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管得过多,会造成孩子的叛逆,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如题所述

首先个人觉得孩子的叛逆并不是父母管得多造成的,父母管得多的孩子也有很多听话的,所以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叛逆期那是每个青少年成长都会经历的,是青少年心理过渡期的一个成长。为什么经常会有很多家长说,自己越管,孩子就越叛逆呢。是不是管得越多,孩子的叛逆行为就严重。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管教得多,但是孩子却没有叛逆,会去迎合父母。有些管教得多,孩子就越叛逆的原因。都是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的。除了校园教育,家庭教育也得重视起来。所以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叛逆,然后学会怎么去正确的教导孩子,引导孩子,减少孩子的叛逆期。

大多数家庭造成孩子越来越叛逆都是因为以下几点:一、自身不懂教育,强制性要求孩子;二、打骂式教育;三、过度批评,从不认同孩子。基本上有这几点的都要改正过来。第一点,不要总是强制性的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例如强制孩子一定要参加各种兴趣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询问孩子的意见,通过沟通让孩子自己做出想要的选择。而不是自己认为这个好,就强制孩子去学。

第二点,你越是打骂,孩子对你的阴影就越大,心里对你抵抗就越大。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反正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信心受挫,软弱。严重点的会造成孩子离家出走,得抑郁症,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第三点,减少批评,多点鼓励。当孩子做不好,很多家长都会说“你怎么那么笨”如果换一个话术“孩子你可以做的更好的哦,我相信你可以”那么是不是会更好,孩子更愿意接受,也可以得到鼓励。

所以孩子的叛逆期并不是父母管教得多而造成的,而是因为自身的教育方式不对造成的。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如果想自己的孩子好,那么就请家长多点学习一下如何教育孩子,不要再用错误的方式去管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7
管孩子,不能过度。
管太多,管太细,都很容易适得其反。
一、管得越多,孩子越慢
“早上催了你多少遍?”
“已经迟到了,一会看老师怎么罚你!”
“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什么事都要人操心。”
上面这些话是不是特别熟悉?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不停地催促、数落孩子。快点起床、快点写作业、快点睡,我们表现得比孩子着急多了。
结果却不如人意,催促得越多,孩子并没有“快”起来,反而越来越不自觉,不催他一下,他绝不主动。
你不叫孩子起床,他能赖床到9、10点;你不叫他吃饭,他不会坐在饭桌前;你不催作业,孩子不会主动做......
渐渐地,孩子习惯了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催促声中生活和学习,变得越来越不自觉。
太着急,实际上是在破坏孩子的主动性。
二、管得越多,孩子越懒散
你家的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吗?
在家不做家务,能做的事不做,该做的事也不做,在学校也是如此。
认识一对夫妻,有个很可爱的女儿,夫妻俩十分宠爱孩子,从小到大都舍不得孩子干活。
如今女儿大三了,在家碗从来不洗,外套鞋子脱了就一丢,啥都不干,回到学校,内务也做得特别差。
夫妻总是一边抱怨一边就代替孩子收拾。
像这样的情况,源头还是在于父母做得太多。很多父母习惯帮孩子整理书包、收拾房间、为孩子忙前忙后,助长了孩子的惰性。
不少家长都有个认识误区,总觉得小时候多替孩子做一点,孩子长大自然就会自己做了。
可是事实是,不是孩子成长的所有问题,都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变好。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人类在幼年时期一旦选定了某种行为模式,即使是成年后也不能改变。
小时候,家长管得多,替孩子做得多,就是在助长孩子的懒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
三、管得越多,孩子自律性越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曾经接待过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每当我父母不在身边时,我发现,我不可能让自己离开电视前面的椅子,我已经习惯了他们逼我去做功课,当他们不在家时,我自己内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让我去做功课。”
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太多了,他们从小到大被父母密不透风的管束惯了,自始至终依靠父母每天的严格要求生活和学习,表面上看没什么太大问题,但是哪天一旦没人管他了,生活就开始变得很糟糕。
拿学习来说,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管得比较严,看着孩子做作业, 给孩子检查,但是父母一出门,孩子就该干嘛干嘛,绝对不会坐在书桌前看书、学习。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指出,在中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正在假装学习,其中不乏名牌大学的孩子。
这些孩子上了大学,没人管束,便开始自由放纵,上课睡觉玩手机,拿着父母的辛苦钱玩游戏,混日子,混学分,连一节课都不肯好好听......
没有了父母的他律,孩子也失去了自律。
在孩子形成自律之前,父母的管教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他律过多,而且这些规则没有渗透孩子的内心,孩子自我约束力就很难形成。
四、管得越多,孩子自主性越差
所有的父母都明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道理,但是控制欲常常他们停不下来去替孩子做很多决定,他们不相信孩子的感受和选择,无不参与、无不干预,最终抹杀孩子学习的过程。
有一位家长送孩子参加夏令营,孩子表现得特别好,不仅独立能力超强,而且还会帮带队老师做参谋,提建议。
很多人都问她怎么养出这么独立的孩子,妈妈的答案是两个字:不管。
这位妈妈解释道:“想让孩子独立,在安全的大前提下,家长只需要放手,多让孩子做选择就行了。”
我很佩服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毕竟很多时候,放手比事无巨细的管教难多了。
小时候你替孩子做了太多主,孩子未来在很多事情面前,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真人秀《幻乐之城》中,伊能静的儿子想去上剪辑课,可伊能静想让他去上编剧课,儿子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用你知道的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来你没有去过。”
是啊,父母无法预料孩子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唯一可以做的未雨绸缪,应该是执着地培养一个孩子的自主自信。
五、管得越多,孩子越叛逆
孩子的叛逆,本质上是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迫切地想要自己的空间,父母管得越多,叛逆来得就越凶猛。
很久以前听一位朋友说,儿子读初三那段时间,成绩一直没有气色,夫妻两特别着急,于是对孩子管得更严了,轮流陪读。
有一天朋友发现孩子跑到学校外面的网吧上网,朋友气得摔杯子,甚至想冲孩子动手。
儿子看到爸爸扬起的手,却也丝毫不畏惧:“你打啊,打死我啊!”
这一切让朋友手足无措。
大人的权威不是每个阶段都对孩子有效的。
青春期的孩子,想用权威控制住他几乎不可能。
这个阶段也是父母最无奈的时候,因为你会发现,孩子小时候,你可以骗骗他、骂骂他,甚至打他,达到管教的目的。
但是孩子大了,你越严厉,孩子可能就反抗得越激烈。
管得太多,控制得太多,会引来更多的矛盾,耐心、理解和尊重才应该是亲子之间的沟通基调
第2个回答  2019-09-27
父母的错误管理方法确实会加重叛逆思维。
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首先,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
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其次,家长认识上的错识,造成教育方式不当。 
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再次,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沟通,产生思想矛盾.随着中学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
第3个回答  2019-09-27
父母的管教的确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
一、是青春期心理生理特点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而不希望成年人干涉;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希望能摆脱大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大人把自己当作小孩,要求以大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但是,对于许多做父母的来说,在他们面前孩子永远是孩子,所以,他们因此可能在有意无意当中忽视了对孩子的应有的尊重,而当他们——我们的孩子感到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二、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家庭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是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因此,作为他们第一位老师的父母对其行为习惯以及性格与思想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由于今天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也因为受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做父母的对孩子总是寄予了太多也太大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不少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所提的要求往往也很多,同时,教育子女的方式又往往是专制与粗暴的,远远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与容忍的程度,从而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此外,一些父母言与行的严重“分裂”,如要求孩子不要沉迷网络之中,可他们自己却沉迷于麻将之中、声色之中等,让孩子不屑与反感,也是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三、是同龄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
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9-27
这位知友,父母批评过多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他们这样的过分干预和控制下,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
01 毫无主见,万事等安排
因为他们不需要主见,也不可能有主见,父母既不会听从他们的意见,甚至不会让他们有意见。他们只需要服从并按照父母的安排去执行就好。对待学习和工作也是如此,离开了老师和领导,他们就会显然很茫然,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02 毫无思想,好奇被扼杀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有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都在父母的控制下被扼杀了。这样的孩子思想是僵化的,他们只会依照现成的模式来行事,不会求新、求变,而一旦形势发生变化,最先被淘汰的就是他们。
03 毫无目标,人生早注定
他们只是父母的附属品,要说目标,那也只是父母的目标,他们的人生早已由父母设计好了蓝图。无论什么事,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去完成父母的计划而已,这样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