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莎士比亚的什么人文主义思想

如题所述

  一、歌颂自由恋爱 莎士比亚认为“爱情”是人的自然本性,人有追求自己爱情幸福的权利和自由,爱情是纯洁的、高尚的,它不应受君命、父命的摆布,也不应受金钱、门第、宗教、种族的限制,爱情是两性之间心心相印的产物,应相互忠诚,矢志不渝。这种崭新的爱情观与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婚姻制度截然对立,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锐利武器。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安痕裴琪,父母要他与富家联姻,她却爱上了家境贫寒的青年范通,并不顾父母的反对,私自与范通订婚出走。《威尼斯商人》中的鲍细霞,她鄙夷只重金钱的求婚者摩洛哥亲王和阿拉贡亲王,相中了温柔多情却囊空如洗的巴散尼奥,基督徒罗兰佐与犹太姑娘杰西卡不顾民族、宗教的隔阂,冲破夏洛克的阻挠,终成眷属。《第十二夜》中的奥丽维娅拒绝了公爵的爱情,却看中了女扮男装的薇奥拉,而薇奥拉此时只是充当公爵的奴仆。

  莎士比亚喜剧的男女主人公,他们的爱情都是几经波折最后以“皆大欢喜”结局,因为在作者看来,他们得到爱情幸福的意义不仅在于歌颂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道德观,更在于他相信新兴资产阶级的美好理想一定能得到实现。虽然莎士比亚的爱情观以人道主义为核心,那种强调以男女双方情感为基础的现代性爱即使对于资产阶级也未必能真正实行,但是它毕竟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次伟大的斗争,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二、赞美真诚友谊 莎士比亚早期喜剧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赞美人与人之间真诚无私的友谊。莎士比亚对于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争斗,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深痛恶绝,他赞美友谊就是强调人类心灵的沟通、相互谅解,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和谐关系。

  《无事生非》中的亲王唐·彼德罗热情地帮助他的朋友克劳狄奥和培尼狄克获得爱情幸福,由于他的机智,使活泼尖刻的贝特丽丝和狂放高傲的培尼狄克偷偷地抛却了顾全面子的矜持而为对方的爱情俘虏。《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丝与希罗、《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与西莉娅,她们之间的友谊不仅忠诚、深厚,而且她们都能为朋友挺身而出,或执仗正义,或排忧解难。特别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巴散尼奥去求亲,慷慨解囊,重金资助,而不惜冒身遭夏洛克报复的危险,在夏洛克的屠刀面前,他面无惧色,毫无悔意,甘愿为朋友献身,具有古罗马的侠义心肠。

  当然,莎士比亚笔下的友谊只是作者的一种理想,虽然这种资产阶级的友谊所体现的人道精神在当时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莎士比亚是以真诚的愿望来表现它的,他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实现人文主义理想的一种标志。随着他对社会现实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种理想实现的乐观情绪也开始泯灭,在第二时期创作的悲剧中,虽然他仍然执着地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但他不得不描写这种关系的破坏,汉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等的悲剧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的和谐关系在残酷无情、不讲信义的现实面前遭到彻底失败。

  三,提倡妇女解放 在一千多年漫长的中世纪黑夜,人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扭曲,尤其是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即使是上层妇女,她们也处于男人附庸的地位。莎士比亚认为,妇女也是人,她们应该获得人应该获得的一切权利,她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应获得与男人一样的平等地位。莎士比亚还认为,妇女的才能并不比男人低,她们同样有胆有识,甚至超过那些靠权位财产庸碌无为的男人。

  几乎所有的莎士比亚喜剧,都是以女性占中心位置,莎士比亚喜剧的光彩实际上是女性的光彩。无论是赫米娅、安痕裴琪、贝特丽丝、罗瑟琳,薇奥拉,还是妇女形象中的出类拔萃者鲍细霞,她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幸福,并表现出机智勇敢,自尊自爱的可贵品质。赫米娅、安痕裴琪勇敢倔强,与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坚决抗争,去争取自身的幸福;贝特丽丝泼辣刚直,头脑清醒,不愿在男人面前“低头服小”,并在捍卫其堂妹人格的斗争中表现出非凡的胆力;罗瑟琳、薇奥拉、鲍细霞都女扮男装,活跃在社会上,特别是鲍细霞,她淳朴活泼,富于同情,她不仅自己争取到了爱情幸福,而且敢于干预社会和法律,向封建社会挑战,以智慧和计谋战胜了凶残狠毒的夏洛克。与鲍细霞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相比,安东尼奥、巴散尼奥、公爵等男子汉显得束手无策、相形见绌。鲍细霞是莎士比亚喜剧中妇女形象的最高典型。

  四、描绘理想社会 莎士比亚在他的喜剧中直接描绘了人文主义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虽然还缺乏具体的政治内容,但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以此与丑恶的社会现实对比,因此具有一定的批判力量。

  在《皆大欢喜》中,作者描绘了具有英国大自然特色的森林,在现实社会中遭到邪恶势力迫害的有德行的人都聚集到这里,在善良的公爵的周围簇居着许多“自甘流放”的向往真诚的人们,奥兰多、罗瑟琳在患难之中也投奔这个“圣地”。在那里,人们“像在黄金时代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彼此相亲相爱,“没有充满猜忌的宫廷的风险”,没有虚伪欺骗,见利忘义。《威尼斯商人》中有两个交替出现的场景:威尼斯和贝尔蒙脱,贝尔蒙脱实际上是莎士比亚的理想社会,它充满着阳光和宁静,没有不法商贾的铜臭气,没有丧失人性的残酷和贪欲,与威尼斯的夏洛克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鼓吹“人类之爱” “爱” 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出发点,是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的中心内容。莎士比亚的喜剧直接歌颂爱,他的悲剧也以爱为出发点,几乎莎剧中的一切难题都可以用爱去解释。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对他的爱的理想充满乐观情绪,但他并不回避现实社会中在爱和善的对立面还存在着一股邪恶势力,这股势力时时在破坏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莎士比亚的喜剧在歌颂爱的同时又揭露邪恶者。

  《无事生非》中的唐·约翰和波拉契奥,专事造谣生非,阴谋破坏;《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贪欲和嫉妒使他丧失人性,竟欲以屠刀置人于死地,并且毫无宽容怜悯之心,成为一个“恶魔”。莎士比亚认为,对于邪恶不仁的现象,应用爱的力量去消弭。他的喜剧证明,正义可以战胜邪恶,人类之爱一定能普遍实施,邪恶者在爱的感召下,有可能弃恶从善,重新做人。《皆大欢喜》中的弗莱德里克、奥利佛篡夺权位,残害手足。但弗莱德里克在军队攻打隐居在森林里的公爵途中,经过一位修道士的开导,终于悔过,决定放弃非份之位,痛改前非。奥列佛则在生命危急之时,他的弟弟奥兰多不念旧仇,舍身相救,致使奥列佛幡然悔悟,哥俩和好。即使对于顽固作恶的,莎士比亚也不放弃爱的感化。《威尼斯商人》中“法庭”一场,公爵等用人道慈善劝诫夏洛克放弃残忍的复仇计划,但是夏洛克执迷不悟,最后鲍细霞用巧计挫败了夏洛克的阴谋,但最后的判决仍从人道主义爱的原则出发,予以从宽发落,保留了夏洛克的一部分财产,并要他皈依基督教。在莎士比亚看来,基督正是爱和善的化身。

  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种进步的思想,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它毕竟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没有能从阶级斗争的高度去认识社会现象,例如莎士比亚以“人类之爱”作为最高的社会理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应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不能简单地用“虚伪性”、“不真实”等结论去否定它的历史进步意义,相反,甚至我们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伟大就是在于在扼杀人性的封建社会里,他发现了人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