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去世了,要陪葬是什么意思,怎么个陪葬法。

如题所述

  这是很残忍的事情,有的是死去皇上的妻妾、侍仆被随同埋葬。殉葬又称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9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和哪个朝代。
夏商的时候,都是有人殉的制度的,周代也有部分,就是直接用人殉葬,这是一种制度化的形势,用来殉葬的一般是战俘以及一些生前服侍的人。是直接杀掉,按照要求以及身份的不同,埋入墓中。当然你说的是皇帝,如果是指秦始皇以后的,那么这一条可以不看。
到周代以后,用活人殉葬的制度开始废弃,有了以俑代替活人殉葬的。最著名的应该是秦始皇的兵马俑。但这个废弃,并不彻底,在很多情况下,也会出现殉葬的情况。
不过在此时的殉葬并非制度化的,殉葬的对象一般也仅仅只限于皇帝的妃子。出现殉葬的情况一般都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比如皇帝快去世的时候,为了防止妃子对未来的继承人进行干涉,有时会指明妃子殉葬。另外明代殉葬的妃子也很多,很多皇帝死后都有妃子殉葬。这种殉葬方式多是皇帝快死的时候指定,为了某些目的让妃子殉葬,妃子多在皇帝死后,自愿或者被逼自尽。
另外一种就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比如努尔哈赤死后,为了争权,其妃子数人被逼殉葬,这种情况并非皇帝死前安排,但死后身边人为了争夺权力,并进一步将对手赶尽杀绝,用上了逼迫对手自尽,然后殉葬的方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15
这个各个朝代的方式不太一样,在早期奴隶制社会里帝王死了殉葬品有帝王的宾妃、宠爱的亲信还有奴隶,动物有马匹等等,其他器物都是死者活着的时候喜爱的物品还有就是等级所确定的陪葬品等,在先秦时期用人殉葬这一陋习被摒弃改用陶勇这些假人作为殉葬品,不过车马等一些活物仍然被殉葬,生前所用器物和能够体现帝王生前仪仗尊荣的各种器具和一些金银珠宝等物。殉葬制度主要是一种原始思想所体现在现实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因为古代人们认为人死了只是在这个世界的“结束”,而不是不是全部结束他会在“另一个世界”重生,所以给他殉葬等到他在那个世界重生时还会过着非常奢靡的生活,所以考古发现殉葬品几乎都是帝王生前所使用的器具、用品、马匹、车辆等等还包括许多金银珠宝,这些足以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尽享人生!
第3个回答  2016-01-15
中国的殉葬制度
用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中国的殉葬制度,就考古发现,最早始于殷商时期。
商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一切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奴隶主贵族死后,都用奴隶为之殉葬,以供其死后奴役驱使。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奴隶主墓葬中,一般都有几个、几十个人殉葬,有的大墓中,有二、三百人殉葬。有的骨架旁放著刀剑,是武士奴隶;有的骨架旁摆著车马,是驾车奴隶;有的骨架残存有狗骨,是养狗奴隶;有的骨架旁没有头骨,头骨在另一边,是被杀后殉葬的奴隶;有的骨架上手骨还被反绑在背后,并有明显的挣扎痕迹,是被活埋殉葬的奴隶。
商以后,周、春秋、战国、秦朝皆有殉葬习俗,《墨子·节葬》篇说:「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西京杂记》载:「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余,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唯一男子应是幽王,百余女子应是殉葬的宫婢、妃妾。
秦国用活人殉葬始于秦武公,《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卒,葬雍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用人殉葬的数目更大,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十九年,缪(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陕西凤翔发掘秦景公墓,发现有一百多个殉葬的奴隶。
秦国是在公元前三八四年废除人殉制度的,《史记·秦本纪》说:「献公元年,止从死。」但实际并非如此,秦始皇死后,为之殉葬者人数之多,为历史所罕见 。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死,秦二世下诏令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后宫嫔妃未生子女者一律殉葬,故从死者甚众。《史记·秦本纪》还说:「葬既下,或言工匠为机,臧(按指奴隶)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为了担心这些工匠泄漏墓中的机密,便将他们置于死地,估计秦始皇墓中为之殉葬者将以万计。
汉、唐两朝皇陵的重要特点不是以人殉葬而是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让皇亲国戚和达官显宦死后陪葬皇陵。
宋代开始,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边疆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均有人殉的传统,促使中原人殉再度兴起。宫人殉葬,到明、清两代又开始实行,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称:「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宗、宣宗皆然。」明成祖朱棣崩逝,当时殉葬者共三十余人,据《李朝实录》载:「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明宣宗死时,仍有十个妃嫔殉葬,当时有一个名叫郭爱的宫女,入宫不足一月,宣宗死,当她被告知列入殉葬之人后,悲愤填膺,写绝命诗云: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
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
失吾亲而归兮,惭余之不孝也;
心凄凄而不能己兮,是则可悼也。
明朝周王朱有炖死,明英宗指示说:「王在日,尝奏身后务从俭约,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可惜英宗的指示未到,王妃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等七人已从死殉葬。明英宗是反对以人殉葬的,他临终时遗命:「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同时他对从殉的宫人追赐封号,其册文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微称,以彰节行。」英宗给为周王朱有炖殉葬的妃子封号是「贞烈」,夫人的封号是「贞顺」,表彰她们忠贞、刚烈、顺从的美德。自英宗开始,明朝就再没有以人殉葬了。
2 中国的殉葬制度
《中国古代殉葬考》说:「清世祖卒,犹命后宫三十名殉葬。」其实满清未入关定鼎中原以前,已有人殉之例,清太祖努尔哈赤死时,就以大妃(多尔衮之母)和二庶妃殉葬。王先谦《顺治东华录》载:「天命十一年八月庚戌未刻上崩……先是孝慈皇后崩后,立乌喇国贝勒满太女为大妃。辛亥辰刻大妃以身殉焉,年三十有七,遂同时殓……又有二妃殉焉。」谈迁《北游录》说:「昭陵(应是福陵)之殂,故事殉葬。摄政王母宜从而不欲也。 宗室大臣勒令自尽。后修实录,刚林书云:自愿从死。」可见大妃之殉是被迫的。
天聪三年八月,《天聪东华录》记录著一个预定要殉葬的奴隶逃跑未遂而被杀的事:「雅荪出微贱,因叶赫兵临兀扎鲁城时,有大功,太祖擢为大臣,宠任独优,尝以殉葬自矢。后太祖崩,不殉葬且轻慢丧礼,至是复欲逃,故杀之。」
《顺治东华录》记载有清太宗皇太极死后用男奴殉葬之事:「崇德八年
第4个回答  2016-01-15
太监侍女,还有一些妃子都要殉葬的。是为了去阴间伺候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