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

如题所述

主要集中于一国国际收支的决定因素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适当政策。
1.弹性论 又称为弹性分析法,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该理论研究收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不考虑国际资本的流动,将商品和劳务收支作为国际收支。 其基本原理: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商品之间本国生产的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来影响一国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影响国际收支。 该理论假定: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数量随出口的增加而增加-出口本币价格不变,出口收入升;而本国进口数量随进口需求减少而减少,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的本币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该理论认为,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条件才能改善,这是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即马歇尔-勒纳条件。该理论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是不符和实际的,实际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化后进出口的实际变化还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映程度。
2.吸收论 其代表人物为亚德历·亚历山大,该理论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为基础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帐户可表示为 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进口(m)), 可变换为: X-M=Y-(C+I) 设 X-M=B 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 A=C+I A表示国内总支出 B=Y-A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反之,国际收支为逆差。吸收论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主要基于改变总收入和总吸收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和支出增减政策。出现逆差时,表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收入少于总吸收,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对贸易商品的需求;但同时也会降低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总收入,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消除紧缩性政策的不利影响。
3.货币论 其创始者为英国的哈里·约翰逊及他的学生。该理论建立在货币学说的基础上,从货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货币论的假定有: (1)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当函数。 (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 (3)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看,一国的价格水平是和利率水平接近于世界市场物价水平。 货币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货币需求供给方程式: Md=Pf(y,i)` Md表示货币需求,P国内价格水平,f表示函数关系,i是利率,y表示国民收入。 Ms=D+R Ms表示货币供给,D指国内通过银行体系的贷款,R是通过国际收支获得赢余储备。该式表明;国内货币供给受两个机制的影响,一个是国内信贷,一个是国际收支顺差。若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则有 Ms=Md Md=D+R 这个方程式包含的基本原理: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即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或逆差是由国内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决定之间的均衡状况决定的;国内收支顺差表明国内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过度的货币需求由国际储备来满足;国内收支逆差,表明国内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国际收支问题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所反映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想一致时,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4.结构论 其代表人物为保尔·史蒂芬等。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可以是长期的过度需求引起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引起的。引起长期逆差的结构性因素有:经济结构老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结构落后。 结构论认为调节政策应主要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面,以增加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数量和品种供给。其主要手段有增加投资,改善资源的流动性,使劳动力和生产要素胜利地从传统部门流向新兴行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