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离世没有获得诺奖的科学家:
一、埃德温·哈勃
哈勃利用一种被称为“造父变星”的性质奇特的恒星的变化行为,确定了“仙女星云”的距离,证明它位于银河系之外,是一个类似于银河系的星系。这个划时代的发现开辟了星系天文学这门学科,也改变了主流科学界对宇宙的看法,其丰功伟绩堪比哥白尼的日心说。
他还测量出几十个银河系外的星系的距离,证明它们的距离与它们逃跑的速度成正比,从而证明宇宙在膨胀——尽管他自己并不相信这个重要推论,但反正爱因斯坦等人是信了。
作为一个喜爱吹牛的人,哈勃肯定希望自己的这些实打实的巨大成就被后世铭记,于是他追求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并没有天文奖,但既然哈勃的巨大成就可以让爱因斯坦跨越大西洋然后翻山越岭来到西海岸的威尔逊山上与他一起看星星,那当然意味着他的成果在物理学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能够得到诺奖,哈勃甚至多次在报纸上登广告宣传自己。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物理学界与天文学界的一些大佬开始推荐他,到1953年,外界盛传那一届评委已经一致同意将那年的物理诺奖发给哈勃。不幸的是,哈勃于这一年的9月28日因为脑血栓发作而突然去世,享年63岁,距离公布得奖者的10月初就几天了。
二、克莱德·科万
为了解释贝塔衰变过程中能量不守恒的奇怪现象,天才泡利提出:贝塔衰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种质量非常小、与物质相互作用非常弱的粒子。这个粒子后来被命名为“中微子”,此后天才费米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新的理论。
从上世纪30年代中微子这个概念被提出,物理学家一直在搜寻中微子,但都无功而返。直到1956年,科万和他的同事莱因斯首次探测到了核反应堆里产生的中微子,他们立即给泡利报告了这个消息。
1995年,这个划时代的成果获诺贝尔物理学奖。77岁的莱茵斯得奖了,而科万没有获奖,因为他在1974年就去世了,当时还不到55岁。莱茵斯在获奖之后不到3年,也去世了,享年80岁。
而只活了58岁的泡利与只活了53岁的费米,倒是分别在45岁时与37岁时早早获得了诺奖。这意味着,想在不够长寿的情况下得到诺奖,那得是天才,而且非常幸运:钱德拉塞卡也是一个天才,但他却足足等了半个世纪才得奖。
三、户冢洋二
在日本物理学界,有一个师生三代四人得到诺奖的团体:朝永振一郎获得1965年的物理诺奖,朝永的学生小柴昌俊获得2002年的物理诺奖,朝永的另一位学生南部阳一郎获得2008年物理诺奖;小柴的学生梶田隆章获得2015年的物理诺奖。
小柴有两个得意门生,一个是梶田隆章,另一个是户冢洋二。他曾经说过,自己的学生中有2人可以获得诺奖,显然指的是户冢与梶田。户冢更是被认为是小柴最杰出的学生。
户冢与梶田都担任过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所长,户冢本人还担任超级神冈探测器的负责人。小柴本人获得了2002年的物理诺奖。
师生三人在2002年共同获得潘诺夫斯基奖,因为小柴领导的神冈探测器在1987年探测到大麦哲伦云星系中的超新星发出的中微子,而梶田与户冢领导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团队于1998年确定了大气中微子“振荡”现象。户冢与梶田领导的观测大气中微子振荡的团队也被称为“户冢-梶田团队”。
2007年,户冢与阿瑟·麦克唐纳共同获得富兰克林奖章,麦克唐纳带领的团队找到了太阳中微子理论与实验不符合的原因,从而证明太阳中微子振荡理论。
户冢、梶田、麦克阿瑟这三驾马车共同获奖是迟早的事了。遗憾的是,2015年的物理诺奖给了梶田与麦克阿瑟,却没有给户冢。因为他于2008年因为大肠癌去世了,享年65岁。
诺贝尔奖首次颁给逝者
2011年诺贝尔奖10月3日开始揭晓,然而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宣布授予美国、卢森堡和加拿大的三位科学家后却惊爆乌龙:获奖的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已于9月30日因病逝世,而诺贝尔奖通常并不授予已故人士。
据加拿大《国家邮报》报道,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稍后出面澄清说,委员会此前并不知道斯坦曼已经逝世,但委员会“不会改变选择”。这意味着斯坦曼仍是本年度的诺奖获得者,但他本人却永远不能亲眼见证这属于自己的辉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