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能认识到孩子学习兴趣与动机的重要性,但如何从小培养呢?

如题所述

对于孩子的学习兴趣来说,很多父母都认识到了重要性,但是,该如何从小培养呢?

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父母认为,要从小多问孩子问题,养成好的提问习惯就会有学习兴趣了;

有的父母认为,要多让孩子提前学知识,别的小朋友不会而自己的孩子能回答,孩子就有自信了,也就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还有的父母认为,要从小多给孩子讲科学故事,让他们对知识发展和未来世界充满向往,也就自然会有学习兴趣了。

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并不全面。

学习是一种本能

学习是人的本能,是每个人天生的能力。因此,只要能够让一个孩子正常健康地发展,他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而出现厌学的孩子,往往和成人的刻意教养有着很大的关联性。

分享案例:爱读报的小孩

小曼今年刚刚3岁,最近她做了一件让全家人开心不已的事情。这一天傍晚,奶奶从报箱拿回报纸,坐在沙发上看报。突然发现小曼爬了过来,也拿起一张报纸,煞有介事地看了起来,这可把奶奶乐坏了。她高兴地招呼家里人来看这场景,还让爸爸给小曼照相留念。全家人的反应让小曼也很开心,从此她越来越喜欢和奶奶一起看报了,除了那些各种各样的图片,她还能认识好几个字了呢!

问题案例:为何不爱学习

后来,小曼的奶奶觉得这样学习不够系统,于是,她开始给小曼买来了小黑板和各种学习工具,要求小曼每天都要学习五个生字。谁知这一来,小曼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每天看见奶奶拿来小黑板就跑,学习兴趣也荡然无存了。

虽然学习是一种本能,但是如果你要求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时,很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其实孩子与生俱来就拥有学习的本领,这是他们在世界上生存的基础保障。但是,现在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念头特别强烈,以至于对孩子的学习过分干涉,甚至是强制性地逼迫,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抵抗情绪,原有的学习兴趣也逐渐消失。可以不客气地说,家长不正当的教育方式是很多孩子厌学的原因。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呢?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模仿你。我以自己的经历做例子:我爸爸在音乐绘画方面都很有造诣,于是他很希望自己的子女继成衣钵。刚开始,他寄希望于哥哥,教他书法绘画。而哥哥开始也学得有模有样,但是长大一点后,即使爸爸把他关在家里,他也会爬墙跑出去玩。我姐姐也是类似情形,彻底毁掉了爸爸的愿望。到我出生时,爸爸也不管我了,爱学不学。结果,他写文章时我在旁边看,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他唱歌时我在旁边听??就这样,因为他不逼着我学,我最后反倒成了家里最有艺术气息的孩子。

在这里,我特别想对自己是高知分子的爷爷奶奶说一句,因为你们自己知识渊博,往往更希望把知识都教给孩子。如果强迫他们学习,往往会起到反作用,使孩子从爱学习变成厌恶学习,把他们学习的本能扼杀了,学习兴趣也没有了。小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简入手,多奖少罚

除了尊重孩子的学习本能以外,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一点:由简入手,多鼓励,少指责。

分享案例:爱学习的毛毛

从3岁开始,奶奶就教毛毛认字,最简单的人、口、木等。本来只是图个好玩,也没要求毛毛必须学会,但是毛毛却对此表现出了巨大的兴趣,尤其是每次念对一个字被爷爷奶奶表扬时,那张小脸儿别提多带劲了。

一年后,奶奶无意中发现,4岁多的毛毛学会写字了,尽管没人教他,但是他跟着奶奶写的字一笔一画的描,写完后还能读出来:木。后来奶奶给毛毛讲故事,讲到森林时对毛毛说了一句:“森林的‘林’就是两个木字并排放在一起。”令人惊喜的是,毛毛马上拿了画笔,“画”出了一个“林”字来,虽然写得不算工整,但却证明毛毛的学习能力更上了一层。

问题案例:为何打击了学习的兴趣

林林今年6岁,上幼儿园大班,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本来大班老师已经开始教数字,而林林学得也特别好。但是,一段时间后,老师发现林林一看到数字就闹,怎么都不肯学。后来才知道,原来林林的奶奶是个大学教授,认为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于是逼他学数独。而林林在这种难度很高的游戏中屡屡受挫,总被批评,于是,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再也不愿意看到数字了。

为什么说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一定要由简入手,多鼓励少指责呢?因为如果孩子刚开始学习时就感到特别难,那么他就不容易有成就感,学习兴趣也会被打压。其实不光是孩子,也包括成年人,你想要坚持学习一样学问,那么你必然从中获得了掌握知识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要知道,成功是维持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父母,你一定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感觉到我能够成功,我在不断进步,我有很多收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即使对某个方面感兴趣,但如果总是没有收获,没有成功体验,那么他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损失掉了。

在玩中学

有的父母对学习的概念始终停留在教室、课本和作业上,认为只有在那里才能获得知识。其实不然,对于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们来说,在玩耍中更能学到知识,并且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问题案例:为何不愿意上幼儿园

去年兴兴到了入托年龄,正式进入幼儿园小班。为此全家开了一次庆祝会,席间爷爷乐滋滋地把崭新的书包当作礼物送给兴兴。谁料,兴兴不但不高兴,还生气地把书包摔在地上。爷爷连忙捡起来,经过详细询问,才发现原来兴兴一点儿都不想上学:“我最讨厌幼儿园了,要坐到椅子上学数数,不好玩,一点儿都不好玩!”全家人为此苦恼不堪—连幼儿园都不肯上,以后读小学可怎么办呀?!

分享案例:如何学习数字的概念

兴兴的爷爷带着他找到我,希望我帮忙矫正孩子不爱上学的问题。于是,我们跟兴兴一起开始玩芝麻开门的游戏。

我告诉兴兴:我在门里面,你在门外面,你必须喊“芝麻开门”我才能让你进来。他很开心,并且马上学会了这句话。随后,我又告诉他:现在我们换一个更大的门,现在你只说一遍“芝麻开门”是不行的,你得连续说三遍门才能开,懂了吗?兴兴点头,并且像模像样地说了三遍。

你看,现在他已经对数字有了概念,知道什么是三了。在后来多次的游戏中,我又通过类似的方法让兴兴学会了简单的加法,这样的学习对孩子们来说其实很容易。

所以说,父母不能把学习当成一个硬性规定,或者某种固定模式的程序,那样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和厌倦。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知识,可以通过玩的方式教给孩子,我们要学会在玩中学的方法,去保持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成一件随时可做、细水长流的事情。

形成正向心理暗示

问题案例:不爱读书的孩子

晓明是我一个朋友的儿子,今年11岁。他的爸爸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认为读万卷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于是,他总是要求晓明多读书,在给他买书这件事上从来不吝惜金钱。但是,眼看着图书摆满了书架,晓明读过的却不超过5本,而且基本上看两眼就扔一边,继续守着电视、电脑看动画去了。朋友为此很苦恼,向我求助。

分享案例:怎样让孩子爱读书

针对晓明的问题,我教给朋友一个方法:如果晓明犯了错,你不要再罚他写检查或者干家务,而是罚他不准看任何书。朋友愣了:他本来就够不爱看书了,我怎么还能罚他不准看呢?!我说:你相信我,等着瞧瞧就知道了。

刚开始,晓明对这个规则感到兴奋—我本来就不爱看书,这样正好!为此他还特意犯了几次错,以检查他父亲的态度。但是慢慢地,晓明感到疑惑了:老爸为什么不让我看书呢?那些书是不是真的很好看,所以他才这么惩罚我?于是,晓明开始了主动看书,并且发现。一段时间后,晓明竟然对爸爸说:以后犯错,你罚我什么都行,就是别再禁止我看书啦!

什么是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晓明的例子很好地解释了这一切。我的这个方法就是让读书变成一种正向的心理暗示,让晓明觉得:读书很好很宝贵,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一旦他建立了这样的信念,那么,什么力量也无法阻挡他奔向书本。

从更深的角度上说,这种暗示是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是最终目的。回想我小时候,奶奶给了我很多正向的暗示。她总是说:你看奶奶这辈子吃亏就吃亏在没文化上,大字不识一个,睁眼瞎,什么都不懂。你再看人家隔壁的奶奶,认识字,能读书看报,没有不知道的事情。我当时心里就有特别大的危机感,我总是告诫自己:一定要把文化学好,否则我也会成为睁眼瞎。另外,我每次学了字回来,读书或者报纸给奶奶听,她总是笑咪咪地听着,有时还会说,我孙子真行,那么多字都认识。这真的让我发自内心地高兴。你看,奶奶并没有逼我学习,也没有用什么大道理教育我,但是她给我的心理造成了暗示和鼓励,让我特别喜欢学习,主动追求知识。这就是正向暗示的力量。

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

现实中经常有这样的父母:孩子问一些问题,他们有时觉得幼稚可笑,不屑一顾;有时觉得匪夷所思,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他们对待孩子提问题的态度就是置之不理,或者斥责他“别问了,哪儿来那么多问题”。殊不知,这样往往打压了孩子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恰恰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享案例:怎样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在我小的时候,我有一个乐趣,那就是看蚂蚁搬运东西。那时候住在农村,苍蝇很多,我会把苍蝇打死后,看蚂蚁怎样把它拖回洞里的。每当这时,我的奶奶总是慈祥地笑笑,什么也不说,继续忙活她的事情。总之,她从来没有因为觉得脏或浪费时间而阻止过我。而我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有关蚂蚁的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养成了认真观察、专心观察的好习惯,这让我受益终生。

我们说,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小孩子做事情的很多源动力都是好奇心。有时孩子问一些问题,如果爷爷奶奶耐心回答,带他一起去看看去做做,这是特别好的,对其脑力发展和能力培养很有帮助。反之,如果父母说:这个太脏了,那个没意思,别去弄它们了。那么,你会发现,渐渐地,这个孩子就没什么好奇心、观察欲了,对外在世界也不再关心,学习的欲望也可能大大降低。因此,父母们应该谨记:当孩子对某个事物展现出巨大的好奇心时,你尽量不要阻止他。

让爱成为学习的动力

在这里,我想先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而学习?”供父母们思考。如果我们弄清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孩子的学业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学习的基础,因为它决定着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很多父母会告诫孩子:“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有好工作,买不起房子和车!”这种“学习改变命运”的思想曾经深深影响了上一代,甚至是上几代人。但是很可惜,它对当代的青少年已经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因为很多孩子生来家境优越,他们不再感到改变命运的迫切性,所以,父母再用这个理由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显然很难取得成效。

问题案例:生存问题已经很难成为学习的动力

小伟是我的一个学生,今年读初二,成绩很差,经常逃学。他的家人对他很担心,打也打了,骂也骂过,大道理讲了一箩筐,但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后来我问小伟:你为什么要逃学?小伟理直气壮地说:上学不就为了将来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吗?我不用工作也有饭吃。我知道,他指的是父母会养他。我说:但是,等你父母都去世了怎么办呢?小伟的回答更加令我惊讶:简单!我是421家庭的孩子。我的爷爷奶奶有一套房,姥姥姥爷也有一套房,爸妈还有一套房。在北京房子就是钱呀!将来即使我自己住一套,还有两套房出租也能过得很好呀!

作为家长尤其是祖父母们,常常以为孩子们还很小,其实,在信息化的今天,他们很早就已经能够用成人化的现实眼光来看待事物了。于是,当我们用世俗的说法来回答学习动机问题的时候,他们也用很世俗的观点来回应我们。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反省,如何才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不要因为生活的提高而丧失学习的动力。

分享案例:让爱成为学习的动力

几年前,有一次我刚好和一个被学校处分而转学的高二男生座谈,旁边的电视机正在播放奥运赛场上我国网球选手首次夺得女子双打金牌后的颁奖仪式。我们停下谈话,静静地听完国歌。回首的瞬间,我看见他眼中也洋溢着自豪感。于是,我问他:“你对于未来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回答说:“这辈子我只要能有一次机会让国旗也这样因我而飘扬,付出多少努力也心甘情愿。”当时我深受感动。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个男孩是个“坏学生”,但是我相信,如果他能把这份爱国之心变成学习动机,日后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下面,我们首先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学习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从这两个案例的对比中起码能发现一点,那就是爱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北京市的几所重点中学里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中有4.7%的人仍然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强大而学习的。而且,无一例外,怀有这种信念的孩子成绩都很突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中有国家和民族大爱,而这种大爱会让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当然,结合美的教育,每个人的爱是在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你认为大自然很美,才会热爱自然,想要更多地去了解它;你认为家人、朋友、同胞、人类很美,才会懂得爱人,才会想要更多地探求与他们的关系;你认为祖国的山河很美,祖国的人民很美,才会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为了她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从爱的角度来说,一个孩子如果学会爱自己的国家,他就可能会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果他爱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他就可能为家庭和父母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如果他懂得爱自己,那么,他就可能会为自己的未来和发展而读书。

能否激发孩子对祖国、对家庭、对自我的爱,就像一辆汽车能否打得着火。即使你的孩子智力很好,是车中的法拉利,但是发动机点不着火,靠家长前拉后推,一样跑不快。而另外一个孩子可能只是一辆夏利,但是发动机火力十足,那么,请记住:一辆打不着火的法拉利永远也跑不过一辆火力十足的夏利!

所以,作为父母,尤其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时代,并且深深拥有那个时代情怀的老人们,应该想想,如何引导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对祖国的热爱,对自己人生的珍惜,不要错过每一次感人的场面,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爱的力量,这才是他们学习的持久源动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