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装称谓

如题所述

1. 鹤氅
鹤氅是汉服中的一种,亦称作“神仙道士衣”,主要指斗篷或披风这类御寒的长外衣。起初,鹤氅是由仙鹤羽毛制成的披肩。随着时间的推移,鹤氅的形态演变为大袖、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边缘不缝合,以带子系结。到了明代,鹤氅与披风相似,边缘缝合较多,领子更为合体,袖子更为宽松,与褙子相比有明显的区别。
2. 深衣
深衣是汉服的一种,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深衣的特点是将衣与裳连在一起,虽然分开裁剪但上下缝合,因其“被体深邃”而得名。通俗地讲,深衣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的一体服装,边缘用不同色彩的布料装饰,显得雍容典雅。深衣的概念源于《礼记》的《深衣》篇,狭义上指一种特定的服饰款式,有制作规范;广义上则指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
3. 绛纱袍
绛纱袍是一种深红色的直领纱袍,始于周代。汉明帝时期制定了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即指进贤冠、绛纱袍,通常由纱罗制成,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时期,虽然未完全采用汉唐衣冠,但吸收了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纹饰。绛纱袍在宋代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特点是用织有云龙红金条纱的材质制作。
4. 襕衫
襕衫是汉服体系中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宋明时期流行。襕衫的特点是在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这被认为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襕衫的领子多采用圆领,明代的襕衫领边变宽,并且接衽。在古代,襕衫是职官公服,学子也常穿。明代,圆领襕衫使用更为广泛,下摆处的衣缘较宽,取消了膝襕,以衣缘代替。明代小说中常将襕衫描述为秀才等人的装束。
5. 马面裙
马面裙,又称“马面褶裙”或漏桐拿,是汉服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褶,中间裙门重合形成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起源于明朝(可能更早),延续至民国。搭配上袄的马面裙称为袄裙,明代马面裙简洁,褶子大而稀疏,为活褶。有的马面裙有装饰底襕,有的则装饰底襕和膝襕。与清代汉人女子的马面裙不同,明代马面裙不重视马面的装饰,多与裙襕一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