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世俗伦理的区别?

我的意思,首先我们生活在世俗世界,那么,我们的制度设计,就要按照世俗世界的规律去设计,这样才合理。如果你去按照某个信仰或追求去设计社会制度,这一定就会违背基本人类社会规律。世俗世界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普世价值!人的生命,尊严,衣食住行,说话的权利,婚姻性爱的权利,以及等等基于人的生理衍生出来的各种人权。这才是设计合理社会制度的基础。基于这,设计出的社会制度才最科学。那啥,什么伟大理想设计出来的制度,最终会变成扼杀人性的野蛮宗教。

所谓世俗伦理,现代应该主要是指社会行为规范或道德标准,即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从朴素的原始人际关系发展为人伦,乃至成为一种文明标志的伦理,其发展过程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原始人类最初通过对超自然力的信仰而形成的原始宗教,对伦理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信仰,主要是指对某种宗教、哲学或思想体系的崇信和遵从。这种作为信仰的目标,应该是具有对宇宙万物的规律、法则、道理的终极解释,可自我诠释;而且这种解释是无法以个人有限人生的经历和视野来全面证明的(当然也无法证伪);也就是说,人主要靠主观的“信”来接受它,并以其指导人生,并对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社会上有共同信仰的人群,在长期的历史中衍生出带有其特色的世俗伦理,共同的信仰是世俗伦理的重要来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仰乃伦理之根!
虽然说广义的信仰包含宗教以外的东西,但实际上,基本上只有宗教才具有承载信仰的完整要素,具有其他的哲学、主义所不具备强大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以下原因:
1、成熟的宗教是完整的、稳定的,它经过无数前人的精神实践而调适,与人们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社会伦理、公序良俗具有最佳的适应性。而且,成熟宗教通常具有传承有序的海量文献,具有可以推导的教义系统,可确保它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妄加利用、任意解释来惑众。
2、宗教承认超自然力,并且具有与行为挂钩的终极奖惩系统(或曰因果、或曰审判),而这是促使人们产生敬畏心理的根源。如果精神思想上没有一种被承认的行为奖惩系统存在,则人可无所畏惧、肆意妄为,可以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心理上似乎获得了无限制的自由。然而,自由和信仰在一定程度上的对立其实是有益的,特别是对人群整体的存在而言是急需制衡的。这种制衡是人类形成群居文明的基石,无限制的自由主义是败坏伦理道德的根源。
3、宗教对信众规定了比较明确、具体的行为规范。这种具体性也就是现实的可操作性,虽然不同于法律制度,但也具有现实的行为约束效力,换句话说,就是还有一层行为底线在。
4、宗教倡导丰富的礼仪、仪制仪轨,这些礼仪的根本精髓就在于“诚”与“敬”。信众长期在这样的氛围中熏陶,有助于摆脱低级趣味,有助于通过行为反作用于心理,升华精神境界。经过长期熏陶,“诚”与“敬”不再局限于对待神明,而是成为行为习惯、心理惯性而延伸为以“诚”和“敬”对待长辈、亲友乃至于他人、陌生人。也就是说,礼仪最终造就了人的素质的提升,这其实和中国孔子、荀子倡导礼乐教化也是一致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17
区别
信仰:是主观上感性的主张。
伦理:是一种理性的客观的定论、准则。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极度信任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信仰成为一个议题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云:“未经审视的生命不值得活。”即为佳例。
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
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要以耐心说服诱导的精神,争取官兵和人民的信仰,团结他们在革命主义与政纲的领导下而坚决奋斗。”
巴金 《小人、大人、长官》:“对长官的信仰由来已久。多少人把希望寄托在 包青天 的身上,创造出种种离奇的传说。”

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