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存在有什么重要性?

如题所述

森林是植物分布很密集的区域,各种植物群落覆盖着地球上一个很大的面积,对气候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的呼吸过称是一个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对于动物来说这是个很关键的生态环节,同时也是水文湍流调节、土壤巩固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在地球生物圈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子。

森林

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俄国林业专家G稦·莫罗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森林群落学、地植物学、植被学称之为森林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之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林业建设上森林是保护、发展,并可再生的一种自然资源。对于人类来说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是很大的。

森林作为一个庞大的地表生物群落,其主体生物就是树木。森林里的物种及其丰富,结构也很复杂,其功能也是数之不尽的。森林与所在空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地球上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森林所提供的这些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森林对地球上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中国境内的原生森林已经为数不多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区。按森林外貌划分,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约各占一半,前者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混交林。

中国的针叶林分布范围很广,但地带性的针叶林却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南两隅以及西南、西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在这些针叶林中,由于植物种类丰富,从而为很多动物提供了很好的栖息与避难场所,使这里的动植物的种群都很庞大。

1.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

北方针叶林属于高纬度水平地带性植物,亚高山针叶林是则是较低纬度的亚高山植被类型,因此它们在分布区域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很大。但总体来说都是亚寒带类型的植物,其外貌、组成、结构上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1)落叶松林

中国的落叶松属有10个种和2个变种,主要的建群种有落叶松、西伯利亚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太白红杉、四川红杉、大果红杉和西藏落叶松等。

(2)云杉、冷杉林

云杉林和冷杉林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很广泛,积蓄量也是植物当中最大的,主要类型是山地垂直类。东北地区主要建群种为鱼鳞云杉、红皮云杉、臭冷杉、华北为白杄、青杄。向西至西北一带为青海云杉、雪岭云杉和西伯利亚冷杉。西南山地主要有丽江云杉、川西云杉、林芝云杉、麦吊油杉、油麦吊杉、云杉、紫果云杉、巴山冷杉、岷江冷杉、黄果冷杉、长苞冷杉、鳞皮冷杉、喜马拉雅冷杉、苍山冷杉、冷杉、滇冷杉等等。

(3)松林主要建群种有樟子松、偃松和西伯利亚红松。

(4)圆柏林:

中国的圆柏林主要分布于海拔高度在2800米~4500米之间的山地,如西南和西部山地亚高山森林带上部的阳坡,主要建群种有方枝圆柏、祁连圆柏、垂枝香柏、大果圆柏、塔枝圆柏和曲枝圆柏等。

2.暖温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辽东半岛,主要的建群种有油松、赤松、侧柏和白皮松。

3.亚热带针叶林

类型很多,如马尾松、云南松、细叶云南松、卡西亚松、华山松、高山松、杉木、柳杉、柏木、冲天柏、油杉、铁坚杉、银杉等。

4.热带针叶林

树种很少,且多零星分布,不成林,如南亚松、海南五针松和喜马拉雅长叶松。

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1.红松阔叶混交林

中国的红松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山地上。向东一直延伸至俄罗斯阿穆尔州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北部,是中国温带地区的地带性类型。主要建群种是红松和一些阔叶树,如:核桃楸、水曲柳、紫椴、色木、春榆等。

2.铁杉、阔叶树混交林

中国的铁杉、阔叶树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境内的亚热带山地。是常绿阔叶林向亚高山针叶林过渡的一种垂直带森林类型,主要有长苞铁杉和铁杉与壳斗科植物混交的森林。亚热带西部山地海拔较高,在海拔2500米~3000米之间形成特殊的针阔混交林带,喜马拉雅山给这些树种的分布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适宜环境。

阔叶林

1.落叶阔叶林

温带、暖温带以及亚热带是落叶阔叶林分布最多的地带。主要的森林类型有华北、西北地区的落叶阔叶混交林、栎林、赤杨林、钻天柳林、尖果沙枣林;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形成的栗树林、拟赤杨林、枫香林;次生林类型的山杨林和桦木林以及发育在亚热带山地的山毛榉林和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化香林、青檀、榔榆林和黄连木林等。

2.常绿阔叶林

在中国现存的高等植物中,常绿阔叶林几乎占到了一半以上,是湿润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地带类型,包括的物种十分丰富。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不明显,经常由多种共建种组成。有青冈林、拷类林、石栎林、润楠林、厚壳桂林、木荷林、阿丁枫林、木莲林。

3.硬叶常绿阔叶林

中国的川西、滇北和藏东南一带在很早以前是古中海的地区,有类似地中海硬叶常绿阔叶林残遗的群落存在,主要见于海拔2000米~3000米的山地阳坡,一般山地常见的类型以滇高山栎林、黄背栎、长穗高山栎林、帽斗栎林、川西栎林、藏高山栎林。而河谷地区常见有铁橡栎林、锥连栎林、光叶高山栎林和灰背栎林的分布。

4.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

此类森林种类结构很纷杂,还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如分布在北亚热带地区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主要见于东部亚热带山地海拔1000米~1200米以上至2200米左右的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以及分布于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等。

5.季雨林

季雨林是主要分布在比较干旱的丘陵台地、盆地与河谷等地带,是中国季风热带的地带性代表植被类型。它们多数属于长期衍生群落性质。如麻楝林、毛麻栎林、中平树林、山黄麻林、劲直刺桐林、木棉林、楹树林、海南榄仁树林、厚皮树林、枫香、红木荷林等最为常见。

6.雨林、季节性雨林

多见于我国热带地区海拔500米~700米以上山地,海南岛一带山地以陆均松、柯类等为主,云南南部则多为鸡毛松、毛荔枝等,石灰岩季节性雨林主要见于广西南部,组成种繁多。

森林的演化史

森林演化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演化大概可以分为3个阶段。

(1)蕨类古裸子植物阶段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滨海与内陆沼泽森林就是由蕨类植物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的。其中鳞木和封印木高可达20米~40米,径1米~3米,是石炭纪重要的造煤植物。现在热带地区还有孑遗的树蕨

(2)裸子植物阶段

中生代的晚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为裸子植物的全盛时期。苏铁、本内苏铁、银杏和松柏类形成地球陆地上大面积的裸子植物林和针叶林。

(3)被子植物阶段

在中生代的晚白垩纪及新生代的第三纪,先后出现了被子植物的乔木、灌木、草本等。从此被子植物就在分布到了全球,并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森林,至今为止,被子植物还是地球上最具优势和最稳定的植物群落。

森林的价值

郁郁葱葱的森林在地球上默默奉献了数亿年,它是自然界一笔巨大而珍贵的“绿色财富”,其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人类的祖先最初就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他们靠采集野果、捕捉鸟兽为食,用树叶、兽皮做衣,在树枝上架巢做屋。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森林这块宝地,这里是人类的老家。

直到现在,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很多原材料仍然是从森林中获取的。估计世界上有3亿人以森林为家,靠森林谋生。森林提供包括果子、种子、坚果、根茎、块茎、菌类等各种食物,泰国的某些林业地区,60%的粮食取自森林。人们所摄取的很大多动物蛋白也是森里灌木丛中的动物供给的。

人类造房子,开矿山,修铁路,架桥梁,造纸,做家具……都离不开木材,森林为数百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他的林产品也丰富多彩,松脂、烤胶、虫蜡、香料等等,都是轻工业的原料。

中国和印度使用药用植物已有5000年的历史,今天世界上大多数的药材仍旧依靠植物和森林取得。在发达国家,1/4药品中的活性配料来自药用植物。薪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燃料。如今,地球上约有20亿人靠木柴和木炭做饭。布隆迪、不丹等一些国家,90%以上的能源靠森林提供。

不妨说,森林就像大自然的调节师,它保持着自然界中空气与水循环的平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也很深远,使土壤不受风雨的侵害,缓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每棵树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小小的空气净化器,吸收各种原因排放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新鲜的氧气,不愧是“地球之肺”。一棵椴树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150公顷杨、柳、槐等阔叶林一天可产生100吨氧气。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10平方米树木或25平方米草地,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不会大量长时间停留在空气中,同时呼吸所需的氧气也就有了来源。

森林在大自然水循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涵养水源的能力是很强的。“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降水的雨水,一部分被树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树下的枯枝败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来,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过蒸发返回大气。1公顷森林一年能蒸发8000吨水,使林区空气保持湿润,降水增加,冬暖夏凉,从而也能对气候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森林植被茂密,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防风固沙。当遇到大风时,庞大浓密的树冠能把风的能力大大减弱,式风速减小,同时又长又密的树根能牢牢抓住土壤,不让它被大风吹走。大雨降落到森林里,渗入土壤深层和岩石缝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缓缓流出,冲不走土壤。据非洲肯尼亚的记录,当年降雨量为500毫米时,农垦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100倍,放牧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3000倍。人类一直都在为制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绞尽脑汁,而最好的帮手就是森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