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如题所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水平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形成起着关键的影响。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将来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父母这张“弓”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养孩子的亲情 爱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应得到别人的爱与关注,同时也应学会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为此,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爱父母和亲人。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长可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为父母或亲人的生日准备礼物,在外吃饭时点父母爱吃的菜,为父母夹菜等。 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乐意帮助别人的,但这种情感需要父母或家人的引导与培养,使其能体验别人的心情,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亲人因病住院时领孩子去医院探视,参加各种爱心捐助活动等。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但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与学习用品,准备好自己出游的食品,养好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等。 四、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还未成年,有什么义务呢?其实不然,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就有各种各样的义务。在班级里有打扫教室卫生的义务,在家里有参与家务劳动的义务。如何培养这种义务感呢?笔者认为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务,给孩子制订一个家务劳动的计划,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务劳动,或者将某一特定任务交给孩子去干,只有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才能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五、培养孩子的挫折感 现代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一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现一点小麻烦或困难,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为了避免孩子将来可能遇到难以应付的境况,家长在平时可不时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他们不时地去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学会自己去应对。 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举办的儿童保健会上,有专家指出“经过调查发现,现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这是令人震惊的。”现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父母疼爱有加,可为什么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呢?因为幸福是一种感受,需要家长去引导孩子领悟,启发孩子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幸福,也可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生活的艰苦,从而让孩子能够学会珍惜现有的生活。 七、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以此影响孩子。家长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成员互相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讲究文明礼貌,家务劳动有分工、也有合作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儿园,为孩子交友提供空间。引导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进行交往,在交往中教会他与伙伴互帮互助,多看别人的优点,学会宽容等。再次,家长与孩子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保持一点童心和童趣,使自己与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走进他们的心灵,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在这种亲子互动中培养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第5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06

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的重要一环。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供您参考: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倾听: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求。鼓励他们表达情绪,并尊重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培养情绪认知和管理能力:教导孩子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习适当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积极思维等。

    传授解决问题的技能:帮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并培养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培养积极心态和自尊心:鼓励孩子培养积极的心态,关注他们的成就和进步,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自尊心。

    培养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帮助孩子逐渐面对挑战和困难,培养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学习,并教导他们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

    提供支持和安全的家庭环境:营造一个温暖、安全和支持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被接纳和理解。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

    教导积极的应对机制:教导孩子如何应对压力和挫折,避免消极的应对机制,如逃避、退缩或使用不健康的应对方式。

    示范积极心理健康行为:成为孩子的榜样,积极展示良好的心理健康行为,如积极的情绪表达、适当的冲突解决和自我关怀。

    寻求专业支持:如果您觉得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超出了您的能力范围,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支持。他们可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治疗方法。

    重要的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持续关注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尊重他们的个人差异和需求。

第2个回答  2016-02-28
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心理学家,我曾从事几年小学教育,那么就我个人的感觉说一下,如有不到,请多指点。
个人认为对孩子进行的家庭心理教育,主要在几方面,一是道德,另外则是行为习惯。
孩子的天性是玩,或者说好奇。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天性来想出相应的方法。
道德方面,首先,孩子是没有意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只会本能的感觉好或者不好,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通过故事引导,比如说,我讲个国外的小故事:
有一个小熊,他手里有很多糖,但他并不喜欢吃糖,于是他就去问他的邻居们,首先找到小鸭子,对他说:“你要吃糖的话,可以从我这里拿走。“小鸭子说:我要都拿走。”小熊说:”我现在改变主意了。不给你了。“接着,小熊又找到了小鸟,说:“你要吃糖的话,可以从我这里拿走。”小鸟说:"我要拿5颗".小熊说:”我改变主意了,不给你了。“然后小熊又找到了小狗,说:”你要吃糖的话,可以从我这里拿走。“小狗说:”谢谢你,小熊, 我只要1个就可以了。“小熊说:”都给你把。“
故事如果从我们成人的角度来看是有很多问题的,但是在给孩子讲完后,要问孩子,小鸭子,小鸟和小狗他们说的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小熊最后把糖给小狗了。这样能够让孩子意识到,如果接受别人的礼物时要说谢谢。这是很简单的尊重的意识的建立。
那么,从行为上来说,孩子处理事情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从身边学来的,对孩子影响大的莫过于家长,因此,家长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言与行都要注意。比如我们要培养孩子自律的行为习惯,那么假如孩子在写作业, 那么家长最好也把电视关掉,共同塑造学习的环境与氛围,这样孩子会感觉你也是在陪伴着他,同时,他也会享受这种过程。
也许很多东西还是没有说到点上,也许我还没有孩子:)但还是有一句话与你分享:
家长永远只是孩子的引路人,引导者,大朋友,而非设计人生的人。做好这一点就已足够。
最好祝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第3个回答  2019-03-08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作为家长一定要正确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有关专家指出,如果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支配过多,会让孩子变得很脆弱,常常为了避免错误而放弃自己的创造性,放弃通过失败来学习的机会。
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失去创造力和想象力,许多父母对孩子实施了过度教育,强烈的压抑使孩子产生人格上的扭曲。
其次,家长的教育方式要以鼓励为主。失败总有其原因,或是主观上的不努力,或是客观上存在问题,家长应帮助孩子细细分析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不失时机的教育引导。
并且,在孩子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家长要善于发现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成绩,及时地给予不同形式的表扬与肯定。
面对孩子的错误和失败,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尽快使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
二、创建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少不了为了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调查情况表明,在和睦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
而有的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责,经常吵架、赌气,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不仅“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还容易产生过分胆小、焦虑、冷漠、悲观、孤独、紧张等特征。
可见,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有必要为孩子创设温馨的、和睦的家庭心理氛围;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的智力气氛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里的智力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
卢梭也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培养有文化的下一代,抵制和净化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首先,父母应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们,孩子虽小,但也和大人一样有着很强的自尊心,父母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说一些伤他们心的话,更不能在众人面前训斥孩子,使孩子失去自尊,从而产生反感情绪或叛逆心理。
其次,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家庭成员之间应用习惯的方式,平静地直截了当地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上的开放有益于养成孩子开朗活泼的性格。
从而避免养成孩子孤僻的性格,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父母有一天会觉得“这孩子怎么啦?”的情况。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应当了解自己的孩子,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为培养社会健康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作者:蔡菊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1 更新时间:2014-12-3

  浅谈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一生最早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奠基。面对21世纪新的挑战,未成年人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现在的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已趋于弱化,也缺乏心理锻炼和意志磨练,这是极需我们值得担心和关注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优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将成为家长面临的重任。那么将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
  第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 ,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第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 、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第四,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