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声 人物简介

如题所述

一、鼹鼠:象征意义上,鼹鼠可看做一个成人期待视野中的乖孩子,谨慎本分,心地善良,但需要通过进入社会结识良师益友,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社会习俗和规则,掌握生存和享受生活的必要知识,从而健康地成长起来。

二、河鼠:河鼠,他可以被看作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思想和人格都相对成熟的益友,对人真诚友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他一方面非常务实,精明能干,具有丰富的生活常识及为人处世的道理,无论是水上的营生(游泳、划船、熟知季节变化等)还是一应家务操持(烹制美食,家常膳食,居家度日等)无所不能,在象征意义上具有家庭中母亲的角色因素。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有诗人气质的人或者说就是一个诗人,时常写些诗句抒发所思所感(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作者本人的影子)。当然,这个具备理想人格的河鼠也有精神迷茫,灵魂出窍的时候。在一个季节转换,迁徙性动物纷纷离别河岸地区的时节,河鼠遇见一个来自海外的海老鼠。

在听了海外来客讲述的远游经历和迷人的海外风光之后,河鼠黯然神伤,失魂落魄,陷入了短暂的精神危机之中。好友鼹鼠及时地阻止了河鼠梦游般的离家出走。

三、蛤蟆:从象征意义看,蛤蟆代表着一种顽童(坏小子)的人格形象。他追求刺激,追求新奇,追求生命乐趣的彻底张扬,具体表现为“喜新厌旧”式的追新求异。在人格特征方面,蛤蟆不仅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小智若愚”,自负好胜,喜欢吹牛;而且还有些像《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是性情中人,率直纯真。

作为顽童,蛤蟆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特征,而且虚荣心和好胜心非常突出,喜欢听赞扬话,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是“英俊、成功、人见人爱的蛤蟆”)。用心理分析话语来说,这个“坏小子”蛤蟆代表着原发的“伊底”能量,既有旺盛的创造力,更具有强烈的破坏性。

四、狗獾:狗獾则象征着“超自我”的人格倾向。他是河岸地区的权威人物,同时又是超然在上的神秘人物。在四个动物主人公当中,狗獾的辈分是最高的,因为他是蛤蟆已故父亲的生前至交,说他是几个动物的父辈毫不为过。

他是严厉的,又是慈祥的。事实上,他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每每在关键时刻体现出来:在鼹鼠和河鼠被困于大雪纷飞的野森林中的危急时刻;在蛤蟆陷入无法自拔的疯狂行动而必须及时对他采取“挽救”措施的重要时刻;在夺回被黄鼠狼们霸占的蛤蟆府邸的惊险时刻……等等,概莫能外。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柳林风声》的具体创作缘由,一般认为始于格雷厄姆晚间在床头给儿子讲故事的经历,尤其是关于蛤蟆历险的故事。事实上,从1904年5月开始,格雷厄姆总会在夜晚入睡前给年仅4岁、昵称“耗子”的儿子讲故事。

在最初的讲述中,除了蛤蟆、鼹鼠和河鼠等动物外,还有长颈鹿这样的庞然大物,但由于这样的大型动物不太适合进入柳林河岸的动物世界,所以后来被舍弃了。1907年5月,儿子阿拉斯泰尔按计划要跟随家庭女教师外出度假。

但他却不愿意离开,因为他要继续听爸爸讲故事,于是格雷厄姆答应用写信的方式给儿子继续讲下去。他没有爽约,连续几个月按时将故事写下来寄到儿子那里,由女教师读给儿子听。这些写在书信里的故事自然成为了《柳林风声》的组成部分。

此外,1903年11月,格雷厄姆在英格兰银行连续3次遭到一个思想激进、行为怪异之人的持枪恐吓甚至开枪射击,批评家认为这一事件可能也被构思在了故事中:蛤蟆试图探明自己被强占的府邸时,站岗放哨的貂鼠用枪对着他“砰”地放了一枪。

《柳林风声》:爱一个人,最该有的正确姿态

人与人的相逢,都只不过是偶然间的擦肩而过,即使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多也只不过是有着几十年的缘分。因此,爱得再深也不要留有牵绊。施恩的,要像云朵一样潇洒,接受爱的,要想湖水一样沉静。

而那牧神,当就如天空里的云朵了。他吹奏出的笛音是那么样如梦如幻,让万籁俱寂,让大地陶醉,让人的心田为之颤抖,召唤着河鼠与鼹鼠去带回那水獭娃娃。

可是,他带给众人的美妙享受,他作为神灵施恩大众的无上光荣,他却选择了让一切众生遗忘;在灿烂的阳光下,在一阵忽忽悠悠的微风中,他飘然而去,让刚刚发生的一切成为河鼠们永远回忆不起的梦境,永永远远地不让他那令人敬畏的印象滞留在大家的心头。比一切的阿弥陀佛都要来得无私从容。

爱是春风,爱是温柔的手,有时候,它也是牢笼,是利刃;会让承受者的欢乐蒙上沉重的阴影,甚至会损害他们的后半生。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三观不正,《柳林风声》的作者格雷厄姆在小说中虽然点明了如此高妙的真理,可是这话在他身上却一语成谶,他悲惨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就是为爱所伤。

我们看他是多么爱他的儿子,因为家里人不小心弄坏了他儿子喜爱的一个玩具,他就因此而编一个以那个玩具为主角的故事给他儿子听,让河鼠这一玩具形象成为他儿子生命里的永恒,并且夜以继日一发不可收拾地讲这个故事给他儿子听。

即使是因为他跟自己老婆分居,儿子被迫生活在自己老婆身边,他也不忘讲完那个故事。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将故事写在纸上,邮寄给过去,让儿子读,让大家读给他儿子听。

可是这份爱,后来却成了他儿子一生的牵绊。因为爱,就意味着希望,格雷厄姆和她的夫人慢慢地都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在了他们身体本来就弱的儿子身上,希望他将来成为大作家,功成名就。他们的儿子从小就背负着这份沉重的爱,内心里还丝毫不敢辜负。

可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也有报废的一天。

噩耗传来,他们的儿子在他21岁的时候,选择了自杀,即使那个时候他已经考上了名牌大学,可是父母的期望是那么高那么远,父母给出的爱是那么伟大而光荣,自感渺小的他,越来越绝望,只好用自杀来解脱自己痛苦的人生。

设想一下,格雷厄姆如果保持着讲故事时的温暖,一以贯之,让儿子不要纠结于他给出的爱,只要儿子健康成长就足够,他的人生又怎会以悲剧收尾。

这也就是人性的弱点吧,说到容易做到难,我们也就不要责怪格雷厄姆吧。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慢慢修行,提高自己的修为,也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林风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