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N95口罩”到底靠不靠谱?

如题所述

相信大家跟我一样,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最新进展情况,前些天我也写了一篇关于咱们自主品牌车企生产口罩的文章。那与此同时,现在许多汽车厂商也开始宣传“车载N95口罩”的概念,那么这个“车载口罩”能否成为抗毒利器?今天我就帮大家分析一下“车载口罩”的防毒能力到底如何。

“车载N95口罩”=车企对大家健康的关心

 对于N95这三个字,我觉得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是因为雾霾中的PM2.5才开始了解到的。但随着近几年空气污染已经逐渐得到控制,要不是这次疫情的爆发,N95口罩仿佛已经淡出了咱的生活。

鉴于现在N95口罩如此精贵,买车送口罩颇有一种赚到的感觉。那么,“车载N95口罩”到底如何理解呢?事实上,车内空气质量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细节之一。包括此前受到关注的新车异味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很多车企早就注意到了消费者这方面的需求。

 不知道大伙儿还有没有印象,前些年车载空气净化器可着实火了一阵儿。而到了近几年部分品牌产品已经随车配备空气净化装置,甚至将AQS系统作为全系标配,目前15万元,甚至是10万左右的汽车大多都配备了不同级别的空气净化系统。

 而此次对于“N95”的集中借势营销,对车企来讲无疑是最节省成本、最能吸引用户关注的传播,也是最能达到较好传播效果的方式。归根结底,这些车企们想对消费者说的就是:“你看,我对你的健康多关心。”

“车载N95口罩”到底管不管用?

 通过查询资料我也了解到,“N95”是NIOS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对滤材等级的一种认证标准:“N”表示不耐油,“95”表示暴露在规定数量的专用试验粒子下,口罩内的粒子浓度要比口罩外粒子浓度低95%以上。这里要指出的是,NIOSH对滤材的测试采用的是模拟“最糟情况”的参数,测试的任意环节中滤过率都不低于该等级的最低滤过率,这才给予相应等级的评定。

 根据上述定义和解释,因为PM2.5要比N95实验中专用试验粒子(直径0.3μm左右)的尺寸大,所以经过N95认证的滤材对PM2.5的阻隔能力是值得肯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车企争相要蹭“N95”热度的原因。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车企纷纷宣传其产品具备 “N95”甚至更高级别的防护功能,但鲜有车企敢说挡得住“病毒”的,即便名爵提到了“病菌”,也和“病毒”有“一字之差”。空气细菌和真菌孢子的空气动力学直径主要在0.7-10m之间变化,大于“N95”滤材中所使用的0.3μm的试验粒子,所以N95滤材对细菌等物质能够起到有效防护。特斯拉前几年出的“生化防御模式”其实也是针对较大颗粒物的防护。

 但病毒的空气动力学直径比细菌小得多,有资料显示,冠状病毒的尺寸在0.06~0.22μm之间,这比0.3μm的尺寸要小。值得庆幸的是,病毒需要透过载体才能传播,像飞沫这样的理想载体直径大约在1~5μm,可以被N95滤材所阻隔,但它也可以附着在尺寸更小的颗粒上,在某种情况下跨越N95滤材的阻拦。

因此,从对于细微颗粒物的过滤效果上来看,车载高效滤芯同N95口罩有着相近的过滤性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车载N95口罩”的说法的确有一定的依据。但是结合汽车结构以及实际用车场景来看,首先,如果将车窗关闭,车内同车外空气相连的通道就是通常位于前风挡车窗下方的空调进气口。按照常识,如果不是被感染的病人报复社会对着车辆空调进气口打喷嚏,病毒能够进入到车内并且将车内人员感染的概率可以说堪比获得中国福利彩票特等奖。

其次,我们日常驾车行驶的环境大多为室外道路,在这样通风良好的环境下,几乎不存在病毒传播的途径。而传染病专家告诉我们,在室内防止病毒传播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开窗通风,自然通风的通风量很大,开开窗,病毒稀释到一定程度,风险就很低了。那我们对于行驶在开放道路上的汽车而言,又何须担心车外病毒呢?

那通过上述分析基本可以得出结论:“车载N95口罩”在防止车外病毒传染车内乘员这类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它们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对于抵御来自车内病毒传染这类高风险事件,它们的效果可以说是“似有似无”。

而在此刻将“N95口罩”同自身车辆配置捆绑营销的做法则有待商榷。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车载具备高效过滤功能的空调系统的确能够抵御外界空气污染,为我们提供健康的出行环境,能够为旗下车型普及这样的配置体现出了车企对于消费者的诚意,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如今的背景下,此“健康”非彼“健康”,一台戴了“N95口罩”的汽车与一台普通汽车在抵御病毒感染的能力上并无显著差异,有偷换概念消费恐慌情绪之嫌,所以,这波热点还是不蹭为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