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 晚清改革,日本称 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庚子事变爆发, 慈禧太后率 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 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 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变法的经济基础:甲午战前,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由于 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洋货大量倾销使中国 自然经济(首先是通商口岸附近)受到冲击,开始解体;
同时土货大量出口,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附庸的地位逐渐形成。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更: 鸦片战争后中国相继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官僚资本主义雏形性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变法后的政治斗争:戊戌变法失败后,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和 八国联军大 举入侵, 慈禧携光绪及若干亲王大臣仓皇西逃,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1月28日重新回到北京,历时共511天,横跨庚子、辛丑年,官方史学美其名日“庚子西狩”。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根基业已动摇。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其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清末新政
慈禧推行的清末新政目的是缓和封建阶级和底层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真心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所以这次改革肯定会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曾经是大清王朝附属国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已经超越了大清王朝。这让所有人都无法接受,也真正认识到大清王朝的封建腐朽落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性质,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全国人民群情激奋再也无法忍受清王朝的弱小。
曾经屹立于民族之巅的清王朝被弱小的日本帝国所打败。这个事实让人无法接受的全国掀起一阵示威游行之风,康有为等人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中国近代史政治舞台。当时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威胁已经焦头烂额,根本没有精力在平定国内的示威游行,他们只能采取缓兵之计,暂时答应维新派的要求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但他们并不是想要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他们只是想挽救清王朝,而不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归根结底是在拯救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维新派是封建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对大清王朝进行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他们所依赖的力量仍然是封建统治阶级,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想要推翻封建统治阶级,这样的革命纲领具有不彻底性。
维新派并没有认识到社会矛盾的本质存在,没有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想要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第一步就是推翻封建统治阶级,绝对不能在让落后腐朽的清王朝祸国殃民。维新派天真的认为他们已经获得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信任和支持,但是这只是慈禧太后为主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缓兵之计。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签完《辛丑条约》卖国条约,安抚好列强后,慈溪代表的保守派成了众矢之的,她们在亲手扑灭了戊戌变法不多年后又自己开始了一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史称清末新政。
扩展资料:
《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清国俨然是各列强砧板上的一块肉。而无力与列强抗争的清政府成了帮列强代管中国的统治工具。
这时的清政府一要满足列强的要求,二要平息国内矛盾、笼络民心,改革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在一群守旧大臣都觉得要变法的情况下,慈禧也只能顺水推舟了。
在慈溪和这群大臣的商讨下,确立了30多项变法新政,涉及教育、军事、经济、法制、政治等生活各个方面。后来还搞出了一个预备立宪,貌似要走民主宪政道路。
软弱的晚清政府让列强争夺中国利益的欲望越来越大,导致清朝国力不断因为割地赔款变得衰微。而且改革依靠的一群地方官员除了关心自己的腰包,对于满清贵族政权貌似也不怎么上心。
而最该作为改革受益方的广大民众却成了为改革牺牲的一批人。所以从上到下,谁都知道要改革,但是在改革中谁都反对改革。最终苟延残喘十年后,清朝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倒下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末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