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OPM策略?企业运用opm策略时应如何控制风险?

如题所述

OPM战略是指企业充分利用做大规模的优势,增强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将占用在存货和应收账款的资金及其资金成本转嫁给供应商的运营资本管理战略。简言之,OPM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的盈利模式,是“做大做强”的生动实践。

成功的OPM战略不仅有助于增强企业的财务弹性,还可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通过预收购买方的部分货款,延期支付供应商货款, 降低采购价格使企业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存现金,将这些现金用于规模扩张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带来更多的账面浮存现金。

扩展资料

由于OPM战略涉及到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现金储备等指标,反映了企业充分吸纳抓住投资机会和面对突然的市场逆境其还本付息及股利支付能力。所以现金循环周期是决定OPM战略的有效实施的最主要标准:现金转化周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OPM战略增强了企业的财务弹性,这指的是企业对市场机遇和市场逆境的应变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OPM战略运用的越好,企业抓住好的投资机会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和缓解财务困难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财务弹性就越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OPM战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28
从目前来看,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一方面审计风险意识有所增强,另一方面却依然迫于环境所限,不得不以高风险换取低收益,或者为获取一定收益而宁愿承担可能的高风险,风险与收益关系被严重扭曲;(2)对审计风险理论的掌握还不够系统,难以有效指导实践;(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在现实环境下尚难得到实务界的普遍认可和推广,应用性较差。 二、重要性概念理解与运用关键点 1.重要性概念为审计模式的转变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审计模式由详细的帐项基础审计发展为抽样的制度基础审计,这其中是以内部控制作为其制度基础,以抽样技术作为其方法基础,而以重要性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对于社会公众或报表使用者来说,非重大的会计信息并不足以影响其据以形成的判断与决策,于是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审计目标便逐渐演变成为对会计报表的所有重要方面而非所有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2.会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许多国家的审计准则中关于重要性的定义大都沿用会计准则,由于两者均为共同的报表使用者服务, 因而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由于会计活动旨在提供信息,而审计活动则为鉴证信息,故从理解时所处的角度以及运用时所持的方式上有所差异。就主观性而言,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分别来自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就客观性而言,它们又可合二为一,即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它来自于报表使用者或社会公众。 3.两种重要性水平。学术界有学者将重要性水平区分为实际重要性水平和估计重要性水平,两者可以用前述"客观性"和"主观性"来解释。但要注意,这里的客观性仅是相对而言,一个能被所有的信息使用者共同接受的重要性标准是不存在的。 4."重要性"之于审计的重要性。这体现在五个方面:(1)在审计的发展史上,是作为支持现代审计模式的重要观念或思想之一;(2)在审计过程的计划、实施、终结阶段,是作为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程序是否适当的依据之一;(3)在抽样审计中,是作为确定可靠水平和精确度的指标之一;(4)在出具审计报告时,是作为考虑审计意见类型的关键事项之一; (5)在涉及CPA的诉讼活动中,是作为合理界定审计责任的证据之一。 5.重要性水平的标准。标准有质与量两方面,大体来自:(1)会计、审计准则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2)实务界的经验积累;(3)学术界的实证研究;(4)司法判例。 三、审计风险理解与运用关键点 1.审计本质的另一种解释--分担风险。分担风险论认为审计是一个把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的过程。审计被看作是一种保险行为,审计费用是利益相关者所支付的保险费用,审计的效果为保险的价值,审计人员如果失职则需 赂偿相应的损失。审计职业在取得报酬、利润和威信的同时承担了由会计报表供需双方转移而来的风险。 2.广义和狭义的审计风险。由会计信息供需双方转移给审计职业的风险,可称为广义的审计风险,这种风险相对来说不可控。具体审计项目时可能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称为狭义的审计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可以规划与控制,规划与控制的目的在于从审计成本 与审计效益的矛盾中寻找到最佳点。 3.目前我国民间审计中存在的与审计风险相关的问题。(1)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作假;(2)事务所全面、彻底脱钩改制,走向市场,面对风险;(3)审计收费与风险的关系扭曲;(4)注册会计师行业与司法部门在CPA所承担法律责任上的认识分歧;(5)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与风险意识偏低。 4.审计风险模型注意事项。(1)预期风险、可容风险与终极风险的差别和统一;(2)模型可以扩展;(3)模型并不唯一s(4)模型可以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结合使用;(5)模型具有主观性。 5.审计风险的衡量尺度。(1)考虑项目性质与遭法律诉讼的可能性;(2)审计成本与业务竞争的压力;(3)审计人员的风险偏好;(4)重要性水平;(5)行业经验积累。 四、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理解关键点 1.明确重要性有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实际重要性和估计重要性之分;审计风险有预期风险、可容风险和终极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之分,在不同情况下所指会有不同,这是正确、清晰理解二者相互关系的前提。 2.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相互关联。审计风险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重要性的判断,而重要性的确定又常常依赖于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两者互为条件。这里第一个"审计风险"指终极风险,第二个"审计风险"指预期风险,"重要性"则指由会计重要性所估计的审计重要性。 从另一方面讲,重要性是指会计报表中发生错报或漏报的程度,审计风险则指会计报表中发生错报的或漏报的可能性,两者统一起来,就成为"会计报表中某种程度错报或漏报发生的可能性",具备了实际操作的意义。 3.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而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这里的重要性是指实际重要性,这里的审计风险是指终极风险。即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低,从而较大的错、漏报对其判断或决策影响不大,实际重要性水平为高,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终极水平就低,反之亦然。此即为准则中所称"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 4.从审计人员角度而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有可能成正向关系。这里的重要性水平为估计重要性,这里的审计风险依然指终极风险。当审计人员所估计的重要性与实际重要性相差不大时,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如3所述,当估计重要性水平严重偏离实际重要性水平时,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高(也即偏离越多),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终极风险越大,因为其把本为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认定为不重大。相反,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低,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终极风险相对越低,因为此时多花的审计成本可能已经查出了正常情况下由于确定低水平重要性而查不出的那部分错报或漏报。此即为准则中所称"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21
OPM战略是指企业充分利用做大规模的优势,增强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将占用在存货和应收账款的资金及其资金成本转嫁给供应商的运营资本管理战略。简言之,OPM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的盈利模式,是“做大做强”的生动实践。
成功的OPM战略不仅有助于增强企业的财务弹性,还可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通过预收购买方的部分货款,延期支付供应商货款,
降低采购价格使企业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存现金,将这些现金用于规模扩张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带来更多的账面浮存现金。
扩展资料
由于OPM战略涉及到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现金储备等指标,反映了企业充分吸纳抓住投资机会和面对突然的市场逆境其还本付息及股利支付能力。所以现金循环周期是决定OPM战略的有效实施的最主要标准:现金转化周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OPM战略增强了企业的财务弹性,这指的是企业对市场机遇和市场逆境的应变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OPM战略运用的越好,企业抓住好的投资机会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和缓解财务困难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财务弹性就越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OPM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