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的概念

那些属于,

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城市道路一般较公路宽阔,为适应复杂的交通工具,多划分机动车道、公共汽车优先车道、非机动车道等。道路两侧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和房屋建筑,人行道下多埋设公共管线。

为美化城市而布置绿化带、雕塑艺术品。为保护城市环境卫生,要少扬尘、少噪声。公路则在车行道外设路肩,两侧种行道树,边沟排水。

扩展资料:

特殊城市道路

1、地下道路

建造在地下的道路,是城市道路的一部分。比如在南京,内环地下道路已经投入使用;上海的外滩道路也全部转为地下使用,地面上禁止通车。

用地下道路替代传统的高架道路,为城市提供了一种新的交通模式,同时在城市中心区发展地下快速道路系统是解决古城保护、城市更新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城市交通地下化,可以内涵式地扩充城市空间容量,释放更多的地面空间用于绿化、适度开发及增加不同区域的城市生活联系,降低了道路对城市的割裂,实现了土地的多重使用。

2、高架路

用高出地面6米以上(净高架桥梁结构高度)的系列桥梁组成的城市空间道路。与地下道路相比,造价则比地下道路便宜。两者都可担负客、货运输任务,此外还能与地面道路衔接,而且,高架道路视野开阔、环境优美、行车舒适、空气清新。

比如北京的一些立交桥就属于高架路,也是城市道路的一种。高架路可以减少平面交叉路口,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节约人们的出行时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城市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城市道路是指城市城市规划区内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9-14
“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城市道路则是特指城市范围内的上述这些区域。
第3个回答  2009-09-14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城市道路是指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城市道路一般较公路宽阔,为适应复杂的交通工具,多划分机动车道、公共汽车优先车道、非机动车道等。道路两侧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和房屋建筑,人行道下多埋设公共管线。为美化城市而布置绿化带、雕塑艺术品。为保护城市环境卫生,要少扬尘、少噪声。公路则在车行道外设路肩,两侧种行道树,边沟排水。
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和交通功能,分为:①快速路,②主干路,③次干路,④支路。
快速路

为流畅地处理城市大量交通而建筑的道路。要有平顺的线型,与一般道路分开,使汽车交通安全、通畅和舒适。与交通量大的干路相交时应采用立体交叉,与交通量小的支路相交时可采用平面交叉,但要有控制交通的措施。两侧有非机动车时,必须设完整的分隔带。横过车行道时,需经由控制的交叉路口或地道、天桥。
主干路
连接城市各主要部分的交通干路,是城市道路的骨架,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主干路上的交通要保证一定的行车速度,故应根据交通量的大小设置相应宽度的车行道,以供车辆通畅地行驶。线形应顺捷,交叉口宜尽可能少,以减少相交道路上车辆进出的干扰,平面交叉要有控制交通的措施,交通量超过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时,可根据规划采用立体交叉。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应用隔离带分开。交通量大的主干路上快速机动车如小客车等也应与速度较慢的卡车、公共汽车等分道行驶。主干路两侧应有适当宽度的人行道。应严格控制行人横穿主干路。主干路两侧不宜建筑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建筑物如剧院、体育馆、大商场等。
次干路
一个区域内的主要道路,是一般交通道路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共同组成干路网,起广泛联系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快慢车混合行驶。条件许可时也可另设非机动车道。道路两侧应设人行道,并可设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
支路
次干路与居住区的联络线,为地区交通服务,也起集散交通的作用,两旁可有人行道,也可有商业性建筑。
根据道路力学分类,城市道路主要分为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两大类。
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以沥青路面为代表。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的基本原则:面层、基层的结构类型及厚度应与交通量相适应;层间必须紧密稳定,保证结构整体性和应力传递的连续性;各结构层的回弹模量自上而下递减。
刚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板体作用,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主要代表是水泥砼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