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甲医院的医生都是博士,真的需要这么高的学历才能治病吗?

如题所述

为什么三甲医院的医生都是博士,真的需要这么高的学历才能治病吗?

现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医院对医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需要很高的悟性来处理手术上的问题。医生工作其实是一种高难度的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很明显,治病跟高学历不成正相关。诊断和治疗一种疾病,如果是按书本、按指导进行,难度没有那么大,本科就足够了。但是,很多疾病,当前的治疗和诊断措施是有限的,举例就是癌症,高学历的医生,更专业化,更接触国际前沿,能学习和采用新技术,有益于患者。

其次,高学历医生,专业和主攻方向更细致,可以在临床中发现更多的医学的诊治问题,可以提供给科学家,或者自己研究,改善疾病的治疗。还有,医学是统计学的学科,一个药物有没有效,单个患者的体验是不够的,需要医生去制订和执行临床试验,只有高学力的人才能胜任这个职位。

很多临床老医师吐槽博士医师不会看病。确实,从英美、香港的医生培养制度,我们知道,作为看病的医生,本科的学历够了,加上2-3的规培的时间,就可以执业了。国内博士医师,我相信经过3年的临床经历也能执业了。因为,疾病的诊治有书本和指南可以遵循。问题是,这些书本和指南的更新,靠的是谁?基本是研究成果。中国遵循的书本和指南,西医,90%是西方国家的更新内容,当然,有中国版的,但是是我们参考人家,后发不一定先制。我们在临床研究这一块,跟国外的距离还是很明显。

为什么学历重要?因为国外人也多,如胃癌,有些病国外就少,如肝癌;我们胃癌可以参考人家的,肝癌就没啥参考了,因为肝癌国外患者少研究投入就少,所以国内的肝癌诊治缓慢。高学历的人在接受任何信息的能力相对要强思考能力也相对比较高这样有利于医学界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11

医生读到博士是为了医学发展的需要,治病救人需要精湛的医术,而医术的发展离不开临床医生和科研学者的孜孜探索,所以医生攻读博士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许多孩子的梦想就是长大了能成为老师、医生、宇航员、科学家……而医生、老师、公务员这些传统的职业也被大多数家长所推崇,收入稳定,社会地位较高。所以医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热门专业,录取分数相对来说要比其他专业高很多,而且学制也比普通本科大学四年多一年。 但是每年仍然有数以万计的学子迈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成为万千医学生的一员,五年过后,他们将会从医学生蜕变为合格的医生,为我国的医疗事业、为守护人们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但是医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于自身身体的探索、对于未知疾病的研究速度,早已超过了医学课本的更新速度,而且临床知识的学习,只靠着书本上的知识而不动手实践的话,相当于纸上谈兵,就像没下过水永远学不会游泳。这就要求医生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本科五年的学习时间,远远不够。



选择从医,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终身学习的道路。本科知识不够用,那就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通常来说,本科还是以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虽然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都会经历一年的临床实习,这期间会有一些实际操作的机会,比如进行一些手术操作,但真正上手操作的时间还是很少的。而读研、读博,也就又多了三到五年的时间,这几年时间,可以练就更精湛的医术,也能为医学医术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这也是很多本科医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了。

医学博士通常具备更多的经验,更深入、更专业的医学知识,更好的操作技术,这对于病人来说是一大福音,许多三甲医院也正是看中了这些优势,所以更愿意招聘高学历的医生。这些医学博士们,不仅能为患者看病治疗,也能帮助医院科研的发展,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两全其美的事儿,何乐不为呢?

对于医生自己来说,读博士虽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毕业后入职,其工资也比没有读研的医生要高一些,而且以后职位对的提升也是和自身的学历息息相关的,读博,是对未来自己的投资,所以很多医生为了职业发展,会选择这样一条路。

总的来说,医学博士的教育投入大,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都相对丰富,这样的人才,自然也就成为了三甲医院招聘时的“香饽饽”了。

第2个回答  2019-10-07
需要,小伙子不学医吧,很多罕见病疑难杂症要知识渊博如海才看得出来,就拿心脏病变来说,同一个病大主任还未器质性永久病变就能看出来,几千块搞定,差一些的有了预兆症状能看出来,小几万性命无忧,再次一等小医院往往可能误诊,七折腾八折腾,很多时候都晚了,小几十万,能苟延残喘十几年但是体力大不如前,最次的乡镇卫生院,你都夹层破裂了他都看不出来,好多人死都是个糊涂鬼,跟主任去县医院已经“领教”过他们本事了,不敢恭维,这玩意要成大师级,没博士的天赋和十几年积淀,成不了,看个头疼脑热当然不需要,不管病人预后死活当然不需要,但是如果你真的对病人负责,需要!
第3个回答  2019-12-22
一方面,学历高,知识面、眼界可能会更广、能力可能也会更高,对病症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救治能力也可能更突出。实践当然重要,但更丰富、更专业的理论支撑绝对能够更高效、更专业地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进步、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三甲医院医生都是博士对医院、病人来说都是好事。另一方面,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由社会、由整个就业趋势、由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高学历人群越来越多等等决定的。比如说,某某医院某某岗位招聘工作人员,只要求本科学历,然而报名者有不少硕士学历,在本科学历求职者没有特别突出能力的情况下,正常情况我相信单位基本上无一例外都会选择硕士。一来二去,门槛自然水涨船高,招硕士都有很多人来竞争,那我为什么还要本科?其实很多工作并不是本科生不能胜任。
第4个回答  2020-06-02
不是非得博士,主要是现在的医学培养环境,就业环境搞歪了。一个技术好的医生需要几方面的东西,一很好的思维逻辑能力,二扎实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三足够的临床实践机会,四较强的学习能力,五统筹决策做决定的决断能力,六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七广泛得临床和科学视野,八个人觉得有时候直觉也是其中之一。
第一个思维逻辑能力比较好,表明分析问题的能力不错,一般来讲高考要考到一本以上,思维逻辑能力才能算不错,当然偏科除外。就这一关使得具有天生思维优势的医学生大部分进了重点医学院,然后大部分继续深造,就业至少市一级医院以上。相对而言,县级医院及以下就差一点。
第二个扎实的系统化的理论基础知识,这个和培养的院校及个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一般来讲,重点的医学院校基础学科比较强,老师们能够比较到位的讲解知识,辅以介绍一些研究前沿,基础学的扎不扎实,会对今后的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影响。比较好的医学院校对毕业要求相对严格,再加上学生的自我要求,所以成品率好一些。
第三个足够的临床学习机会,这个大家都能明白,就是动手机会多实践机会多,但也有些特殊的地方,一个新毕业的学生碰到一个好的上级医生就如同碰到一个好师傅,很重要,不但是能迅速让他培养成熟,对他形成今后的好的医疗习惯也非常重要。国内的医学生临床实习基本被搞废了,有这么几点:一紧张的医患关系,上级医生不敢放手培养,实习医生不太熟练,做的又慢,还可能出一些状况;二一切向前看,拜金主义以及精致的利己主义,上级医生没有必要承担风险浪费自己的时间,去陪养一个很可能今后是路人关系的学生;三医学就业环境使得医学生需要不断的提升学历,大部分学生为了读研读博,放弃了宝贵的临床实习机会,这是个既短视而又现实的问题,说的不好听,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才是从长计议,不提升学历就进不了好一点医院,今后的临床机会也好,学习氛围也好都差很多,牺牲暂时的临床机会是为了占好位置,有利于今后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当然部分推免生不在这个范围。四是培养模式及毕业要求,迫于现实问题,很多医学院校放松了临床实践考核,理论考试过关,临床实践老师高抬贵手,毕业论文写完,OK,准许毕业。归因于国内的医院分级,资源的不匹配,以及医生的就业,晋升,执业模式等,很多医生的临床水平被固化在所在的医院的等级水平范围之内。举个例子,一个相对优秀的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进入了一个县级医院,没有好的上级医生,没有好的设备,也没有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慢慢的就混吃等死的模式了,能提高的就是提升学历学位跳出去,一部分就是去上级医院学习,经常出现一种情况,学习回来的下级医生经常抱怨上级医生甚至主任的方案不妥当或者过时了,原因就是这些上级医生没有自我学习,知识得不到更新,反正位置在那里,能奈我何。
四较强的学习能力,这个主要体现在能够快速的准确的领悟并运用技术的能力。一个新的技术,新的理论,很快就能够熟练掌握,这个一部分和个人悟性有关,一部分和之前的基础有关,现代的医学越来越重视医学的科学研究,比如一个新技术涉及到较多的基础理论,而你这方面比较差,就需要去补,不然理解运用起来就很费力。这里外语水平也很重要,你总不可能总看别人翻译过来的二手资料吧。还有就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个需要基础比较扎实的情况,才能够通过缜密的思考得来。好的人际关系,科室之间不同的技术的沟通和互相学习也很重要。
五统筹决策决断能力,这个至少要到高年资主治医生才能比较好,既是能力又是责任。相同的疾病的患者,不同的个人身体状况,不同的经济负担能力,你必须给他制定一个合理又能被接受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获益最大。当然这里面勾通的能力也很重要,就不展开了。碰到了急危重症的病例,如何取舍决断,如何有步骤的条理清晰的处理问题,这个需要丰富的临床实践才能够比较好的做出决策,当然有人总结了一些,比如哪个最重要哪个先做,哪个最致命那个先处理,哪个能比较好的替代的哪个往后放,重症科的医生经常讲,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因为治疗冲突,必须放弃某个器官,首先放弃的就是肾脏,为啥,因为它是目前替代技术做的最好的一个。还有诸如遇到了多个,批量病患的时候,怎么处理和取舍,也需要丰富的临床判断经验和统筹处理的能力,个人觉得有几个美剧医学剧倒是能反应这个问题,就不多说了。
六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国内这方面走的越来越偏。在唯论文学历职称等方面的影响下,大多数医生的精力主要花费在基础科研上,这个不是不重要,关键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具备好的临床观察能力,一个病患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精神状态,各种和患者相关的体征,体液的异常,都可能代表患者机体内出现了变化,需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及时处理,以前的老医生很重视这块,能够通过患者表现出来的各种异常,包括体液的异常,初步判断问题。当然这里必须具备细心,不怕脏的素质。现在检查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很多替代了原有的临床体检,很多医生只看报告就做出决策,也具有局限性,好的医生必须对这些检查结果具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这些检查只具有普遍性,不具有特殊性,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比,患病前后的对比,治疗前后的对比,相同人群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来判断检查的异常是否是病理性的,或者是需要处理的。
七广泛的临床科学视野,同类疾病的患者,既是相同的又是不同的。比如肿瘤,可以外科,可以内科,可以放疗,可以现在的靶向免疫治疗,甚至基因治疗。哪种治疗具有优势,在综合治疗中哪种治疗先哪种后,都需要医生具有相关的知识,不能自己只会自己那一块,其他的必须了解。当然现在多学科临床讨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这个不是你不需要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的借口。同理,具有其他器官问题的疾病时,如何处理,也是需要广泛得临床视野。一个好的医生不但要知道目前病该怎么治,怎么治疗最好,还要清楚将来这个病可能有哪些新的治疗方法,以便统筹治疗。现在医疗技术更新很快,医生必须具有广泛的科学视野,才能判断哪些可能有突破。
最后,其实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奥妙的体系,医学科学对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还很不到位,需要积极探索。有的时候病患并没有体现出一些异常,但有些医生直觉有问题,也说不出所以然,最后确实出现状况,自己也解释不清。同样的疾病,同样的身体状况,同样的治疗方案,最终一部分过来了,一部分没过来,人体、医学就是这么奥妙,也是这般无奈。
手机啰啰嗦嗦打了这些,其实还有很多没有讲,一家之言,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