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管晏列传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史记.管晏列传文言文翻译如下:

管仲名叫夷吾,颍上人。少年的时候,他常和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管仲贤良。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鲍叔却始终大方厚道地待他,从不提起这类事。后来鲍叔牙去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则去侍奉了齐国的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则成了阶下囚。鲍叔于是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管仲得到齐桓公的重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为他的辅佐而称霸诸侯,曾经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的秩序,这些都是管仲的谋略啊。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取利时总是多分给自己,鲍叔却不认为我贪婪,他是知道我家境贫困啊。我曾经为鲍叔出谋划策,反而弄得他更加穷困,鲍叔却不认为我愚蠢,他是知道时机有有利与不利之分啊。

我曾经三次入仕,三次都被君王驱逐,鲍叔却不认为我不成器,他是知道我没有赶上好的时机啊。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都当了逃兵,鲍叔却不认为我是懦夫,他是知道我有年迈的老母啊。

公子纠失败以后,召忽为他自杀,我则被囚禁,蒙受耻辱,鲍叔却不认为我没有廉耻之心,他是知道我不会因为没有坚守小的节操而感到羞耻,而是以功名不能显扬天下为耻辱啊。生我的人是父母,懂得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既已举荐了管仲,自己甘愿位处管仲之下。他的子孙终生都享有齐国的傣禄、封邑的就有十多代,并且常常是很有名望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常常称赞鲍叔能够知人。

管仲既已执政做了齐相,就凭着齐国这个在东海之滨的小小国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开始了他的富国强兵之路。他与百姓们同爱好、同憎恶,所以他说:“粮仓充实了,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老百姓才能懂得荣辱;

君王能以身作则地遵守法度,内外亲戚才能团结无异心。”“礼、义、廉、耻不能彰明,国家就要灭亡。”“颁布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要让它顺应民心。”所以管仲的主张简单而易于推行。百姓所需要的东西,就爽快地给予他们;百姓不需要的东西,就顺应民意而舍弃。

管仲为政,最善于把祸害转变为福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非常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各方面的利害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蔡国改嫁了他的夫人少姬,于是南下袭击蔡国,管仲却趁这个机会征讨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想北伐山戎,而管仲趁这个机会要求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在柯地的盟会上,桓公想要背弃和曹沫订下的归还所占鲁国土地的盟约,管仲却趁这个机会树立信用而履行它,诸侯因此归服齐国。所以说:“认识到给予就是索取,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啊。”

管仲的富有可以和公室相比,有三归高台,有反坫,但齐国人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还照旧遵行他的政令,常比其他诸侯都强大。

在管仲去世一百多年后,齐国又有了晏子。晏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他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凭借节俭朴素和果断干练的办事作风而被齐国人尊崇。他担任了齐国相国之后,吃饭没有两样肉菜,姬妾不穿绸缎。

他在朝廷上的时候,齐君只要有话问到他,他就会非常严肃郑重地回答;如果没问他什么,他就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国君治理有方、为政清明的时候,他就照着国君的命令办事;国君治理无方、为政昏乱的时候,他就衡量国君的命令是否恰当,然后才决定是否去履行。因此他连续三朝都名扬于诸侯。

越石父很贤明,却被囚禁了。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晏子就解下车子左边的马把他赎了出来,用车子载着他一同回到府里。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进入了内室,许久不出来。越石父见此情形,便请求绝交。

晏子听了十分吃惊,他整理衣冠,出来向越石父道歉说:“晏婴虽然不仁德,但毕竟把你从危难中解救了出来,为什么您这么快就要同我绝交呢?”越石父说:“你这样说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遭受委屈,而被了解自己的人所信任亲近。

当我被囚禁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明白我的为人,把我赎了出来,那就是知己了;既然在知己面前得不到礼遇,那我实在是不如仍旧被绳子捆着的好。”晏子于是请他入相府并把他待为上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