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攻击性行为频繁,不会用语言攻击,使用的是肢体攻击,从工具性的攻击到敌意性的攻击,具有目的性,非常明确。遇到儿童有攻击性的行为,一定要及时的制止,把儿童带离有攻击性发生的环境,给儿童做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让儿童养成活泼开朗的个性。


特点:攻击性频繁,有专门的对象,经常使用肢体攻击,破坏力很强

学前儿童有叛逆期,这个时期在读幼儿园时,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行为特点分为,频繁性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只是偶尔有攻击性行为,可以理解为是防卫别人的侵犯,长期都是攻击性行为,就可以判断为本身就具备攻击性行为。学前儿童具有攻击性行为,有专门的对象,比如男生欺负女生,女生欺负女生,每个班级总有那么一两个特立独行的。喜欢用肢体进行攻击,破坏能力非常强,班级里经常有小朋友被这些攻击性行为的小孩所欺负。

应对措施

当看到学前儿童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制止,把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带离这个环境。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老师,都要及时的制止孩子的行为,并且指出他这个行为是错误的,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要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让孩子尤其是性格孤僻的学前儿童,融入大家的集体生活中来,这样才能一点点改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鼓励和培养学前儿童,养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多和心态好,阳光,团结友爱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要及时找到儿童家长,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改掉孩子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应该是持续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样才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益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1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侵犯性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如果从攻击别人的意图出发,则主要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其重要性是考虑侵犯的动机。而在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第2个回答  2021-05-10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幼儿期攻击性行为存在如下特点

1.攻击性行为频繁,目的是抢玩具。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2.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由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4.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出现的次数多。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攻击以后发动报复行为,碰到对方是男性比对方是女性时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顺便一提,用白话说女孩子为什么打架少,因为女孩子语言发育比男生好,嘴好用吵的。)

第3个回答  2020-11-11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攻击性行为容易发怒、缺少同情心,对情感反馈不及时等特点。应对措施有:1、提供宣泄的机会。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发泄愤怒。2、教师给予适当关爱,使之受到关注。给予积极的情感、同情、幽默、关心。3、加强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提高与同伴的沟通能力。4、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家长要提供和谐榜样,做到言谈举止文明,要注意引导孩子。
第4个回答  2020-12-09
一般是肢体攻击,从工具性的攻击到敌意性的攻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及时的制止,做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养成活泼开朗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