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司上市与世界500强企业的疑惑

今天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公司上市的资料,在此提出我的疑问:公司上市除了可以融资,又或者是纯粹想增加知名度、影响力之外,还意味着什么?因为据我所知,上市公司不一定就比不上市公司获利更多的,它对社会的贡献也不一定比其他大的,而且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员工的福利也不见得会更好。所以我觉得上市只是那个公司的策略罢了,是他想得到更大的发展但缺钱,又不想向银行贷款,所以便上市发行股票,以便集资,还可以减少股东风险。是这样吗?但我见到有些地方老是拿这个说事,例如我们佛山市的顺德区就说,我们这里有哪几间上市公司,我们这里世界500强企业占了几间等等之类。似乎说上市公司就比没上市的强了很多,上市公司多代表我们顺德区的经济发展好,有实力。当然我知道公司上市是有一定条件的,它对资产的要求就是其中一项,可能经济实力上真的比部分没上市的强,但我想知道的是在介绍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的时候,上市公司的数目难道还有其他意义吗,价值何在?

上面提到世界500强企业,我又有了疑问:那个排名是按营业总额来计的,不是利润。那么就是说排第二的也不一定比不上第一的?挣钱能力,生产力,发展程度贡献等等。

真懂的才回答啊,不要忽悠我啊。

  你所观察到的现象,还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基本都符合事实。的确,上市公司无论是在收益率、员工福利、管理效率、企业环境各个方面 ,都不一定优于非上市公司。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我以前的老师有过一句很形象的总结:企业首先举债来扩大经营,后来觉得定期定量的硬性还款压力很大,就动了少还款或不还款的念头,这就出现了股权融资——我经营良好时多给你,经营不善时少给你,自身难保时拍屁股走人。对企业来说,新增一条资金来源,而且红利是什么时候想发就什么时候发的,这无疑大大拓宽了企业的资金处理空间。
  至于你说的上市公司被拿来当做吹嘘的资本,一是它们的确能给地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很多上市公司都为地方财政作出了突出贡献。毕竟别的不说,它们的资本摆在那儿,每年能带来巨大的税收。地方政府抱着这些金娃娃,能不自豪吗?
  第二,政府出于宣传上的需要,有必要树立几个企业的标杆。那它拿什么当标杆呢?上市企业还是非上市企业?答案是很显然的。上市企业,首先知名度上有优势。其次就是上面说过的资本保证。还有,上市公司是必须公开其财务状况的,而非上市公司则一般没有这个义务。相信每个投资者都会青睐一家财务透明的公司,即使只是在账面上。最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有底线的,为了不被戴ST帽子或者摘牌,高官们还是要绞尽脑汁研究对策来提高公司盈利的。而未上市公司由于财务不公开,业绩比较难以预料,风险较大。
  其实呢,部分地方政府本身可能都没有这么多考量。它们只是人云亦云地追捧“上市企业”这一标杆罢了。就像高校科研普遍采用论文发表数和引用数来论高下一样,这一指标的确有代表性,但是用着用着已经忘了它为什么重要了。从这一点来说,地方政府并不比普通高中高明多少——只关注清华北大的考取数目,而忽视其他实力相当高校的录取学生。极力打造地方标杆必然导致地方政策对重点企业的进一步倾斜,压缩非上市企业的生存空间,这对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解决我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或许会有不良的一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31
首先 企业上市有多方面的原因 上市融资是大多数企业选择IPO的最主要的目的 其次,上市也会有其他些好处,比如提高公司影响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可以根据情况增发股票,把企业卖个好价钱等等 当然,可以操纵更多的钱为自己服务,花股东的钱给自己办事的也不少。

世界500强指的是公司的规模,衡量规模用固定资产和净利润都不如用销售总额更加直观,你说的排第二的不一定挣的钱就比第一的少很正确,但是排第一百的绝对不会比排第十的挣得多 净利润也是销售规模越大才会越高。

中国的上市公司又有自己的特色,第一批上市公司不是根据企业规模和效益上的,而是行政分配,每个地区几个名额,这样如果一个地区的上市公司越多,领导的脸上也越光彩。进几年来,尤其是创业板和中小板推出以来,上市公司的质量越来越高,规模也是以实际销售规模排的,确实代表了经济实力,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好不好看他的上市公司总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