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不简单。乌台诗案的具体过程和哪些文字造成的,很多回答都很说得清楚了,不再重复赘述。我倒很想回答或者探讨一下“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诗案其实是文案,文为心声,所以,乌台诗案也可以理解为“乌台心案”。从这个案子,就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多少隐晦的不可言说的深层心理?
纵观诸多“心案”,苏轼能保全性命,贬谪远地,算是十分幸运了。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报孙会宗书》有这样一段文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田,落而为萁。”被解读为:“山高在阳,人君之象也;污秽不治,朝廷荒乱也;言豆者真直之物,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也。萁曲而不直,言朝臣皆谄谀也。”汉宣帝见而恶之,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腰斩。北魏大臣崔浩因编纂国史直书统治者拓跋氏祖先屈辱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诛。
明朝洪武七年,高启为苏州知府建的新府衙作《上梁文》,文中有“龙蟠虎踞”四字,触犯朱元璋忌讳被杀。清代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写了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因书中用南明年号并涉及多尔衮不轨之事,康熙帝震怒,下旨将戴名世凌迟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满清功臣家做奴仆,受到牵连的有300多人。如此等等,不绝于史。
为什么会这样?几个字能有多大杀伤力?让统治者缕缕举起屠刀,必欲将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千刀万剐而后快?根据对立统一原理,越是强硬的东西背后必然藏着最脆弱的东西,越杀伐越害怕。封建统治者最脆弱最害怕的东西是什么?是民心、是认同!为什么?因为每次改朝换代、夺取政权,那些假托天道、号称“为天下苍生计”的伎俩鬼都不信,他们自己也不信,他们信的只有两个:硬刀子“军队”,软刀子“人心”。
人心又分四部分,最低最基础的部分是广大的“民心”,那好说,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条活路基本就差不多了。往上一点是“士心”,即读书人,这个复杂一点,先派“孔夫子”出山,再发行一种名叫“科举”的彩票,也能抓住大部分人的心,否则这部分人就会去动摇底层百姓的心。再往上一层是“官心”,这个很重要。“官心”认同你了,就能“黄袍加身”,“官心”跑偏了,就会被迫“禅位”或直接“篡位”,危险得很,必须看紧了。
最高层是“帝心”。这个倒简单了,就是想方设法死活不下台。一个王朝到了末期,往往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如果真为天下苍生计,你这个朝代不行了,该退休退,换一个朝代又如何?几乎没有这样的朝代,都是被迫无奈、垂死挣扎,实在不行了才被赶下台。所以封建社会稳定的状态就是民心、士心、官心都老老实实围着帝心转,绝对不能“出轨”,尤其是“心灵出轨”,否则必然触犯皇帝最隐秘最脆弱的心灵,遭到疯狂镇压,引来杀身之祸。
所谓“心案”“文字狱”,就是皇帝老儿认为你“心灵出轨”了,必须严惩。老百姓没文化,不会写什么字,最多爆粗口骂两句,影响不了几个人。但“士”和“官”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嘴上发牢骚,还会写文章。文章这个东西,有三点不好,一是语义含混,怎么理解都行,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二是传播力强,尤其是写得好的,像烈性传染病一样,会影响大批不明真相的群众,让人心浮动、天下不稳;三是能开启民智。本来愚民迷迷糊糊挺听话,你这一笔下去,把奴隶唤醒了,开始不安于现状,想要这权益那权益,不是大逆不道是什么?
所以和平时期“硬刀子”马放南山了,皇帝老儿就以主要精力来对付最大的敌人:“摇动笔杆”动摇“民心”“士心”“官心”这“三心”的人。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顺我心”者昌、“逆我心”者亡。苏轼身兼官吏和学士,写的那些诗词,发自肺腑,都是对宋神宗推行的变法新政有所抵触,实话实说,明显跟朝廷对着干嘛!于是沈括告密在前,御史弹劾在后,朝廷新贵再推波助澜,能不龙颜大怒、打入乌台大牢吗?
有了这样一次次血的教训,其实历朝历代的大部分官吏和读书人,都渐渐学聪明了,大多写得很隐晦,甚至完全转向拍马屁,只有少数“舍得一身剐”的人敢冒犯那个最大的“潜规则”。因此,乱世当局顾不上的时候还好点,一旦政局稳定,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景况:“直笔”风雨飘摇、遭忌取祸;“曲笔”勾头缩脑、战战兢兢;“媚笔”挺胸抬头、大行其道。东坡先生自“乌台之难”后,也是文风大变,不再锋芒毕露,而是属意老庄、曲情山水了。
我觉得乌台诗案是这回事
五台诗案的起因是苏轼调任湖州时写了一篇《谢湖州上表》。有一些不满。当时的北宋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当时正在进行政治改革的王安石利用一批支持他的人与司马光等高官进行斗争。遗憾的是,王安石的人并不都是绅士,有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富足,有一种私欲。朝廷使节李鼎为了使官吏升迁,竞相隐瞒母亲去世的消息,做出了极大的不孝行为。苏轼曾经弹劾他,所以他痛恨不公。苏轼的贬谪是由于文学诗人的失落和消沉。他用“新来者”、“麻烦”等字眼刺伤了这些在改革中不断攀升的恶棍。他的表情引来仇恨,“眼中刺,肉中刺”。苏轼成为长期摆脱不了的“众矢之的”。
“老人70岁了,腰上有把镰刀。你闻到少杰忘了吗?你在三月吃盐。”《山村三首诗》是一部悲悯人民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李鼎被诬陷“讽刺盐法”。另一个例子是“吴儿在八月十五观潮五景中长大”,吴儿在深水区长大,冒着生命危险,不自怜。如果东海知道他的想法,他应该教他把卤水变成良田。”只是遗憾的是,吴儿死于潮水。但是,它被认为是在攻击农田水利法。我不知道桑田在海上的悲伤!
文学天才苏轼的一生,都是由几根绳子和几名官兵护送到北京的。君子若被陷害,天地不可。只有那些在港口默默送行的人。我怎么知道他的心当时有多痛?
2、 监狱灾难,诗意?沮丧的?
苏轼,一个学者,不应该在这个监狱里呆一辈子。监狱又冷又湿,铁链断裂的声音和老鼠的断语声。他一生中从不睡觉的稻草,以及他从不吃的烂米剩饭。苏轼坐在角落里,不知道这个年纪是什么时候。朝廷使节想尽办法把苏轼处死,审问了他40多天。我不知道他用了酷刑。对没有恶人的折磨的想象总是丰富的。苏轼抬头望着铁窗,地上的月光如银一般明亮,但诗人的心理已接近极限。他很痛苦,很害怕,但突然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个诗人,他死后必须留下一些东西。
耶和华好像天上万物的泉源,小差役无知忘记自己。十个人无家更累。这是一座可以埋葬骨头的城堡。只有这场雨伤害了上帝。作为君主和世界的兄弟,我们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事业。”这位大胆奔放的诗人,在内心恐惧的那一刻,想到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生与死,恨与恨那可以说,“我家十口只能靠弟弟照顾。诗人的寄托,诗人的诗,都写在这失意的文字里,没有明天的诗,真的只能让人失望。
3、 我们怎么能失去我们的才能
世界上总有对立的东西。恶人当家,恶人骄傲。但总有聪明的绅士。朝廷使臣李定和宰相王毅在宋神宗身边窃窃私语,但朝廷的文武官员不怕惹麻烦,却不敢回避。张盾讽刺王辜吃御使书臣的口水;宰相吴冲劝道:“曹操的疑心还可以容忍你,但以尧舜为例的陛下不能容忍寿司?”仁宗太后临终遗言保护苏轼。退休到金陵的王安石写道:“你想为圣人而杀一个有才华的儿子吗?”
监牢里的苏轼患的是“白台寒霜夜凄凉,风吹,夜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生如鸡”的人生。监狱外的朝廷使节们因为正直人的辛勤努力而笑了起来。
宋神宗的笔触“放手”!一位贤才终于走出了寒冷潮湿,走出了五台诗案。