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症简介

如题所述

痿证是一种中医病证,主要表现为肢体筋脉迟缓,手足无力,长期发展可能导致肌肉萎缩,以下肢行走困难常见。早在2000年前,《黄帝内经》就已对痿证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肺热叶焦”为基本病机和“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将其分为五痿,认为与肺、胃、肝、肾四脏密切相关。中医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方药和经验。


在西医中,中医所论的痿症与肌肉疾病相类比,包括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疾病等多种疾病。例如,重症肌无力在1672年由Thomas Williks首次描述,肌营养不良症的典型特征则由杜兴氏在1868年提出。随着医学进步,现代医学虽然对痿症的认识相对较晚,但对病因病理的理解更为深入,尽管治疗上仍有不足,但科技的发展无疑为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更清晰的视角。


中医在痿症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在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上有丰富的积累。鉴于西医在肌肉性疾病治疗上的局限,中医中药在预防和治疗上通常被推荐,这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然而,现代医学仍在不断发展,对痿症的理解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进步中。


扩展资料

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