场机制的运行及其影响。市场无疑是人类所创造的

最伟大的制度之一,然而近年来人们已经日益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诺斯1990;世界银行

2001),并且制度”这一概念不再仅限于市场。的确,在20世纪最后10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与

制度相关的事件和现象,业已并将继续对相关国家的经济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前苏东

国家的崩溃以及经济制度的转型,硅谷现象及电子商务的出现,欧洲货币和市场一体化,日本

和东南亚在奇迹”之后面临金融危机,非洲长期的种族隔离和经济停滞,金融市场的全球一

体化与不断出现的货币危机,对政府间国际组织作用的重新认识,以及全球非政府组织影响

的加深等。部分例子表面看来是纯粹的市场现象,但加果我们要探究其深层原因及后果,就必

须考虑制度因素。

什么是制度?制度是否等同于法律条文、非正式规范、组织、契约、人们的意识或以上因素

的组合?给任何概念包括制度)下定义都是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不妨考虑下面的问题:既然制

度对经济绩效如此重要,那为什么经济繁荣国家的最佳制度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呢?这是诺

斯在一本开创性的论制度的书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诺斯1990)。为了分析这一问题,诺斯把制

度定义为博弈规则”。他把博弈规则分为两类: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制度和契约)和非正式规

则(规范和习俗)。即使能从国外借鉴良好的正式规则,如果本地非正式规则因为惰性而一时

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就势必产生冲突。其结果,借鉴来的制度

可能根本就无法执行。

经济学家们因此对可实施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弈规则到什么时候才得以实施?

是不是要等到某位实施者降临?又是什么力量在激励他去实施博弈规则?也就是说如何才能

保证这位实施者恪尽职守?避免这种循环论证的一种办法是将博弈规则解释为内生的,通过

包括实施者在内的博弈参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而最终得以自我实施( self - enforcing)。从这种

观点出发,可以将制庋

概括为一种博弈均衡。近年来一些以博弈均衡制度观为基础的著作陆

}本文根据斯坦福大学经济系青木昌彦教授将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新书towards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笪绵呱辞逊镑两嚏111肃亭攘龉由eh海鸹高爵糖酢也趣tro雨孕声镐1ishing H ouse.Alll-ights reserved. http:/风

- 28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续问世,虽然其中大多数是从历史案例的研究中汲取灵感(下一节将涉及部分代表性作品)。我

们能否用同样的观点去解释作为各种制度复合体的当代经济呢?这种复合体仅仅是各种相对

自主的制度的混合,还是内在一致的整体如某种均衡)?

显然,把制度及其复合体视为均衡现象并不意味着制度是一成不变的——制度是会变化

的——中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崩溃和随后计划体制的转型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问

题是我们如何在理论上解释制度的起源或变迁。博弈模型理论上可能存在多重解(均衡),或者

说模型解高度依赖于对模型本身的设定。给定博弈的结构,制度的变迁是否就相当于从许多可

能的均衡中选择其一,或者是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转型?这一选择/转型是否在技术或

市场诱导下发生,并最终因为技术规模经济而锁定(lock - in)?还是说,制度是文化基因”编

程的结果?制度能否为红顶商人或创新型企业家所设计?不可预料的政治事件会不会对制度选

择发生随机性影响?是什么样的原创力在推动着新制度的诞生?

本节开始提出的基本研究设想至此可以更明确地概括为下述两个方面:首先,将当代不同

国家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为某种多重均衡现象(其时性问题);其次,在均衡

制度观的框架下理解制度变迁的机制,同时又考虑到新制度的原创性(历时性问题)。

要理解当代经济制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需要了解:经济、政治、组织和社会制度之间是

如何相互依存的?是哪些制度在联结这些领域?在这项研究中,不仅要依据传统经济学,而且还

要借鉴邻近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和认知科学对制度问题的重要贡献。但不同于传统制度经济

学之处在于,我们试图在一个统一的博弈论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样性的源泉和影响,而不仅仅是

将制度整理分类。发展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重要贡献,这对深刻理解经

济制度的运行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博弈论分析作为系统研究制度的理论工具本身尚不完备。

从该框架出发考察制度的相互依存性可能会得出制度安排的多重性、次优性和帕累托不可比

(Pa,eto - un,ankable)。也就是

是说,即使面对相同的技术知识并联结于相同的市场,制度安排也

会因国家而异。因此,要理解特定的制度安排为什么在某特定国家生成,就需要比较的和历史

的知识(G,eif 1999)-制度分析在本质上是比较性的,因而被称为比较制度分析。

在考察制度演化的历时性过程时,我们将偏离传绕的博弈论(包括古典博弈论和进化博弈

论1——我们将放弃如下假定,即认为博弈参与人(及其分析者)对博弈过程的客观结构具有完

备的知识。相反,我们假定,博弈参与人对于博弈结构只拥有个人的不完备观点,我们称之为主

观博弈模型(subjective game models)。当参与人基于主观博弈模型而选择的行动决策在各个时

期相互一致(即均衡化),其主观博弈模型将可以被他们的行动共同决定的可观察的事实证实,

并作为未来行动决策的指南而不断再生。所以,我们把制度定义为参与人主观博弈模型中显明

和共同的因素——关于博弈实际进行方式的共有理念( shared beliefs)①。当这些主观博弈模型

所导致的行动决策未能产生预期的结果,一种普遍的制度危机便会随之出现,并引发人们寻找

新的主观模型,直到新均衡实现为止。理解制度变迁过程就等于理解参与人协同修正其理念的

方式。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能够分析技术和环境变化、政治因素、法律条文、创新试验和文化

遗产等等方面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当然这一切必须在我们分析了共时性问题之后才能进

行。

①这一词组经作者、译者和编者反复推敲,也未能像英文那样简洁达意,作者认为,beliefs既有信念~信仰的意思,又有

昌曙蓼薄趁夙铸窀絷南磐盒c投宿小伯晌晶掘知隋!希巷矗锦i些煎刽灌沂龠尹—与抵誊燕i件趸雨擎尚se雨百舒者KtI):/^

- 29 -

二、博弈论视野下的三种制度观

2000年第6期

制度的重要性似乎是公认的,但除非我们对于制度是什么、如何达成共识,否则单纯认识

到其重要性是毫无意义的。撇开旧制度学派不论①,直到最近,经济学家基本上满足于对制度

只下一个模糊定义。现代社会学的先驱杜克海姆( Durkheim)曾经定义社会学为关于制度的

科学”,定义经济学为关于市场的科学”②。经济学家一直忙于有关市场的分析研究,杜克海姆

的学科划分似乎从未让经济学家感到不安。然而,经济学家对理解制度的性质、起源和影响可

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近年来开始从事制度研究的任务。我们

下面将看到,经济学家赋予”制度”一词至少有三种不同却相互联系的含义。我们这里所关心的

当然不是对制度一词进行语义上的

澄清,而是寻求一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制度运行的理

论概括。

为了区分经济学家提出的三种制度含义或定义,将经济过程比喻成博弈可能是合适的。我

已经指出,博弈论是比较制度分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将经济过程类比于博弈过程,不同

的经济学家分别将制度看作是博弈的参与人、博弈规则和博弈过程中参与人的均衡策略。人们

在日常交谈中所涉及的制度,通常是指重要的组织杌构。一些经济学家沿袭这种习惯,将制度

明确等同于博弈的特定参与人,诸如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大学、法庭、政府机构、司法等等

(Nelson 1994,第57页)。诺斯支持第二种观点:即制度应该被视为博弈规则,以区别于它的参

与人③。他在论制度及制度变迁的开创性著作中开宗明义地说: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

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制度是定义和

限制个人的决策集合。”(诺斯,1990:第3 -4页)这些约束条件可以是非正式的(如社会规范、

惯例、道德律),也可以是有意识设计或规定的正式约束。正式规则包括政治规则(宪法、政府管

制)、经济规则和契约。经济规则用来界定产权,即使用与处置经济资源并从中获取效用或收益

的权利束。契约是一种关于物品使用和交易的(可实施的)协议,受产权规则的制约。经济博弈

的正式规则不可能由正在博弈之中的参与人自行制定(变更),其确立必须先于博弈过程。而应

该由谁来制定经济规则?正是在这里,诺斯对博弈规则和构成制度变迁主体的博弈参与人(组

织及其政治企业家)——规则制定者作了明确的区分。根据他的观点,现存的博弈规则决定了

参与人如何交易及创新的激励,困而在根本上导致了伴随相对价格变动而产生的对新规则的

有效需求。这些新规则将在政治市场”上经各方协商而确定,政治市场则由政治规则决定。诺

斯声称住是政治过程本身界定和实施产权。”④(诺斯1995:第23页)

关于博弈规则论更为技术性的定义是由赫尔维茨( Hurwicz 1993,1996)给出的,他的定义

①Veblen对制度的定义是对于所有人而言普遍和稳定的思维习惯”(1909:第239页)。关于承裴该传统的当代表述,参

见Hodgson 1988,1998。

②对于杜克海姆来说,社会制度是由符号系统:知识、信仰和集体情感和集体观念”系统构成的。这此系统是人类互动

的共同产物,但又被个人以客观和强制”的方式所经验(杜克海姆,1901/19501。

③Ostrom也是这种观点的著名倡导者(1990:第51页)。

④虽然止式规则的实施对博弈过

程是外生的,由第三方执行,但博弈的绩效取决于豁督和惩罚的有效性。诺斯问道:‘当

共同的规则集合施加于两个不同的社会时,其结果会怎样呢?结果会不~样。虽然规则相同,但是,实施机制、实施方式、行为

规范以及行为者的主观模式都不一样。于是,真止的激励结构和被认知的政策后果也就不同。因仳,同一的相对价格的基本

变动或者施加同一的规则将对制度安排各异的社会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诺斯1990:第101页)。诺斯为此提出了一个更

为宽泛的I]度框架”的概念,它包括弦律规则、组织形态、实施机制和行为规范”(诺斯1991:第33页,也请参见第58,101

页)一在其他饧合,他有时用'锁度架构”(insiF九iop.a. scaffr,Ldjng)表达同一意思0若斯199s1.

- 30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更侧重于博弈规则的实施问题。根据他的观点,博弈规则可以表述为给定任何环境下参与人能

够选择的行动(决策集)以及参与人决策的每一个组合( profile)所对应的物质结果(后果函

数)。他将这一对设定称为机制”( mechanism)或博弈形式”①(game form)。作为一个例子,不

妨考虑一种价格限制机制,即由政府规定销售商所能索价的最高限制。在这种情况下,销售商

所面临的决策集的限制可以表示为特定的参数值,即限制价格②。赫尔维茨还对制度概念作了

进一步的限定——可实施性。他认为,规则必须是可实施的,或者用他的术语说,是‘可执行

的”,唯有一组人为和可实施的对行动的限定才构成一项制度。他运用纳什均衡概念使可实施

性这个概念形式化。如果给定别人遵从所设定的策略,没有任何一个参与人有偏离其选择策略

的动机,此时参与人的策略组合便被称为是纳什均衡。为了使博弈形式中一组人为设计的限定

得以付诸实施,而参与人又得以从所有技术可行的决策集中自由选择其行动,该博弈必须存在

一个纳什均衡。

赫尔维茨主要关注的问题在于是否可能段计”一项制度,该制度既能实现给定社会目标,

又在一系列环境(技术、偏好和资源禀赋)下马参与人的激励相容。社会目标(如效率、公平、清

洁的空气和水源)可以表示为在每一种经济环境下预期实现的一组结果。假定由立法者负责设

计这一机制,其可实施性就成了问题。例如,立法者也许希望价格限制有助于实现价格稳定和

分配公平的社会目标,但是,总会有销售商将产品高价卖给黑市以牟暴利。价格限制无法自我

实施,因而不可执行。

如果为了达到某种社会目标设计出来一种机制,但该机制无法自我实施,那就需要附加一

种额外的实施机制

继续阅读
第3个回答  2020-11-05
制定制度要严,否则等于没有制度。
第4个回答  2020-11-05
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的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反映了我们党管治党的根本方针,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从严治党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规律性认识。  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怎样克服脱离群众、因循守旧、腐化变质的风险,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怎样排除各种干扰,妥善应对复杂局面,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怎...迎挑战化危机,使党的建设走上制度化的轨道、自我提高、干部、勇于坚持真理的坦荡胸襟、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切、干部工作制度、领导水平,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都要求我们增强党的意识,我党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大局意识,事关人民的福祉、权力监督制度等各项制度,使党的肌体始终保持健康、极端个人主义侵蚀的同时,取决于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