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校教学中实施标准化管理

如题所述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新课改的实施,是难以想象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对现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    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下,盛行分数管理,以分为本
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在学校教育中,分数太绝对化了。分数从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为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在分数面前顶礼膜拜,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结果是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以分论英雄。分数主义、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使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会被异化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
2.课程改革形式主义泛滥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学校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保障作用。每个人都必须自觉接受规章制度的制约,但是学校管理不能见章不见人、重章不重人。遗憾的是,目前有不少学校变本加厉地在规章制度上大作文章,把规则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简直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教对象,把领导变成了监工,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依罚治校,违背了人性化管理。这种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本性,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了。管理变成了检查,教师疲于应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改革也是在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
3.学校管理不能权力至上
以权为本,权力至上,权力主义与教育主旨和教育使命是相背离的,也与社会民主管理相背离,权力至上必然会滋生和助长长官意识,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师生的民主参与和学校的学术研究也因此没有了立足之地。学校需要权力,但这种权力只能服务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和文化。从学校管理者来说,管理学校需要的不仅仅是权力而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早有精辟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然而,不少学校的管理最为缺乏的恰恰就是思想,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新理念,只崇尚权力而不崇尚学术的校园里,是难以真正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也是一句空话。
  从以上的分析中,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势在必必行:一方面要坚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不适应课程改革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探索符合课改和素质教育管理的新举措。
    二、构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理念    1.学校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管理
强调教学思想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更换教材,而是教育思想理念的根本转变,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教学管理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远离课改本意,远离素质教育。
(2)新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提高了,我们不能再用僵化的灌输模式来束缚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思想观念为指导,发挥创造性,将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中。
(3)要注意方向性目标与操作性目标的一致、新课程理念和具体管理实践的统一。教学思想管理不能空谈或仅停留在务虚的层面上,要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始终保持思想理念和管理实践的一致性。
2.坚持以人文本
教学管理应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及相关人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参与的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应树立主体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提高的意识,真正成为学校的、教学的、学习的主人。
教学管理的目的不在于管、监、压,而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摒除功利色彩,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3.坚持开放观念
由于新课程实施具有开放性,因此学校教学管理也必然要坚持开放的理念。管理目标要从分数主义、以分论人向全面提高质量、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和课程文化共建转变;管理内容向全过程、全方位开放转变,管理主体从领导权威垄断向多元参与和家、社、校共同参与转变。
4.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谁看不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谁就是在根本上不理解教师的劳动,同样,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真正尝到做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在课改的不断推进中,对教师提出转型要求,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要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新课程的推进完全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学校教研必须以校为本,教研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5.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理念和行为具有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体现课改精神,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经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以及师生关系引入参评内容,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考评的成果,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面对新一轮的课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任务艰巨,涉及诸多方面,我们必须在课改过程中,从学校实际出发,重建符合本校课改的规章制度、适应课改需要和发展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并不断完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5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新课改的实施,是难以想象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对现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    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下,盛行分数管理,以分为本
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在学校教育中,分数太绝对化了。分数从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为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在分数面前顶礼膜拜,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结果是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以分论英雄。分数主义、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使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会被异化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
2.课程改革形式主义泛滥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学校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保障作用。每个人都必须自觉接受规章制度的制约,但是学校管理不能见章不见人、重章不重人。遗憾的是,目前有不少学校变本加厉地在规章制度上大作文章,把规则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简直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教对象,把领导变成了监工,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依罚治校,违背了人性化管理。这种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本性,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了。管理变成了检查,教师疲于应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改革也是在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
3.学校管理不能权力至上
以权为本,权力至上,权力主义与教育主旨和教育使命是相背离的,也与社会民主管理相背离,权力至上必然会滋生和助长长官意识,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师生的民主参与和学校的学术研究也因此没有了立足之地。学校需要权力,但这种权力只能服务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和文化。从学校管理者来说,管理学校需要的不仅仅是权力而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早有精辟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然而,不少学校的管理最为缺乏的恰恰就是思想,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新理念,只崇尚权力而不崇尚学术的校园里,是难以真正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也是一句空话。
从以上的分析中,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势在必必行:一方面要坚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不适应课程改革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探索符合课改和素质教育管理的新举措。
二、构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理念    1.学校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管理
强调教学思想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更换教材,而是教育思想理念的根本转变,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教学管理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远离课改本意,远离素质教育。
(2)新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提高了,我们不能再用僵化的灌输模式来束缚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思想观念为指导,发挥创造性,将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中。
(3)要注意方向性目标与操作性目标的一致、新课程理念和具体管理实践的统一。教学思想管理不能空谈或仅停留在务虚的层面上,要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始终保持思想理念和管理实践的一致性。
2.坚持以人文本
教学管理应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及相关人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参与的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应树立主体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提高的意识,真正成为学校的、教学的、学习的主人。
教学管理的目的不在于管、监、压,而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摒除功利色彩,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3.坚持开放观念
由于新课程实施具有开放性,因此学校教学管理也必然要坚持开放的理念。管理目标要从分数主义、以分论人向全面提高质量、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和课程文化共建转变;管理内容向全过程、全方位开放转变,管理主体从领导权威垄断向多元参与和家、社、校共同参与转变。
4.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谁看不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谁就是在根本上不理解教师的劳动,同样,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真正尝到做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在课改的不断推进中,对教师提出转型要求,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要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新课程的推进完全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学校教研必须以校为本,教研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5.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理念和行为具有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体现课改精神,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经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以及师生关系引入参评内容,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考评的成果,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面对新一轮的课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任务艰巨,涉及诸多方面,我们必须在课改过程中,从学校实际出发,重建符合本校课改的规章制度、适应课改需要和发展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并不断完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